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散文|杜鹃红

句子大全 2020-05-28 06:48:22
相关推荐

杜鹃红

【贵州民族报】施昱

"叔叔,我终于有家了,"幸福里居委会易地扶贫搬迁点:水月园区工农路61号26栋2单元502室。站在青山映衬的阳台上的陈琴。眼里闪烁着幸福激动的泪花。自豪地望着自己两室一厅四十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房。屋内崭新的电视机、洗衣机与她亲切对语。锅碗瓢盆等炊具一应俱全。衣柜崭新,床上被子也是崭新的,干净整洁。此时的陈琴,幸福似乎来得有点突然。我不好再说什么,也不想再打扰她此时的幸福和宁静。让这个没有了父母,在从天而降的新居里,自由流淌她的感情。我悄悄退出房门。

2017年春寒料峭的二月。我和全区的广大职工一样。背上行囊,深入水城北部的海螺村帮扶的贫困户家中。调查摸底,走访帮扶户。按照镇村提供的信息资料。我在一个周六下午飘着雪花的阴冷天空下。寻找到大山褶皱中"陈琴的家"。"老乡,陈琴在家吗?"没有回音,核桃树下的竹篾背篓中,突然窜出两条毛色漆黑的土狗。一条汪汪地盯着我狂叫,但不近前。另一条却不动声色向我扑了过来。手中没有打狗的棍棒,一个随身提着的公文包,被扑上来的大黑狗坚硬乳白的牙齿撕破。公文包替我挡了一次乡间狗咬的"见面礼"。"老乡,陈琴在家吗?"仍没有人回答。房屋在阴冷的冬季显得有些沉寂。

我只好在靠蹲口的墙角站立。顺手提起一把锄头,对峙着扯破我公文包的黑狗。墙上正好有一张帮扶连心卡。我一面甩着锄头吓唬大黑狗,一面核对陈琴的信息。

"户主:陈琴,出生于一九九八年四月六日,海螺村一组村民,文化程度高中。居住人口两人......"

狗叫声停止。墙的拐角处,送来一个苍老的老妇人的声音:"你是哪里的?来干啥子?"语音短促,"老人家,我是钟山区委宣传部的施昱,是来扶贫的。我是陈琴的结对帮扶人。"肥嘟嘟油腻腻的老妇人盯着我,不说话。既不欢迎也不招呼。我突然到来,人家这样审视自己、不理睬,也在情理中。不过陈琴今年才十九岁,和眼前这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女老人,我是不会把她们想象到母女关系上的。

"老人家,陈琴在家吗?""没有,怕一两年都没有来过了。"

"怎么会呢?这儿是她家,她怎么不回来哟。"

"你是真不晓得,还是假装不知道。"

"老人家,对不起,我第一次来。是按照镇和村提供的信息找来的。"

"你连情况都不熟悉、不了解,你来扶啥子贫唉?"老妇人的话让我一时语塞。她批评得对,我确实一点情况都不熟悉。"老人家,我们是钟山区的。按照市里的安排,来帮扶水城县北部的五个乡镇抓脱贫攻坚工作。初来乍到,确实不熟悉情况,请你多批评,多支持,好吗?"

"进屋里来坐嘛。"老妇人从我的语气里听出了卑微与谦躬。"老人家,坐在蹲口里挺好的。"第一次来,我确实不便进屋打扰乡亲。我扫视了一圈,老人家两层楼的平房。院坝中摆着猪食锅、石槽,还有杂七杂八的农具撒满一地。院子北角的一大堆污水散发出臭气。进来的是泥土小径。黄色的稀泥淹翻了我的鞋子,溅到我的衣服上,斑驳的泥花花点点。

这种有些尴尬的被动走访。长时间深入一线,我虽习以为常,但坐得有些不自在。老人家喘着粗气,露出赶我走的神色。但我是个厚脸皮,不怕撵。同时,我的走访目的没有达到,没有见到帮扶对象陈琴,也不会轻易被她虎走。

我坐着不走,继续了解扶贫情况的厚涎样,她拿我也没办法。

"老人家,陈琴读几年级了,住在学校里吧?"

"听说是读书的,我不晓得她读几年级。"

"经常不回来啊?"

