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探本3.9:礼的发展历史至少远在夏朝就已经很完备了

句子大全 2019-09-07 04:30:34
相关推荐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礼记·礼运》曰: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这是关于这一篇文章的另一个说法。

这一章复杂得很,不仅牵涉到很多历史,还牵涉到文明的传承问题。

大体上杞国是夏灭亡后被殷商封到这里的。是夏的后代。后来文王灭商后,仍然封夏后代于杞。杞人忧天就是说的这个杞国。

而宋就是文王灭商之后,封商的后代在宋国。

夏礼有是肯定的,只是现在的夏的后代杞国那里缺少典籍文献,不足以证明这个事。

礼记,礼运篇言孔子于杞的《夏时》。这个夏时和礼的关系实际上是很密切的。我说过,同样的礼记中言,礼本于阴阳。再看历法礼法 理 这三个同音字的字也能联想到其中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夏朝之前还有尧舜。夏朝已经是公元前两千年了,若是算上尧舜,实际上中国的礼的制备最少五千年了。

不要以为礼只是被歪曲的礼教,是封建等级的维护,是什么宗法制度。这根本都是不懂礼的内涵的人说的。

同样的,孔子去宋,得《坤乾》也是和历法或者易经有关的。有什么样的历法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易经体系。很多人对这个观点是一无所知的。

所有的东西都在人用,再好的东西到了坏人手里也变成不好的了。根本问题还在是在人。

从本篇文章看,孔子实际上梳理出了礼的发展逻辑和历史,只是苦于没有典籍文献或者一些人的证明罢了。

这是孔子严谨的地方。孔子从哪里梳理出来的线索呢?

无他,就是易经。尤其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的体系。

易经体系和历法的关系密切相关。

从连山易归藏易的体系中,足以推断出当时的历法以及历法制度。

举个例子来说,殷商是阴阳合历的国家,他们重视鬼,不重视人,所以叫归藏易。必然的人事制度上就有一种人事关系的安排。

这种人事关系的定位其实就是礼。

礼从位来。礼和位的关系密不可分。位以人而言就相当于身份关系。比如现在每个人都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换。比如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去超市买东西就是顾客了。顾客这俩字是关系的属性也是名,其本质就是位。你是顾客,从超市买东西就要交钱。这个交钱的行为就符合顾客的身份或者定位。礼由此产生了。

产生于顾客和卖主之间的沟通上。比如顾客买好东西说,谢谢服务。而卖主则会说欢迎下次光临。这就是礼。

当然,现在人事关系更复杂,比如超市都是收银员。但收银员和顾客之间也有关系,都有自己的定位。并且根据这个定位产生出礼来。

礼就像是润滑剂和磨合剂。这是礼的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其本质则来自于需要润滑的两个零件之间的定位。

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礼之用和为贵的道理了。

明白礼之用和为贵的道理就明白礼用之于国家治理上的道理了。

国家治理在古代来说也无非是君臣关系,同僚关系,上下级关系。这和现代公司的关系只是名称不同罢了。比如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这个公司若是缺少礼,就会冷冰冰的,成为没有温度的公司。但老板和员工都有自己的定位,这个位是不可逾越的。

所以,无论夏礼也罢,商礼也罢还是周礼也罢,本质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人如何用这个礼。比如周孔以后,礼上升到法的作用,礼和法不分,实质上礼已经被异化了,和儒学的礼已经严重的名实不符了,徒有礼之名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