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毛主席名句“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应该如何理解)

句子大全 2013-08-16 19:42:58
相关推荐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首诗是写汉代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他的不少文章均为着眼当时局势、意图解决问题的实际之作,不管政治理想还是处世态度都很受毛主席赞赏。在毛主席所有的诗词作品中,吟咏古人的篇章并不算多,但与贾谊相关的前后共有三首,足见“上心”程度。

当然,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至今长沙太平街仍有故居纪念,距离主席当年求学的第一师范不过三四条街的距离,可想而知这位古人的名作事迹对于青年时期的毛主席来说必然是耳熟能详。

长沙与屈贾

提到毛主席诗词,大多数人最有印象的可能都是那些转战南北、亲历祖国壮丽山河的篇章,一字一句中自带击水千里、改天换地的气魄。但其实,其他类型的作品也同样不逊色,柳亚子就曾经称赞他的咏史作“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附带说一句,这位柳亚子先生的本业之一可是“诗人”,他们之间的诗歌唱和也同样留下了诸多佳话。

有关贾谊的第一首作品诞生在1918年,当年毛主席25岁,为送别好友罗章龙东赴日本写下了一首七古。题目中的“纵宇一郎”就是罗章龙的化名,这位是浏阳人,在长沙求学时与毛主席成为好友,别人直接用著名的管仲鲍叔牙来比拟他们的交情。

当初毛发出二十八画生倡议,罗是第一个响应者。后来他与毛、蔡等人交往密切,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在接受李大钊指导之后,更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可想而知,当年这两个踌躇满志、求学长沙的年轻人,必然曾经不止一次地谈起过湖南最著名的两大先贤——被司马迁列入同传的“屈贾”。屈是屈原,贾便是贾谊。

这首七古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明面是写长沙的天地灵气人才辈出,骨子里却是一股充满理想、要出发去干一番利国利民大事业的气场,确实非常有“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感觉了。

同样的“壮志未酬”

早在求学期间,毛主席已经表述过对屈原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诗经》之后,屈原就是首屈一指的诗人。而他志向高洁、百折不回,最终却遭谗被逐,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曲折的人生轨迹更是令后人叹息不已。

而西汉年间的贾谊,冥冥之中仿佛也踏上了屈原的旧路。他年少有才名,十八岁就因能文善对而声名远播。《史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例子:汉文帝常常抛出一些议题,让一堆博士进行讨论,不少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话,贾谊却可以一一应对,每个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于是大家对他都相当服气。

贾谊所长并不仅仅在于言辞,他曾经作《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后来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武帝时的推恩令与酎金案,一正一反,恰恰验证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毛主席对《治安策》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西汉最好的政论”;鲁迅同样很看重此文,称赞它是“西汉鸿文”。可惜的是汉文帝对他的信任未能有始有终,李商隐那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讽刺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总之贾谊由一开始被属意位列公卿变为逐渐疏远,最终被贬到长沙给长沙王当太傅。

相传,贾谊渡过湘江时,凭吊同样忠诚而遭受贬斥的屈原,作了《吊屈原赋》。明写屈原,其实又何尝不是在写他自己?主席的那首《七绝·贾谊》中写得“哭泣情怀吊屈文”就是此事。

由现世回望历史中的贾谊,再透过贾谊的凭吊去回望年代更为久远的屈原,历史人物的命运冥冥之中总有相似之处,不管是屈原的自沉汨罗,还是贾谊后来的英年早逝,都因他们共同的“壮志未酬”而带上了悲剧色彩。

贾谊之死

那么贾谊到底是怎么死的?说起来倒是比屈原更难以让现代人“共情”。

文帝既然已经不用贾谊的治国策略,就让他去做长沙王太傅这样的闲职。过了一段时间,又给他挪了个窝,让他去给自己的幼子梁王刘揖做太傅。《史记》说这个小儿子幼读《诗》、《书》,很受文帝的偏爱。当时诸侯王按规矩五年一朝,结果这位梁王仅仅只朝见了两次就坠马而死,谥号为“怀”,后世称为梁怀王。

理论上讲这位梁怀王当时不可能小于十岁,即使真是十岁的未成年人,太傅的职责也应该并不包括保姆……。但贾谊就是因为梁王之死而自责成病,没多久也郁郁而终,终年不过三十三岁。

这就是毛主席人生态度与古人截然不同的地方了:他说梁王坠马是偶然事故,贾谊你又何至于为此而忧郁终天呢?这倒也真不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五轮“围剿”、万里长征都走过来的人,当然是有底气说这话的。

无独有偶,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人也有相似的看法。苏轼在年轻气盛的时候也写过《贾谊论》,说贾长沙的弱点在于“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认为他受了打击就情绪不稳定,没有旷达的胸襟又怎能面对人生的波折呢!

结语

《七绝·贾谊》这首诗,写的当然是有才华之人英年早逝的悲剧,但前人之事、可为后事之师,面临境遇的坎坷波折,不妨学学苏轼的大心脏,“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毕竟生命才是一切可能性的先决条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