"她来个啥子?现在住在哪里我都不知道?"停了停,"奥,听说住在她姨妈家。"

"怕不会哟,她的连心卡都贴在你家的墙上。"

"这是他们镇和村里的人贴的,我都不知道他们为啥贴在这里。"她有些恼怒成羞。这就是我第一次去走访陈琴。

二年多以后,我再次来到这座小楼。干净的串户路已通达乡亲们的院子里。老陈正在打扫串户路,他的勤劳让串户路的干净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现在我已成了王姐和老陈家的常客。到她家我也不再拘束。就算主人地里劳动不在家,我也会在蹲口中休息一下。口渴了也可走进屋里煨煨茶喝再走。王姐家两层楼的平房已修整一新。院坝中的猪食锅已用盖子盖上。石槽像一件文物摆放在路口北面的墙角。杂七杂八的农具,已然有序地挂在北屋的墙上。物件摆放成一排,像农具陈列室。不由得让我想起乡村博物馆的展览。畅想乡村振兴,农村物事文化的引领。院子前面坎上的月季花静静地开放。殷红的月季花衬托着院子的宁静。幽香随风吹来,沁人心脾。南面比二层楼还高的核桃树,正张开浓密的枝叶,拥抱院子。还有那条现在不咬我的大黑狗。

陈琴的"后奶奶"王姐和她男人老陈,硬是强留我吃饭后再走。我简直不敢相信第一次来走访的尴尬场面。

第二次到来时,老妇人王姐和她男人老陈不再让我难堪。已把我当兄弟。温馨浓酽的土罐罐茶,让我感受到主人的朴实与热情。我看到晾于屋内油黄的年猪肉。"王姐、老陈,今天我有口福啦,你家的年猪肉惹得我流口水。"

"就在我家里吃饭,就在我家里吃饭。"老夫妻俩热情挽留。王姐(王志萍)的男人叫陈顺荣(按当地习俗,也可称他为陈琴的"后爷爷"),转业军人。是村里的保洁员,一个月800元的工资。他的踏实劳动赢得乡亲们的称赞。"对不起啊,领导,第一次你来那天,我去打扫卫生没在家。老伴确实不熟悉陈琴的情况。让你难堪了。"两年多了,他还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我有些过意不去。

"没事的,陈师傅。我帮扶陈琴的工作,以后还要经常来打扰你们的。虽然她没有与你们住在一起。"

"我媳妇是陈琴的后奶奶!"陈顺荣笑哈哈地说。我第一次听到"后奶奶"的称谓,岂只奇怪————陈琴在三岁时,她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接着她的奶奶也在白发人送走黑发人的不幸里也去世了。现在她的"后奶奶"嫁给了陈琴的爷爷(当然最后又嫁给现在的陈顺荣师傅)。不久爷爷也因病而离开了孤苦伶仃的孙女。在孤寂和无奈中,最后"后奶奶"在悲痛中,走出未飘散完悲哀气息的老屋。嫁给现在的陈顺荣师傅。听完"后奶奶"及陈师傅伤心的回忆。屋子里的氛围一下子阴沉下来。头上的楼枕像向我们三人压了下来。沉默像一片黑色的海洋,淹没了我们,发出绝望的呼喊。"太不幸了,真的太不幸了。这个灾难,怎么会降临到了一个不满三岁的襁褓中孩子陈琴的身上。"我站起来使劲推开屋门。吱呀的声音送走了叹息,我真想走出门去透口气。王姐和陈师傅又何尝不想透透气。

我终于明白:严格意义上讲,陈琴的连心卡,贴到了一个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亲人"陈顺荣与王志萍"后奶奶"的房屋上。奶奶走了,爷爷也在悲痛中没入了黄土。陈琴的母亲陷入了一种黑沉沉的海螺"天坑"中。带着不满三岁的孩子,穿行生活悲哀的风中。望山山默然无语,喊地大地沉寂。偶有天空悲鸣的孤雁应和两声后,飞向海螺水泊谷的白岩和松云洞的森林中。只有不懂事的小孩子陈琴,对着天空悲鸣的孤雁呀呀地追寻。她怎知道母亲心中的悲痛,快压塌了她二十几岁原本晴朗的天空。她只依稀记得,家中先后送走三口漆黑灰暗的棺材。不懂事的小孩儿觉得人多好玩。跟在帮忙人的身后,蹒跚地跑几步,被长草绊倒了。稚嫩孩子的哭声,撕裂了母亲及邻居们沉重的心。海螺一组空中的风,也跟着孩子的哭声发出悲鸣。

