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的奢侈品文化

句子大全 2011-07-16 02:14:01
相关推荐

今年春天,法国奢侈品纪梵希创始人去世,那个创造“奥黛丽赫本”风格的人去了天堂,世人纷纷缅怀。1961年,一部《蒂凡尼的早餐》电影,不仅让奥黛丽赫本那条优雅的小黑裙成为经典,也让纪梵希跻身世界一流奢侈品牌。

LV、GUCCI、香奈儿、爱马仕.......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国外的奢侈品开始成为国人竞相追捧的对象。这些年,中国买走世界一半奢侈品的新闻频频被爆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其对奢侈品的疯狂痴迷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买奢侈品?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为了那些闪闪发光的奢侈品,土豪们一掷千金,小白领节衣缩食,狂热追求那些所谓的高品质生活。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的大门开始向外国敞开,大量国外的品牌涌入了中国市场,那些价格昂贵的奢侈品也不例外。有人曾积极引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著,证明“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这也为中国兴起奢侈之风鸣锣开道。

然而,奢侈的背后,隐忧不少——消费升级的同时,一股攀比炫耀之风暗流涌动;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心灵变得空虚寂寥;商家大造噱头,挑起大众非理性奢侈的神经;沉浸于奢侈品带来的虚荣感中,而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义奢侈品?为什么要追逐奢侈品?奢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深度是什么?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什么时候当我们放下虚荣与攀比,不再执着于物欲世界,而专注心灵的塑造,或许那才是最奢侈的追求。

奢侈,中国的另一面

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作为高品质生活的标杆,奢侈品被人们追逐和迷恋着。你看,他拎着Bally公文包,身着阿玛尼套装,掏出万宝龙签字笔,不经意间露出腕间的伯爵镶钻手表;她省吃俭用一年半载,终于攒下一款LV包的钱,挎着它每天过安检、挤地铁、吃泡面,甘之如饴......中国人追求奢华优雅的生活,可以说举世闻名。

奢侈流:从日本到中国

日本东京,深夜三点。正在攻读博士的王京看着电视台一档介绍富豪生活的节目。这档节目的主角,有俄罗斯靠采钻石发家的钻石王老五,也有因发明肚子减肥器而暴富的英国发明家。而这天夜里,王京看到了中国富人的身影。 节目里,日本电视台跟踪拍摄了上海富人太太的日常生活。王京看到,几个富太太一起去国际顶尖奢侈品牌店购物。一位太太看中了一条大红色、标价5万的裙子,试穿后并不合身,不过她还是买了,要求店家修改,过几天再来取。逛完街后到家中采访,女主人的宅邸看上去十分豪华,记者请她展示一下自己喜欢的东西,女主人一下拿出十多只价值百万以上的欧洲名表,齐齐陈列在高级丝绒中,王京印象深刻的是女主人看着名表的表情,“眼光特别贪婪!”

之后是一场富人的小聚,他们随意地吃着鹅肝酱、鲍鱼,轻松地探讨着政府的市政建设。这一切,让日本记者非常感叹,没想到中国居然有这样的奢华生活。无独有偶。2010年中国的农历春节期间,由上千名中国游客组成的豪华购物团浩浩荡荡来到纽约,穿梭在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扫货”,成就了纽约商家的“黄金周”。“这是我见过的最壮观的购物景象,中国人横扫美国第五大道,买走了一切最好最贵的东西。”被这样疯狂的情景震惊到的不止中国人,不少外媒也报导了这个“中国团”的购物大游行,甚至某些外媒戏称这是中国春节给世界发“红包”。

这样的场景虽然让人惊呆不已,但不足以为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变化天翻地覆,许多先富起来的人,抖落一身尘埃,一步迈入奢侈的大门,过上穷奢极欲的生活。而这些年,中国买走世界一半奢侈品的新闻频频被爆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其对奢侈品的疯狂痴迷更是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人今天对奢侈品的热情让人看到了20多年前的日本。20世纪80、90年代,日本人陷入“标志迷恋”,引发了一场奢侈品牌大战,现在中国人正在重复当年日本人的狂热。不过,今天的日本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理性,而中国人的疯狂,才刚刚开始。

