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1990年 时隔40年老汉找到部队:课文里说我牺牲了(我还活着呢)

句子大全 2013-04-12 12:48:56
相关推荐

“死而复生”?

1990年2月的一天,一位满腮白胡茬的老汉在他外甥的搀扶下,慢慢走向解放军38军在河北保定驻地的政治部。

看到门口的工作人员后,老汉变得有些局促不安,两只手都不知该往哪里放。好在工作人员热心地将老汉请进接待室,还找来一位姓谢的干事。

老汉激动地抓住谢干事的手,声音发颤地说:“我总算是找到你们了!”

谢干事疑惑问道:“老人家,您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吗?”

“我就是李玉安,是志愿军335团3连的老兵。”老汉说着,将《残疾证》和印着《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本递过去,解释道,“就是松骨峰战斗烈士名单里的那个李玉安。”

谢干事大吃一惊。他当然知道那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也隐约记得里面的确有个叫李玉安的烈士。

写进课文里的志愿军烈士竟然还活着吗?

如果眼前这位老人真的是“活烈士”,那他为何不早点站出来澄清呢?

事情还要从40年前那场惨烈的战争开始说起。

血战松骨峰

1950年11月末,在长津湖战役打响后后不久,李玉安所在的志愿军38军335团收到紧急任务,需要向敌后急行军阻击从北向南逃跑的美军第2师第9团,以最快准狠的方式切断敌军的后路。

李玉安所在的335团从11月29日开始,奔行200里赶到了书堂站,并于11月30日早上天刚亮的时候,与同样赶到此地的美军第2师第9团遭遇了。

一心只想着撤退的美军眼看就要开车从路上开过去了,看到这一幕的李玉安和几个战友毫不犹豫地冲向路边一个不算高的小山冈——松骨峰,开始向撤退的美军发起进攻。

松骨峰阻击战

美军见附近的制高点被占领,不好再继续撤退了,只得暂时停下来,在松骨峰与志愿军展开了激战。

这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作战中,美军共出动了十几架飞机,几十门大炮和坦克的摩托化部队,向占领了松骨峰的志愿军战士疯狂进攻。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李玉安他们100多名只配备着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的志愿军战士。

整个小山冈都被敌人的燃烧弹烧红了。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李玉安他们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英勇奋战,前前后后共与敌军在这座小山冈上血战了整整8个小时。

抗美援朝

志愿军战士们几乎是一边扑灭身上的不断“嗤嗤”作响的火苗,一边用手中的枪械向敌人射击。他们子弹有限,一旦用完了,就果断上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

在此期间,李玉安他们总共艰难地打退了敌人5次进攻。等到第5次打退敌人时,时间已经来到了下午2点多。此时,整个志愿军阵地上幸存的战士就剩下了几个人,包括李玉安和3连的副连长、通讯员等几个年轻人。

在作战暂时停歇的间隙,这几位战士或猫着腰,或是匍匐前进,将己方阵地上没来得及使用的子弹和手榴弹都收集过来,时刻准备着敌人的下一次进攻。

很快,美军的第6次进攻便发起了,躲在临时战壕中的李玉安能清楚地听到敌人逼近高地时的脚步声,还有那群美国人嘴里“叽里咕噜”听不懂的外语。

他与剩下的几个战友趴在炮弹坑里没有着急立刻反击,而是静静地等待着敌人再进一步,来到他们的攻击范围内。等到美军靠得足够近了,李玉安猛地站起来,将手里握了很久的手榴弹丢出去,不少敌人应声倒地。

志愿军战士

李玉安顾不得去看一共伤到了多少敌人,他立刻端起已经上了刺刀的枪,正准备冲出去与敌人展开肉搏时,突然感到腋下一痛,顿时变得热乎乎的,很快就失去知觉倒在地上。

“活烈士”李玉安

当时作战结束后,3连完成了阻击任务,击毙敌人600多人,但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最后的幸存者只剩7个人。其中并不包括李玉安,他也就被当作烈士记录下来。

松骨峰阻击战发生的时候,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著名作家魏巍当时就在离阵地不远的地方。

魏巍当时是作为记者来到前线采访的,在作战中,魏巍身边的营长用望远镜看到李玉安扔出手榴弹后,拿着刺刀冲出去与美军拼杀的那一幕,并讲述给了魏巍。

如此壮烈的一幕深深震撼了魏巍,他将其牢牢记下来,后来便写下感人肺腑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就包括了“烈士李玉安”

事实上,李玉安并没有牺牲。

不知过了多久,他在横尸遍地的战场上醒过来,感觉全身都在痛。求生欲让李玉安艰难地爬起来,没爬出几步,他就在地上看到了已经冰冷的副连长和通讯员的遗体。李玉安几乎是含着热泪,继续向前爬行。

他也不清楚自己究竟爬出了多远,只是记得有个朝鲜人民军的司号员路过。对方见他伤势严重,连忙把他背去了不远处的朝鲜老乡家。老乡早就为了避战带着家人逃远了,整个房子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好在有友邻部队的战士路过,找来担架,与那位朝鲜人民军的司号员一起抬着李玉安足足走出9公里,把他安全送到了志愿军某师部的卫生所,这才保住了李玉安的性命。

