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注重在武术活动时的秩序规范)

句子大全 2018-08-10 05:15:46
相关推荐

现代先进的课程理论认为,不应把课程重心放到课堂知识的获得上,而是应当放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行动整合上,注重人的发展成长,重视知识背后所包含的文化精神的陶冶价值。武术文化课程以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支撑,文化是教育的核心,更是学校课程的灵魂。《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武术文化课程的人文性更加突出,更加注重环境育人,注重文化熏陶,也因其本土文化特色而更多了一分人文关怀的力量,借助本土文化对校本课程的支撑,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武术文化课程开发内容丰富,涉及到了家庭、社区、城市、乡村、现代、传统等多种乡土资源,体现了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特征,从而构成了一个体系化的校本课程集群,涵盖了人文涵养、科学素养、艺术修养以及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构建和历史、语文、地理、政治、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多学科之间的联系,避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碎片化、点状化弊端,大大提升了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深度。

课程以校本选修的形式出现,丰富而多样,以“菜单式”或者“课程超市”的办法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选课空间,课程的双向互动性更为明显,学生的选择自主性大大增加。生成性武术文化课程的实践建设,以地方文化为内在精神形成一个生态型的文化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没有严肃的考试任务和压力,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所有的课程开发都需要师生的合作参与、共同实践。教学过程充满了教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因为学生对武术文化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和表达也就自然有话可说。

在学习中,因视角不同所得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结论则既有定数,又有变数,充满了问题的冲突、解释的多样,在这种碰撞和交流中,体现出了校本课程鲜明的生成性。引领性武术文化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具有长期积淀、持续绵长的育人功效,通过对地方武术文化的体味、熏陶和内化,充分利用武术文化资源对教材知识丰富、整合和更新,弥补教材纲目化、粗线条的缺陷,对国家、地方的有机融合,从中找到三级课程的契合点,这种课程体系的建构有目的地呈现学科精神,传递学科文化,体现和社会的联系,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互结合,发现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径,具有引领性。

发展性依据“武术、武德、武文化,我学、我悟、我发展”的传统武术文化课程建设思想,亲近武术文化传人,感触地方武术文化遗存,感悟传统武术文化的氛围,梳理出武术文化传承的文脉——自觉·自信·自强,充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德育人;从培养学生“成人成材”的角度,保持传统和现代互摄互融的张力,研究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重构学生校园生活,提供有价值的生动案例。

中华武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众多方面都体现出以儒家“仁”的思想为武德基础,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形成特色鲜明的武术文化伦理观。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健身之道,而且是一种修身养性、人格品质提升的途径。作为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武德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个人意志的选择,而且还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它注重在武术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

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在社会共识的秩序规范中才具备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武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价值主要集中在弘扬民族的道德规范上,以其独特的社会控制功能弥补法制社会硬控制的空缺和不足,不断地提高习练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同时对习练者周边的人群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带动更多的人群树立正气,弘扬民族道德,自觉遵纪守法,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弘扬民族正气。

以“核心要素”为视角,深入挖掘地方性传统武术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武术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学生人人都会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校园环境,让传统武术文化在校园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的功能,这对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时代意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