中产阶级的消费狂欢

中国深圳,万象城。华灯初上,光影迷人,巨大的LV标志在夜空中闪闪发亮。孤单作战两小时,玲达拎着战利品走出商场,满心喜悦,脚步轻盈。玲达很年轻,90后双子座,自称“不是富二代”,但天生热爱时尚。三年前,玲达第一次入手奢侈品,那是一个美丽的圣诞夜,乘着灯光和夜色,她惴惴不安地走进商场,终于将那只心心念念许久的包包收入囊中。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夜色,同样的品牌,不同的是,那份微妙的心情。最初,玲达将之捧若珍宝,诚惶诚恐,颤抖珍惜,唯恐失去;如今,她云淡风轻,理直气壮,对网上民众围剿“炫富”的言论不屑一顾:“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趁着年轻不奢侈,那什么时候奢侈?”旧时富豪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简短街头采访后,玲达走向汹涌的人流,那只包包也随之消失在物欲交织的街头。

事实上,在中国这场奢侈品消费狂欢中,主角并不是所谓的达官贵族,而是高级白领乃至金领为主的中产阶段,他们通过消费奢侈品牌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味,显示自己的财富、身份和地位,努力想成为上流社会的成员。其中,也不乏普通白领的身影。为了买一款LV的新款手袋,很多女孩甘愿兢兢业业攒下几个月的工资,即使天天吃泡面也在所不辞。更有甚者,为了出名、上位,有的女孩在网络上大肆炫富,用各种奢侈品制造奢华、优雅、精致的假象,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出卖肉体,组织豪赌,来换取奢侈的筹码。如郭美美的私藏奢侈品,令人目不暇接,最终锒铛入狱。

万象城三楼,古驰香水专柜,销售小姐正在推销一套竹韵香水,活动价1280元。明知我们此行并非购物,但她的热情丝毫不减,似乎不愿就此善罢甘休。

“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香水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韵香水)。”她喋喋不休,认为每个女孩都理应有一件像样的奢侈品,还将苏东坡的文人气节,迁移到对香水的态度上,令人不禁哑然一笑。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万象城的奢侈品消费者80%是女性,男性购物消费则以送礼为主。而在最近一组权威调查数据显示:1、在中国,奢侈品牌消费60%是出于一种彰显的、炫耀性的外在消费动机;2、奢侈品主流消费群体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却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

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个人用品上,而发达国家则以房屋、汽车、合家旅游等奢侈品为目标。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主要还停留在个人身份象征和炫耀性方面。在查达哈的《奢侈崇拜症》一书中,奢侈品消费被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镇压、金钱之始、炫耀、适应、生活方式。当今的日本,被归入“生活方式”一类,而中国则被定位在第3个阶段——“炫耀”。由于中国对奢侈品所代表的生活理念尚处于启蒙阶段,这种象征性消费更多地凸显于一种“炫耀性消费”。早在1899年,经济学家凡勃伦就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凡勃伦认为,要获得尊贵与荣耀,并保持尊荣,仅仅拥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一种外在形式的证明。因为尊荣必须通过一系列物质和形式的证明才能获得。而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

更高级的奢侈方式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然而,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上,到底是我们消费了奢侈品,还是被奢侈品消费?

曾经,林生对奢侈品并无过多热情,但一场爱情,让他对奢侈品“路转粉”,最终“粉转黑”。物欲,示爱的某种方式,闪闪发亮的钻石,也被视为永恒爱情的象征。那年情人节,林生用一个月的工资,给女朋友陈红买了一块手表,为了“在朋友面前体面”些,也常常带她去买时装。后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他买了一枚钻戒准备向女友求婚。

然而,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陈红离家出走了。林生在她的微博上看到一句话:“手表开始不准了,爱情似乎也走到了尽头。”直到陈红提出分手后,林生还送了她一双Jimmy Choo的高跟鞋,他觉得这件价格不菲的礼物,或许能挽留住她的芳心。但一切只是徒劳无功。林生曾经认为礼物是一种爱情信物,越昂贵越坚不可摧,然而太多信物最终没有见证他们的爱情,而最终演变成一种彰显虚荣的物质闹剧。

奢侈品当然不是爱情的保鲜剂,但也绝非爱情终结者,有时,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物转星移,随着时代演变,奢侈品的定义也悄然变化。“在消费疯狂增长的影响下,紧俏的、稀有的、昂贵的及受青睐的将不再是高速汽车、金表、成箱的香槟和香水等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东西,而是像宁静的时光、足够的水和空气等基本条件。”一位德国作家在书中如此写道,他把未来的奢侈品定义为时间、注意力、空间、闲适、环境、安全。