几年以后,毕节的一位周姓男子,寻到了陈琴的母亲。想和她组建新的家庭。几经犹豫和折磨。陈琴的母亲带着小陈琴和妹妹陈美,走出孤寂悲伤的老屋。从依恋的海螺故土,准备带着孩子远嫁他乡,寻求新的生活。组建新的家庭。她毕竟才二十五岁的年龄,再者还带着两个稚嫩的雏儿。还必须继续生活下去。

春日的海螺一组,春风一吹,绿了山坡。山花欣欣然地笑开了脸。桃花红灿在村庄的土地上,李花粉白在路旁和房前屋后。蜂儿在花丛中嗡嗡地采花酿蜜。鸟儿啾啾,歌声悠悠。搅得海螺一组干沟的春水翻腾起来。母亲带着陈琴从海螺一组崎岖的小径(那时还未修进组路和串户路),穿过海螺草山的十里杜鹃。孩子高兴地采着路旁黄色的和白色的小花,送给有些木讷的妈妈。瘦弱的小手抚摸着妈妈没有表情的脸。童稚温暖的气息,让妈妈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淌了下来。"妈妈,我不采小花了,我不采小花了。不惹妈妈生气了,"不懂事的小孩儿,哪里知道妈妈此时心灵破碎的根源。原来快乐幸福的家没有了、破碎了。现在带着嗷嗷待哺的两个孤儿。远离海螺一组,嫁去远方。这种离别,三岁的陈琴怎能体会。年轻的妈妈,又怎能忍心把这种重压与灾难,传递给小小的陈琴。这种家破了,一个纤弱的女人带着孤苦的女儿。离乡背井的痛苦,怎能压给女儿呢?自己都快崩溃了,三岁的女儿,又怎能顶得这黑色重压的天空和难料的人事。

擦干眼泪,母亲把陈琴搂入怀中。紧紧地拥抱,生怕把孩子弄丢了。穿过花香扑鼻的杜鹃花丛。陈琴不再哭泣,偷偷地嗅着花香,露出瑟缩的眼睛。望着母亲装出来的笑脸。

陈琴走进一个陌生的"新家"。一年以后,母亲与继父生了一个小弟弟。当小弟弟能蹒跚学步、呀呀学语时。快乐的笑声从家里又飘了出来。田野中玩耍的陈琴,带上小弟弟,她奔跑着,呼吸着清新的气息。唱着学校里老师教的《童年》,快乐如田野里翻飞的蝴蝶。她已进入小学读书了。七岁的陈琴已依稀知道自己家庭的变故。原来家里的悲惨场景,在母亲的叨念中偶尔在心里回旋。有时放学后,她一个人躲在教室的屋角,偷偷地哭泣。哭完了,她擦干泪水。回到家中,一边照顾妹妹陈美,一边在低矮的小桌子上把作业完成。六七岁的陈琴,居然能做饭等待母亲回家。望着累得疲惫回家的母亲。陈琴把泡好的茶端到母亲的手中。妈妈偶尔露出点笑容。尤其是陈琴从学校抱回奖状时,租住的房子里,荡漾着全家快乐的笑声。

"一天尽是傻笑,人家区里的领导来了,要客气的招待他们。我们家那里来过这样和气的客人。"老陈不愧是经过部队锻炼的老兵。

"晓得,以后我会做的。""后奶奶"被陈顺荣师傅板起脸吼,但她还是傻乎乎的笑,不反驳,一个劲地喘着粗气。"陈师傅,不能怪王姐。这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啊。"临近春节大年,我得去看看在校读书的陈琴。她已读高中,在六盘水市第八中学。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周六上午,我到了市八中的教师办公室。听说我是来看望扶贫对象陈琴的,市八中的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冒着热气的绿茶,像冬天里的春色,清爽宜人。下课后,我邀请了陈琴和她的班主任去吃午饭。以便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多了解陈琴的情况。班主任是一位年轻漂亮且大方的姑娘。我暗下想:这么年轻,她能否管得住这帮学生。"施哥,陈琴学习总体不错。上次月考排在前十名。但这次下降到二十七名了。我们要和她一起努力,争取冲上来,"好个有素养的班主任。简单的几句话,就透出她的综合素养并具几分辣味,居然把我一起绑架上了。我暗喜。吃饭交流时,陈琴是羞涩的、腼腆的。甚至眼神后面还隐藏着一种压抑和忧郁。当我掏出慰问金递到她手中时。她站了起来,一再推迟。"叔叔(这小姑娘习惯叫我叔叔,让我开心,实际年龄为伯伯),您来看我,我已十分开心、很温暖了,钱是不能收的,"我向她的班主任使眼色,她跟着帮腔,陈琴勉强收下慰问金。吃好饭,我把陈琴及其班主任送回市八中。在校门口,我邀请她合影。孩子稚气的脸上露出笑容,草绿色的校服生机地映衬着这个不幸的女孩。我走出校门好远了,她还站在校门口的阳光中,使劲朝我挥手。我心一热,不知为啥,泪涌了出来。我也使劲地向她招手。

