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何意 是在反对儒家的仁吗)

句子大全 2020-02-11 02:08:13
相关推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在说,天地和圣人,都不是感情用事的存在,亦如天地一视同仁看待万物一般,圣人也是一视同仁看待百姓。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反对“偏私”,与儒家的“仁”不矛盾,只是谈论的层面不同罢了。

也就是说,天地和圣人,都是没有“偏爱”之意的,所以天地也好,圣人也罢,不会对外界有什么出于“私意”的干预。于是,天地和圣人看起来也没有所谓的特别“照顾”谁、怜爱谁。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不仁”当属天地和圣人在人世中“仁”之体现。

1、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先需明白什么是刍狗

刍狗是古代用来祭祀的一种祭祀用品,用草做成的狗狗形状。它的特点就在于,因为它属于祭祀用品,所以对待刍狗,人们往往是带着敬意的。但是,因为属于祭祀的东西,所以,人们在做好以后,尤其是祭祀典礼举办完以后,人们就不会动它,放任它在那里,颇有些“自然而然”的味道。

也就是说,人对刍狗的感情是这样的:因为很珍贵它,所以才不会擅自动它,任其自然变化。

2、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的态度:自然而然,不多加干预

所以,从上面对于刍狗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是在用类比的手法,告诉我们天地是如何化育万物的,圣人是如何看待百姓的。

天地也好,圣人也罢,对于天下万物、百姓,他们心里自然是珍视的,正是因为珍视,才不能因为自己一己之私,来打破其自然发展的进程。也正是因为天地和圣人无私意、无偏爱,万物才能在最好的状态下生长发展,百姓才能在最适合的状态下安居乐业。

3、理解难点:老子之“不仁”并非反对孔子之“仁”

有不少言论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来批判孔子之“仁”,这是错误的说法。老子这里的“不仁”是在批判偏私,孔子的“仁”,则是在告诉人们不要偏私。老子“不仁”和孔子的“仁”都是在批判偏私,为何两个人对于“仁”的说法不一样?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一样。

老子的着眼点为“自然”,而孔子的着眼点为“社会”,老子的“不仁”,是自然界的“不仁”,孔子的“仁”则是社会的“仁”。

诚然,自然界没有偏私,得“道”之圣人,也没有偏私,因为没有偏私,所以也没有体现更偏爱谁,所以看上去不仁。看上去“不仁”,不是说自然界或者圣人卑劣,而是他们没有“仁”的概念,在做着与“仁”同的事情罢了。这不是在取消孔子的“仁”,反而是用一种“正言若反”的方式肯定孔子的“仁”,只是道家之“仁”的概念更“高”一些,而孔子之“仁”的思想则是落到了“人间地面”的仁。

孔子的“仁”,指的是社会之间人与人相处时候的人。自然界没有偏私,没有仁与不不仁,这很美好,但是人类社会可以没有“仁”与“不仁”吗?肯定不可能,人有感情,在感情的激励下,欲望膨胀,仁与不仁呼之欲出。虽然道家“天地不仁”的境界很美好,但是美好是一方面,人间现实是另一方面,道家之“不仁”要从“自然”落地到“人间”,其最终在“人间”的展现当属孔子之“仁”。孔子之“仁”强调“爱人”,行“忠恕之道”,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在强调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要做到感同身受的将心比心。

所以,道家之“天地不仁”,与儒家之“仁者爱人”,并非矛盾对立,而是一种递进关系,二者都在是强调摒弃私欲。

4、总结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大抵就可以知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在用类比的方式,通过人们对“刍狗”这种祭祀用品的态度,即因珍爱所以才不管不顾,任其发展,来类比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的态度,即天地和圣人,对于万物百姓,都是因珍爱而不管不顾、任其发展。同时,道家之“不仁”与儒家之“仁”一个讲自然,一个讲社会,但是二者的含义大抵相近,都是在反对“偏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