连创造了全世界奢侈品之梦的法国人也对奢侈有了新的诠释。法国经济学学者雅客阿塔利,在他撰写的《21世纪词典》中,对“奢侈”一词定义为:“不再是积累各种物品,而是表现在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回避他人、塞车和拥挤;独处、断绝联系;拔掉插头、回归现实;体验生活、重返自我、返璞归真、自我设计,将成为一种奢侈。”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则报道表明,时间已经成为了越来越贵的奢侈品,充足的睡眠消费成为了伦敦商界的最新身份标志。有影响的商界人士允许自己夜里早睡觉,而关爱自己的人,每天要保持8小时睡眠。亚马逊网的总裁杰夫.贝佐斯就是这种新奢侈的拥戴者,他每天也至少睡8小时。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中国奢侈的品味和流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告别炫耀性消费,逐渐走向理性;以前追求品牌,现在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千禧一代,不再随波逐流,从标榜潮流,到崇尚简约,相比logo带来的时尚虚荣感,他们更欣赏低调内敛与极简的生活方式。曾经,为了追寻几经雕琢的奢侈生活,人们一步步脱离了大自然朴素的襁褓。追求物质的奢侈是人的天性,但,奢到尽头就会发现朴素的珍贵。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才是最高层次的奢侈境界。

东方风尚,风靡全世界

谈起奢侈品,人们总是想到那些西方大牌LOGO,其实,中国自古不乏“奢侈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代表皇室荣耀的各种物品,无不精雕细刻并且因罕见而稀有昂贵,当之无愧成为奢侈品。中国曾缔造了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奢侈品:从精美的陶瓷器皿,到价值连城的玉雕器物;从文房四宝,到绫罗绸缎;从鱼翅燕窝,到龙井普洱;从明清家具,到苏州园林,历朝历代都有“中国制造”的奢侈品享誉世界。

西方中世纪时代,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与黄金等价,欧洲贵族更是以拥有东方器物作为炫耀资本。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销往西方和中东,成为那里上流社会喜爱的奢侈品。欧洲宫廷的中国风 中国风格的装饰品和服饰成为王权和财富的象征

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丝绸、家具、艺术品大量传入西方,在欧洲宫廷掀起一阵狂热的中国风。这股风潮在18世纪中期达到了顶峰,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东方风尚趋之若鹜。1700年伊始,辞旧迎新,巴黎上流社会照例要迎来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据说,在这场宴会上,法国君王路易十四会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出场。金碧辉煌的凡尔宫舞会大厅里,贵族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位爱出风头的皇帝这次又会搞什么新花样?没想到在乐队的伴奏下,一顶中国的八抬大轿出场了,路易十四身着中国服装亮相,一时间全场哗然。路易十四喜欢中国风,对巴黎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闻。早在1670年,这位风流君王为了博得情妇的欢心,斥重金在凡尔赛宫里建造了中国青花瓷宫。这座建筑一经落成,马上引来了欧洲各国的效仿。一时间,欧洲出现了许多中国风格的代表性建筑。路易十四痴迷于中国家具,他让家具大师在宫殿的每个角落都装点了中国式样的家具和花瓶。宫中亦有取自中国的布景,花木纵横的小径串联着岩洞、假山、拱桥和曲溪,活脱脱是中国南方园林的样子。

受路易十四的影响,两个与法国分庭抗礼的欧洲强国英格兰与奥地利,也卷入这场中国风的攀比中。在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笔下,白金汉宫、温莎城堡里到处是精美绝伦的中国壁纸和屏风,英国女王也爱穿中国服饰,中国风格的装饰品和服饰成为王权和财富的象征。相比法国,奥地利王室对中国风的偏好有过之无不及。特蕾莎女王不仅修建了一座占地2.6万平方米,与凡尔赛宫相差无几的美泉宫,还一掷千金,用许多价值连城的中国艺术品来布置它。墙纸上绘有一幅幅中国景观:蚕丝、稻作、瓷艺等。在瓷器厅,四壁是中国青花瓷的装饰风格,一对对中国瓷器堪称世界一绝。