顺着"后奶奶"和陈顺荣师傅告诉我的路线,和陈琴给的其继伯父(继父的兄长周礼国)的联系电话。联系上了其继伯父。我从海螺一组的山寨中出发,穿过草山十里杜鹃和重重叠叠的发箐群山。青山迎面,花香浓烈地拂来。可我那顾及得了这些山野的风景。花香和清风送来的是一阵阵的叹息与悲鸣。陈琴已逝的亲人,好像就在风中。奶奶泪流满面,杵着冰冷的拐杖呼喊着她的孙女。爷爷在秋风中,痴痴望着热火朝天易地扶贫搬迁的劳动场面。爸爸和妈妈累得汗衫湿漉漉的,微笑着企盼陈琴住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这是梦,是我的梦、是陈琴的梦,更是大家的梦。我加快了步伐。一路询问和飞奔。耳旁的清风及和煦的阳光我也顾不上。我想迫切地看看陈琴的"另一个家",想看看视她为亲人的继伯父老周。我脚下生出力量、拉出风声。路旁的灌木丛让出道来。太阳快要落山的彤红里,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二轧厂后面的山坳中。终于找到一栋破旧的木房。院子中青绿的草丝,在晚霞里瑟瑟摇曳,蹲口里空空的。这栋破旧的租来的木房,就是陈琴继伯父周礼国的家。陈琴就寄居在继伯父的家里。

从海螺一组出发前。在和陈琴、"后奶奶"和陈顺荣师傅的走访摆谈中,我知道陈琴所谓的"家"已经找到。陈琴继伯父老周说:这孩子的母亲续嫁给他的兄弟周xx,生了一个男孩儿。小孩子不到两周岁时,陈琴的母亲因病去世了。继父外出打工,至今杳无音信。也许不在了,也许还在?老周叹息,山风也叹息。钢铁也发出冰冷的光。悲叹的风声穿过木房的板壁裂缝和瓦沟,在控诉着陈琴悲惨的命运。现在的陈琴真正没有了父母。伫立于二轧厂后木房前的院子中。陈琴早已没有了泪水。没有嘶声力竭的哭喊和悲痛。这些早已深深藏在她瘦弱的身体里。她已学会了坚强。原来想象在母亲和继父的羽翼下,会过上安宁的生活。希望幸福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但是这个最低微的愿望也被老天无情地剥夺了。

她是真正的没有父母和"家"的孤儿。陈琴继伯父周礼国说:小陈琴,只要你不嫌弃伯父穷。你就和我们住,你就是我的女儿。我把你同我的女儿一样对待和培养。这样,陈琴和周礼国的女儿周智丽住在一起。共同上学读书和生活。又一个与陈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继伯父周礼国,成了她的亲人。成了她最后的依靠。木房瓦屋成了她的"避风港"。

在走进帮扶陈琴的生活中。我也有了满满的收获与感动。像老周、陈师傅和"后奶奶"等都与陈琴豪无"血缘"关系。但却像亲人一样互相温暖。这种温暖让我们共同进步,克服了脱贫攻坚中,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形成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没有一个民族掉队。没有落下一个,掉下一人。陈琴、我和无数的人们,深刻感受到温暖。时刻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海螺的杜鹃花热烈奔放、鲜红如血。映衬着海螺秀丽的山水,尤其是温暖着人心。

陈琴飘泊无依的生活暂时又安定了下来。并且顺利地考进六盘水市第八中学。在扶贫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她心存温暖,化为动力,学习进步,深得师生喜爱。

