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巧用“李杜”故事(让你的作文素材上一个档次)

句子大全 2011-10-16 07:33:59
相关推荐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李白

一、“李杜”的首次会晤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因得罪朝廷权贵而被唐玄宗放还的大诗人李白来到洛阳,与同在洛阳的杜甫相遇。李白与杜甫,唐朝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相见了。这一次的会晤,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会晤。

两位文坛才子相见,惺惺相惜,从此开启了两人让后世津津乐道千年的“友谊”。

他们和唐朝另一位同样著名的诗人高适一起,登临怀古,把酒言欢,坐而论文,共同度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快活日子。

此时的李白,虽不再年少,但仍旧轻狂。因在朝廷中,让杨国忠为他磨墨,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得罪了权贵阶级,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可以说是处在极度的失意中,也许,此时年轻气盛的杜甫并不能完全理解李白的颓靡,但往后的命运终将会给他上一节深刻的世俗课。

二、李白与杜甫到底是什么关系?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段子:

李白与杜甫的情话:

杜甫:

《赠李白I》 《赠李白II》 《梦李白I》 《梦李白II》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八仙歌》 《冬日有怀李白》 《春日忆李白》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天末怀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不见》 《昔游》 《遣怀》

李白:

《赠汪伦》

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李白其实也给杜甫写过诗,有2首:《沙丘城下寄杜甫》与《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也就是说,杜甫给李白发了15条消息,李白只回了2条。

二人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关系也让广大吃瓜群众坐不住了,纷纷谴责李白是“负心汉”。

其实,问题出在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上。李白与杜甫,与其说是“朋友”与“朋友”的关系,不如说是“偶像”与“粉丝”的关系。

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第一次相遇时,李白43岁,杜甫32岁。当时的“诗仙”名满天下,在诗坛的成就无人能敌,而杜甫初出茅庐,名气并不大,如果说李白是光彩照人的大明星,那么杜甫只能算是他的一个小粉丝,两人身份上与心气上都有着巨大差距。所以,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李杜”的同与不同

1、李白与杜甫的同

前一段人生,同样出身富裕家庭。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也是有名的大诗人,母亲崔氏来自唐朝的世家大族。因此杜甫年少时家境优越,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少年时期的杜甫,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听过李龟年的歌声,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的五圣尊容,更有李邕、王翰这样的名家长辈屈尊来访。

杜甫青年时期也曾多次外出游历,出游郇瑕,漫游吴越,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也是在那个时期,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遇。

而李白家世更是显赫,祖籍甘肃天水,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如果记载属实,那么李白与李唐宗室的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虽说其具体家世不详,但从他早期所作的诗篇中可以看出,李白绝非农人,并且早年的李白常常游历各地,学习道术、剑术,所以其家世也绝不是普通人家。

后一段结局

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概述:“少年轻狂,中年失意,晚年凄凉。”杜甫的晚年,几乎是从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战乱、流离、疾病让这位老人尝尽了人间的寒凉。

据史料记载,晚年的杜甫患有严重的肺病和痛风,并且罹患残疾,痛苦不堪。为了生计,公元768年,杜甫来到湖南岳州投奔朋友韦之晋。谁知,等他千辛万苦到达岳州后才知道,朋友刚刚调任去了长沙出任潭州刺史,于是他又赶往长沙,但命运又再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刚刚到长沙,好友就因病去世了。

无奈,为了生计,杜甫只能继续在三湘大地四处漂泊,诗圣晚年一首首唱尽人生凄凉悲苦的诗篇也是那个时候在阴冷湿寒的湘江边创作的,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舟上含恨而终。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举家南迁避难,永王李璘获其父唐玄宗册命成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于是李白投靠永王李璘,做了水师幕府。

至德元年十二月,由于李璘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擅自率水师东巡,被定性为谋反,玄宗下诏“贬李璘为庶人”,而加入李璘水师幕府的李白,也被牵连,流放夜郎。

重获自由之后,李白在宣城、金陵两地颠沛流离,依人为生,生活相当窘迫。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赋《临终歌》后,与世长辞。

2、李白与杜甫的不同

一次谈话,两种人生

在洛阳时,李白与杜甫曾经有过一次促膝交谈,大意是李白劝诫杜甫不要踏进官场仕途,而是应该“人生得意须尽欢”,去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但此时的杜甫,刚过而立之年,年轻气盛,还未经历社会世俗的毒打,一心想着进入仕途,大展才华。对于李白的劝诫,并没有放在心上。

其实,两人在年少时,都曾希望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同样怀有一颗济世报国之心,但是却在之后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

李白师从道家,从小接受了很多道家的思想,好剑术,喜任侠,这样的思想塑造了一位“仙家”的形象,因此对于后来的一些遭遇,也能够泰然处之。既能悲壮豪放,也能乐观豁达,任你世俗多炎凉,我自仗剑走天涯。

而杜甫,出身官僚世家,从小深受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性情丰润,性格饱满,其一生的报复就是兴国安邦,拥有忧国忧民的大情怀,“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因此,对于自己的人生以及别人的遭遇都耿耿于怀,面对官场腐朽和国破家亡,难以真正看开和放下。这种性格的人,在祸患的宿命面前,终将是一个悲剧。

李白是从自己的疾苦,走向了无尽的浪漫。

而杜甫从自己的疾苦,走向了现实的惨淡。

在洛阳相见之后,李白与杜甫又相继见了两次,天宝四载(745年),杜甫在齐鲁与李白饮酒赋诗,抒怀遣兴,还讨论了炼丹求仙之道,互赠了诗篇。那时,一切都还很美好。

此后,虽居于同世,李白与杜甫再也没有相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