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王室都开辟了专门的宫室来摆放瓷器,同时将之视作王室交往中最尊贵的礼物。葡萄牙国王以瓷器为礼物赠送给意大利国王等各国王室,葡萄牙王后也在中国订制带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送给有功的士兵。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出嫁的葡萄牙公主从王宫中带来了瓷器作嫁妆,大大受到了英国国王的欢迎。逐渐地,瓷器成了王室的最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以拥有一批精美的中国瓷器为荣,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因为自己重金购买了不少瓷器而自豪,而且如同葡萄牙王室一样,欧洲不少国家的王室在出嫁女儿时,也乐意选择中国瓷器作为嫁妆之一。

时尚与品位的象征 中国元素从宫阙流传向市井,进入日常生活当中国元素成为品位和地位的标志,欧洲的上流社会纷纷效仿王室,瓷器开始从宫廷走入普通贵族的生活,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贵族的一项奢侈活动,风靡欧洲。许多贵族以摆设中国瓷器来附庸风雅,将之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以炫耀地位与品味。喝茶成为欧洲流行的高雅活动,从国王到贵族,从名流到巨商,他们用不同种类青花瓷杯来喝茶,举行各种饮茶派对。由于价格高昂,茶叶早期只出现在宫廷、贵族、巨商的奢侈品名录中。中国丝绸也成为东方珍宝,受到欧洲贵族的青睐。精美的瓷器,清香的茶叶,轻柔的丝绸,成为当时欧洲人最迷恋的奢侈品。由于当时欧洲生产的丝绸质量还比不上中国,所以他们往往绘上中国式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冒充中国丝绸进行出售。

在追逐各种中国器物的过程中,欧洲社会迅速形成了一种时尚,包括举行中国式宴会、观看中国皮影戏、养中国金鱼等,都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他们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形成一种被称为“汉风”的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丝绸面的高跟鞋、饰有中国元素的衣裙、象牙的瓷片装饰的扇子、芬芳怡人的茶叶.....中国元素从宫阙流传向市井,进入日常生活。在对中国风尚的狂热追捧下,还有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趣闻轶事。据说茶叶最初传入欧洲之时,曾被上流社会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妇人们用它来治偏头痛。而瓷器的身世在欧洲更是显得扑朔迷离,人们认为它可以试毒,可以吃,还可以唤醒灵魂。

在“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对中国物品趋之若鹜——拥有来自东方的器物,就相当于过上了优雅、奢华、尊贵的生活。那时欧洲人对中国商品的痴迷程度,绝不亚于现今中国人对欧美名牌的追捧。自从马克·波罗著名的游记问世后,西方人对于这个遥远、神秘、富庶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想象和向往,追捧东方的物产和艺术,打造奢华梦境。这一切,正如圣洛朗所说:“有什么国度这样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国……”

风从何处来? 欧洲对中国极为追捧,视为凝视和学习的对象

那些来自中国的丝绸、檀木、瓷器和茶叶,虽然有着无可辩驳的精细技艺、实用性和优雅,但在中国不过是普通经济产品,为什么会成为西方社会的奢侈品?不妨翻开世界年代史,寻找答案。彼时的中国,还一度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文化最繁荣的国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仍在经受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他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欧洲人的无比惊羡和神往,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视为凝视和学习的对象,于是掀起了一阵长达300年之久的中国风。

那个时候的中国被称为“神州”,那时候的法文中还出现了一个新词:Chinoiserie,意思是来自中国的商品,主要指各种工艺品。这个词后来在欧洲流行开来,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在17世纪,欧洲从皇室贵族到新兴资产阶级都关心和喜爱中国,以及来自中国的物品。商品,一直都是文明之间最持久、最丰富的媒介,尤其是在当时中西方交流受限于速度的年代,无论是丝绸、锦锻,还是瓷器、漆器、铜器等丰富的中国商品,都曾经是欧洲贵族最值得炫耀的物品。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认为宫廷是一切社会活力的源泉,其时欧洲宫廷奢靡之风强劲,在这样的风气下,来自中国的、作为奢侈品的瓷器、丝织品等受到热捧,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来自中国的商品,而在亲朋邻里之间出人头地。或许,这就是欧洲对中国物品具有旺盛消费力的根本原因。

风继续吹 新的中国风尚再度兴起,在世界流行舞台上经久不衰

不难发现,欧洲社会乃至全球刮起中国风的时候,也是中国国力在世界上最强盛的年代。进入21世纪,新的中国风尚再度兴起,在世界流行舞台上经久不衰。

织锦刺绣、写意泼墨、云龙图腾、青花瓷......在各大国际时装秀场,这些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元素频频出现,成为最迷人吸睛的风景。身穿中国风元素服装的模特缓缓走来,犹如从古老的东方国度穿越而来,散发出别具韵味的美。