2018年的秋天,是一个喜人的丰收季节。陈琴考取了辽宁省白城师范学院。我和她的亲人及所有同事们,都为她高兴和自豪。她在白城师范学院读书期间,我的"走访"变为与她视频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我们的脱贫攻坚已是"攻城拨寨"的白热化状态。不是我给她"视频走访",而是陈琴温暖的"反走访"————叔叔,您生病了,一定要注意休息。若行,给领导请假,去省医看看您的身体。扶贫的叔叔们给我发来信息。告知我:您骨质增生,膝关节疼痛,让您彻夜难眠。您倒着下坡和梯子到农户家打串户路。这样硬撑和久拖是不行的。没有了健康的身体,您怎能工作哟。姑娘的问候,我的病像轻松了许多。一场接一场的群众会,开得很顺利圆满。渐渐地陈琴自强不息、悲痛隐藏心间、心存感恩的"脱贫形象"。进入了我们的工作中,教育了无数群众,也激励了我。

陈琴这孩子虽然没有了"家"。和继伯父一样居无定所。但却未主动给我说,她要易地扶贫搬迁房。这和那些主动争当贫困户的人相比,我不知道他们可会害羞、汗颜。一个冬日的周六上午。我和驻村第一支书、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去镇里开扶贫工作会。会议休息期间,我有幸结识了保华镇的职工胡余(电话联系,至今也未谋面):我把陈琴的实际情况给他作了反映。希望能得到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争取一间易地扶贫搬迁房。给这位孤儿一个家。胡余说就文件要求,陈琴完全可以争取。但是至少要陈琴有一小间破烂倒塌的房子照片存档(我知道这是文件要求)。但这事让我犯难了,可怜的陈琴不要说破烂的一间房。现在她头顶连一片瓦也没有,一捆遮挡风雨的草也没有啊。回到海螺村的宿舍,我一夜未睡好觉。尽是想给陈琴申请争取易地扶贫搬迁房子的事儿。

陈琴寄居继伯父租的房子。旁边倒是有间搭上几块石棉瓦快倒塌的闲房。我想和老周商量:打偏主意。可是这是弄虚作假————绝对不行。我参加了老旧危房拆除。在大家有力的吆喝声中。一栋栋破旧危房,在摧枯拉朽中被夷为平地。有木屋、砖墙平房、石头平房,还有屋脊青苔泛绿的茅草屋。我拍了无数张照片,留作工作资料。也可抽出张把作为申请资料的照片嘛。真是呆驴一头。连日来因陈琴申请要照片的事儿,我困扰得有些神经质。但在周末的一次视频工作调度会,让我茅塞顿开。视频会上————区委书记说:广大干部职工在工作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依靠党组织的力量。"对啊,实事求是,依靠党组织的力量。"我受到教育和启发。第二早晨,我把准备好的资料,报到镇里和区住房专班。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和我作了政策方面的沟通。焦点仍和胡余说的一样。叫我向区里的领导如实反映。仅隔两天,区住房专班的同志通知我:陈琴的情况熟悉,经研究,可按政策给予易地扶贫搬迁房。

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一消息告诉陈琴时————她激动得哭了。我拿着的手机久久也未挂断,她低低的啜泣声,从万里之遥的北国,顺着电波传递到海螺和幸福居委。声音可闻,撞击着我心灵的墙壁。我们在分享她家历史的巨变,感知她从此有了家的满足与自豪。但此时她分得易地扶贫搬迁房的感受。文字是难以描述的,早已显得苍白无力。

冬天白雪覆盖北国的夜晚。陈琴说她做了一个梦:她住进舒适的童话般的新居。黎明橘红色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她朝着红日飞奔而去。

陈琴在白城师范学院读书,不能赶回来。我受她委托,代她签字,递交了易地扶贫搬迁申请书。假期分房的阿姨和叔叔们给她送来了崭新油亮的钥匙。送来了幸福和吉祥。

在学校里,她参加了诗词楹联协会。学习之余,她把扶贫工作中的见闻感受诉诸笔端。书写扶贫故事,讴歌家乡巨变。她已从悲痛和压抑中跳了出来。用自己倍受关怀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幸福的心声。散文《不一样的明湖》,从一名女大学生的观察视觉,讴歌了家乡的变化。该文刊载《乌蒙新报》后,在读者中引起一定反响。同时鼓励了陈琴。于是她利用假期回乡的时间,深入采访。并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父母双亡离世后,身为保华镇海螺村一组的村民。在扶贫工作中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顺利读完初中、高中。2019年读大一时,搬进月照幸福里易地扶贫搬迁房。在抗疫期间,她又满怀感恩之情。创作了凉都脱口秀《幸福不忘共产党————钟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有感》。该文刊发省、市、区多家媒体后,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激励了无数的贫困户。还是走进陈琴的文字,去感悟她流淌的心声:

父老乡亲请听听

下文是我吐心声

幸福居委我陈琴

原来生活太寒贫

水城北部放眼望

苗寨同胞茅草房

孤儿寡崽无片瓦

寄居篱下泪汪汪

白天大雨夜晚怕

又冷又惊好凄凉

风吹屋漏都还好

梭沙地带恐塌方

深山独户无人问

冷冷清清过一场

共产党,像太阳

易地扶贫暖心房

苗胞住上小别墅

开裂地带换新房

孤儿搬进新天地

唱歌跳舞志气昂

平垟大地心开阔

高唱山歌赞中央

水电路讯全到位

电视播音喜洋洋

想起往日落后貌

恨无地缝逃出场

今日阳光来普照

驱除恶梦心舒畅

幸福里来百年梦

如今苦干铸辉煌"

贵州屋脊好骨气

千年沧桑有主张

索玛花开彩云上

党恩彝胞永不忘

大学生,不忘本

毕业后,返学堂

带来音乐新梦想

心系海嘎小花朵

教育脱贫助飞翔

教育书写脱贫梦

云端歌声幸福漾

梅花山上高炉村

山高路远难通行

年年吃着望天饭

如今座座小楼成

梅花山脚易扶地

一改昔日贫困形

读书都进新学校

户户住在景中心

钟山区,实干人

全区上下用真情

丢下老幼上阵地

大事小事都上心

不能丢下每一户

不能落下一个人

少数富,不算富

书记嘱托记在心

敢叫贫穷都退去

全区上下铆足劲

党员干部齐出力

贫困不除不离村

凉都美,气候爽

远近四邻都向往

钟山区,承重望

决战决胜奔小康

易扶搬迁民心暖

耄耋寿星皱纹长

孩童喜面开颜笑

村村寨寨喜洋洋

昨晚做了吉祥梦

高铁飞过幸福庄

不是梦里是幸福

钟山人民不张扬

看得见来摸得着

贫困同胞变了样

发自内心一声喊

党政爱民胜爹娘

幸福村里歌一曲

幸福不忘共产党

是的————幸福不忘共产党。这是陈琴心灵泉水里自由淌出的歌声。唱出了她的渴望、感恩和梦想。这难道只是她一个人的歌唱吗?不,这是千千万万个陈琴的大合唱。这是六十多万钟山各族人民的大合唱。是跨越千年的梦想。是撕掉绝对贫困标签的宣言书。

陈琴的爱好广泛,她积极投入到各种文化活动中。不管是在大学的校园里,还是乡村社区的脱贫一线。这只快乐的百灵终于展翅飞翔。从原来孤独封闭的小天地,融入到社会的大舞台。曾经心灵重负的丑小鸭终将变成自信腾飞的白天鹅。积极参加社区的合唱比赛,为文化氛围的提升及和谐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她飞跑着,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她的变化与发展引起社会关注。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去采访她时。翻开红色的荣誉证书————文字映入眼帘:六盘水市生态移民局六盘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六盘水市2019年消夏文化节系列活动之"文化促脱贫幸福进万家"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展演一等奖;2020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微课比赛优秀奖;2020年荣获辽宁省白城师范学院端午节楹联活动二等奖......

2019年的冬天,陈琴终于住进了月照街道幸福里居委会水月园区工农路61号26栋2单元502室。她住房的梦想终于成真————她的冬天不再寒冷。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漂泊的孤儿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庚子年的暑假,陈琴到海螺村办理已逝母亲的遗留手术。她来探望我,我邀请她在海螺村委会飘扬的红旗下合影。孩子在红旗的映衬下,笑得像一朵鲜红的杜鹃花。

作者简介:施昱,男,1972年生于贵州钟山,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期民族班学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红湖》,散文集《凤舞荷香》《穿越时空的瞬间》等。现居贵州六盘水。

总监制 | 杨小天1

值班编委 | 程丽清

值班主任 | 刘加飞

值班编辑 | 宋兰

法律顾问 | 吴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