医生后来告诉李玉安,一颗子弹从他腋下打进了身体,打断了他两根肋骨,医生为了保住他的性命,不得不在恶劣的卫生条件下为他做了开胸手术。术后一个月,李玉安的伤势恢复缓慢,还时常陷入昏迷之中。

战地医院

为了给他提供更好的疗养环境,师部医院便在1951年初,安排他回国继续接受治疗。

李玉安就在国内的中南军区陆军医院先后接受了8次手术,伤情这才逐渐好转起来。伤势一痊愈,李玉安就想回到朝鲜前线,但是他的伤势给他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后遗症,医院领导只得劝说他放弃:“我明白你迫切的想法,但是你现在身有残疾,还是复员回家吧。”

听后,李玉安为此难过了很久,但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因为身体原因,在1951年9月份办理了伤残证明,选择了复员退伍。

他的老家在山东,不过李玉安16岁的时候就因为家贫,跑到东北当苦工。李玉安参军是在1946年,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多次立下战功,其中就包括两次一等功。

图:年轻时的李玉安

复员后,李玉安被组织安排到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的粮仓工作。在这期间,李玉安当过粮仓保卫员,也做过粮食检斤员,有时还负责给人做思想工作。

他为人老实本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识他的人都对他很是信任。后来当地工人之间闹了矛盾,党支部还特意让李玉安前去调解。他本来就给当地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加上李玉安说话和和气气,很有耐心,闹事的工人们在他的劝说下很快便选择了和解。

在担任粮食检斤员期间,曾有些不良商户想让李玉安在斤两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就跑来给他送礼。李玉安一概不收,全都回绝:“想通过我来占国家便宜,门都没有!”

他原本在退休前还有一次调薪的机会,李玉安发现有个生活困难的同志跟他一样符合调薪的条件,于是主动将这个机会让给了对方,在1980年选择了光荣退休。

图:李玉安荣获的特级劳动模范证书

大家都感慨说李玉安就是太老实了,他听到后便笑一笑,并没有多余的想法,因为现在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选择,而这选择让他感到十分满意。

“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李玉安就在巴彦县安顿下来,还在这里娶妻生子。

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写进课本后,李玉安身边的小孩子都读过,有的知道他当过兵,还特意跑来跟他说:“李伯伯,《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的烈士李玉安是你吗?”

李玉安被问得有些懵,他并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可以写进课本里的事情,而且他还活着不算烈士,于是看都没看课本,就回答孩子:“应该是跟我同名同姓吧。”

图:李玉安与老伴

后来也有些人跟他说起这件事,但是李玉安一律都用“重名”的说法回答了对方。直到1964年的时候,李玉安到政府部门更换残疾军人证明,偶遇了过去的老战友王久海

两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认识的,抗美援朝时不在一个部队。当年部队给松骨峰牺牲的战士办追悼会,王久海去参加过,也读过那篇课文,此时一看到活生生的李玉安顿时大吃一惊:“你原来还活着啊?”

在王久海的指点下,李玉安这才拿起课本,读完了那篇课文。在看到松骨峰阻击战的时候他就明白了,那个烈士不是与他重名,那根本就是他自己。

李玉安

不过就算知道自己已经闻名全国,李玉安也没有特意跑去澄清,说自己还没死。他继续在黑龙江巴彦默默无闻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每当有人说起那篇课文,李玉安还是会回答那个烈士与自己重名。

李玉安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满足,唯独还有一个心愿没有实现,那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去参军。正好他的小儿子也有这样的志向,只是在年龄足够之后,小儿子三次报名,都因为名额有限,没有成功。

李玉安把小儿子失望的神情看在眼里,有些坐不住了。他打听了一圈,都没有什么好办法,李玉安再三思考后,一咬牙,拿上自己的身份证件,就在外甥的陪伴下来到河南寻找老部队。

图:李玉安父子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接待李玉安的谢干事将这件事上报后,立刻在部队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经过部队核实,李玉安所说的事实全部属实。部队的领导都亲自跑来接待李玉安,仔细询问了他如今的生活现状,是否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

李玉安直到这时才有些不好意思地将自己的来意说出来,希望部队能给自家儿子一个机会,不是要特殊对待,只是希望能让他小儿子顺利参军。经过商议,部队不仅答应了李玉安的请求,还专门把小儿子安排到了当年李玉安所在的连队。

很快,李玉安还活着的消息传出去,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也知道了。他激动地将李玉安邀请到北京,郑重其事地接待了这位“活烈士”。

两人见面后,说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面对面坐着潸然泪下。他们这次见面相谈甚欢,最后走之前,李玉安还获得了魏巍亲笔签名的作品集。

图:李玉安(左一)与魏巍(右一)

魏巍在书上亲笔写下:“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再次在全国出名后,李玉安依然低调地过着生活。他平时不求名利,无私忘我,只要当地群众有需要,他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魏巍本来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希望当地政府好好照顾李玉安,结果直到李玉安去世后,他的子女们才发现李玉安始终没有将这封信交给政府。

图:魏巍替李玉安写的情况说明

1997年2月10日,73岁的李玉安病逝。

临终前,他在交代遗言的时候还牵挂着镇上没有修完的3条路,希望大家一定齐心协力将它们完成。

这般朴实的语言,正如他这不图功名的一生。

这位深藏功名几十载的老战士、老英雄,这种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境界,将永远被人民缅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