2018年伊始,为了迎新中国戊戌狗年,各大奢侈品牌陆续推出新春产品,营造十足的年味。在这场新年营销大战中,路易威登、迪奥、古驰等国际品牌又一次玩起了“中国风”,以红色系和生肖“狗”元素为主打,打造价高量少的“中国风”手链红绳、服饰箱包、美妆护肤、珠宝腕表等产品,中国元素又一次在国际奢侈品中大放异彩。

当奢侈品不再奢侈

当奢侈品不再奢侈时,一些原本一点也不奢侈的东西,却变得奢侈起来,如蓝天碧水,如清洁新鲜的蔬菜。也许有朝一日,今天人们所热捧的奢侈品,会成为普罗大众的日常消费品,而另一些渐渐稀缺的东西,会成为新一代人的奢侈品。

—————————————————————————————————————

“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年岁之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电影《一代宗师》叶问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算一算,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走过万物复苏的春天,迎来更加炽热的夏天。如果再细细算来,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如今已经将近70年。

70年光阴荏苒,许多人、许多事都经历了盛极而衰、衰极而盛的多个轮回,原本应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自然也不例外。建国初,由于民生凋敝,物资匮乏,奢侈品被当作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划上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句号。直到改革开放后,奢侈品的概念才重新回归,人们开始有机会去追求美好。

建国初:奢侈品被划入鄙夷的另册

其实在传统上,中国民间对奢侈品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和嗜好,金银首饰固是不论雅俗、贫富,中国人所普遍向往的金条、金砖之类“硬通货”,更成了战乱年代保全身家性命的护身符、敲门砖。这一切很快随着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地席卷中国大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划上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句号。新中国里一切都是新的,崇尚朴实,反对奢靡;崇尚劳动,反对剥削;崇尚泥腿子,反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首饰、化妆品、高级服饰之类,都被新国家、新时尚划入了鄙夷的另册,迅速跌下荣耀的巅峰。

当穿军便装、列宁服,吃公家小米、享受配给制成为时尚,而穿高跟鞋、戴首饰烫发变成社会的“边缘人”,变成被教育、被改造的对象时,奢侈品也就真成了一种奢侈:别说首饰店、化妆品店、精品服饰店再难寻觅踪迹,即使原本就有的奢侈品,也慑于整个社会无声的“纪律性”而束之高阁,惟恐别人看见。

在一些新解放的地区,对“民愤极大的剥削者”实行专政,随着土改范围的扩大,一些地主老财、旧政府官僚的资产被重新分配,他们所拥有的奢侈品或充公、或成为“浮财”被劳苦大众所得,并很快被改造为更“实际”用途的东西。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公私合营”告一段落,奢侈品在中国社会最后一点点尾巴也被再次割到短得不能再短,曾有一位外国友人感慨,当时的新中国,朴素到只有一个女人还在化妆(宋庆龄),可想而知在那个时代,奢侈品离普通人的距离有多远。

六七十年代:一颗“大白兔”也是奢侈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经济逐步恢复,人们重新开始追求起生活质量。1954年,北京莫斯科餐厅开始营业,让俄式西餐和葡萄酒成为特定交际圈子的奢侈时尚,文明舞会、花裙子被正面提倡,也让习惯了配给制和“黑灰蓝”的中国人,开始重新鼓起追求舒适生活的勇气。

然而此时中国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是“苏联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而北方那个当时十分强大、却同样缺乏奢侈品和时尚气息的邻居,却实在不可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给嗷嗷待哺的中国人以更多的启示和鼓励。当时的中国社会,究竟有没有奢侈品的概念?今天的老人还会念叨当年的顺口溜,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花裙子、布拉吉,前者按照今天的标准实在没法划进奢侈品行列,后者也许勉强可以算“时尚服饰”一类吧。至于首饰、化妆品,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想都不敢多想的。

6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花裙子、布拉吉越来越难觅得踪影,就更不用说化妆品、首饰和高档烟酒之类更奢侈的奢侈品了。如果非要找出这个时代的奢侈品,那大约就是粮食了——在这样特殊的年代,又有什么比家有余粮更奢侈、更令人羡慕的呢?文革期间的中国经济坠入谷底,社会生活水平也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人们所能憧憬的,不过是他们看见过、听说过的那些“好东西”,比如半导体收音机、上海手表、加重自行车,甚至可能只不过是一包上海产的“大前门”香烟,一瓶甜甜的可可牛奶,或几粒滋味浓浓的大白兔奶糖。即使这些今天看起来一点也不奢侈的“奢侈品”,在那个一切都要凭票的年代,也是十足的高门槛。

改革开放:奢侈品的步步升级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发展生产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都不再是什么禁忌,追求五颜六色、追求美好的生活,也成为整个社会理直气壮的主旋律。通过越来越多的进口影片,和从海外辗转流入的、那些几经流传被翻烂了的彩色杂志,人们开始知道更多真正奢侈品的知识和概念,罗马表、日立电器、丰田汽车等国外知名品牌也已为许多人所熟知。人们至少已开始知道,奢侈品是什么,时尚又是什么。街上“蓝色海洋”迅速退潮,尽管那些来路驳杂的尼龙绸上衣、喇叭裤和牛仔裤,实在很难被归入“高档服装类”;销声匿迹了几十年的金银首饰开始回潮,金石字画、高档家居之类也重新被讲究起来,甚至洋烟洋酒也开始越来越常见。

这一时期是变革的时期,奢侈品的标杆也不断抬高。70年代末,奢侈品的标杆是“三转一响”、是《庐山恋》电影主人公1个半小时内所换的20多套衣服;80年代初,是“四十八条腿”,是出国人员和华侨归国时可以携带的“三大三小”、“一大三小”的免税进口电器指标;80年代末,时尚女性已经开始化生活妆,首饰已从追求“十足真金”,进化到白金、钻戒,并开始讲情调、讲品味;90年代初,寻呼机、“大哥大”相继成为新的奢侈品,这与世界潮流已“前后脚”相距不远了。

这个时期,许多国外的奢侈品牌悄然进入国内市场:1980年,皮尔·卡丹不声不响地来到中国,拉起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并在次年初进行了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当人们面对走猫步的长腿女郎,或惊愕、或迷茫之际,这位法国人已悄然将与他同名的奢侈时装品牌以及两个奢侈餐饮品牌,堂而皇之带进中国。随即,花花公子、人头马、伊芙圣洛朗……一个个如假包换的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并成为时尚中国人谈论的对象。

新世纪:奢侈品不再奢侈

在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开始真正与国际时尚及奢侈品潮流同步。大约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大城市的商场柜台开始专卖店化,衣食住行,生活各个层面的奢侈品品牌,都渐渐成为都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常见词汇,原先的“奢侈品”,如家电、手机,已悄然变成普通消费品,乃至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范畴和概念,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与世界接轨——LV、古驰、百达翡丽、玛莎拉蒂……

如今奢侈品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已不再那么“奢侈”了。就像化妆之于都市女性已不再是时尚,而几乎是必须是礼仪一样,拥有某些奢侈品,已显得不再那么扎眼和特别;高档服装、名牌手袋、极品烟酒、高级名表,乃至香车豪宅这类看得见、摸得着的奢侈品,已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热眼、热议之中;古董收藏、花木和艺术品搜集这类“奢侈文化”,追慕者也不再局限于极小的圈子,而成为电视热门节目的常客;环球旅行、极限探险、美容保健,这类隐形奢侈品,也已变得越来越寻常,越来越大众化。

尽管中国人的收入尚比不上发达国家,尽管由于人与人之间收入的差距,并非每个人都可以零距离接触时尚、拥抱奢侈品,但无可置疑的是,在当今中国社会,奢侈品至少已不再那么奢侈。当奢侈品不再奢侈时,一些原本一点也不奢侈的东西,却变得奢侈起来,如蓝天碧水,如清洁新鲜的“绿色”蔬菜。也许有朝一日,今天人们所热捧的奢侈品,会成为普罗大众的日常消费品,而另一些渐渐稀缺的东西,会成为新一代人的奢侈品。

大话奢侈:我的奢侈态度

什么是奢侈品?有人认为,真正的奢侈品,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贵的物件,不管多贵,依然是生活必需品。有人认为,奢侈品是用来炫耀的,是彰显自身财力与社会地位的手段,是一个标签。有人认为,奢侈品不仅是昂贵的商品,它更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财富沉浮、文化演绎,甚至更多……关于奢侈品,你是什么态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