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南京师大附中语文名师:网络教学(教师其实比学生更像学生)

句子大全 2009-05-16 16:08:24
相关推荐

写在前面:

网络使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使得任何空间的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地与世界发生无限广泛的联结。你的学习,“联网”了吗?

作者:杨赢,南师附中语文教师,地平线读书社成员

关于“网络学习”

因为特殊的疫情,我们和学生不得不隔绝在家,“网络学习”这个词突然爆火起来。目前这个特殊的情况给我们造成了一个特殊的物理和心理空间,最适合对“网络学习”这个词进行再思考,从而反思和调整我们教学和学习方式。或者说,网络这个突如其来的共同语境,逼着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和学习。

网络学习,与此对应的是网络教学。其实,我不是很赞同“网络教学”这个词,因为面对网络,我们教师更像一个学习者,而不是教授者,而教授这种行为面对网络也常常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没有物理空间的亲密度、无法捕捉学生实时反应、对话的相对滞后性等等。如果,我们只是在用网络这个平台来实施我们习以为常的教授方式的话,不管这个平台的技术多么强大,我们依然还是走着控制型、灌输型的老路,而没有任何本质的改观。

其实,在网络学习的语境下,教师其实比学生更像学生,我们没有学生熟悉网络,我们没有学生会用电脑,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我们反而需要学生的指导……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具备大多数学生所没有的比较多的学科资源和学科经验,如何在网络的条件下,实现优化组合,产生1+1>2的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而,我更喜欢把教师定位为“学习同行者”、“学习组织者”和“学习支援者”。我们上网输网址,总要输入www。学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3w的意思:world,wide,web。World是世界,wide是广大或是广泛,web是网。“3w用来描述互联网的性质,也是一个学习最妙的比喻,它意味着和世界的广泛的联系。网络使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使得任一空间的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的世界发生无限广泛的联结。这是网络的魅力,也是网络学习要追求的方向:个人和世界广泛而深刻的联结。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支援者,也能够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学科资源和支架的提供,与学生一起和世界形成广泛而深刻的联结。

关注社会是最重要的学习

我们的学习不能只是小小的课本,还有大大的社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可避免要教学课文,但是如果我们陷在课文的盘丝洞中,寻章摘句老雕虫,不让学生睁开眼关注广大的社会,这是教师的失责。但是,我们毕竟又是学科教师,有自己的学科立场。比如说,最近我们学习《〈指南录〉后序》的时候,读了《生祭文天祥的“义士”》等四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历史上以过高的道德标准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的现象。在最后的思考题中,我请学生结合中国当下的现实或是网络事件进行评析,重新反思鲁迅先生的“吃人”的深刻含义。有不少同学结合了当下特殊时期众声喧哗,网络上还有许多“键盘侠”和“喷子”以过高的要求要求别人,而自己没有任何的付出的事件来分析。从文言文出发,也不要忘记以古观今,联结古今,激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努力关注现实,有一个作为公民的担当。

为了学生更好的关注现实,我还布置了两份特殊假期的作业:

01

制作一份新冠状病毒防护海报。

02

新冠状病毒疫情防骗指南。

这两份作业都要求学生持续关注社会动态、关注科学常识,学会讲求事实,去伪存真,在众声喧哗中学会科学、理性地看待事物,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读书是最好的语文学习

“一个好的读者,应当是在善于发现和铸就自我的同时,将隐藏于文本中的东西清晰地阐释出来。——吴卉”

作为语文学习,在假期中我们语文组的作业主要就是读书,而到了“云上课”的时代,最好的语文学习方式也还是读书。

如今我们因为特殊的原因待在了家里,在关注社会的同时,正好有时间读几本书。

该怎么读书?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简单:拿起书,拿起笔,一页一页的读下去,勾画重点,写下自己的看法:读出自己的问题,读出自己的思考,找到你和书籍的联结,最后凭借这本书和世界形成广泛而深刻的联结。

很多同学在读书的时候,浅尝辄止,当然这在消遣性读书上,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些学习和研究性质的读书,在语文上这叫专业阅读。专业阅读不是为了成为语文专家,而是以语文的专业态度读书。“文本阅读的一个挑战是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而忽略读者所存在的个人假设、偏见、有限工具及有限经验等方面障碍。(换句话说,挑战是避免将读者的“个人反应”和对文本的“理解”相混淆。)(布鲁姆语)”当然完全避免不可能,但是我们要以“我”为立足点,先贴近作者想要说的内容,然后,通过这本书,建立自己和这本书的联系,这一本书和另一本书的联系,自身和世界的联系。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概括、点评、综述等书面形式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变成理性的文字。因此,老师一直强调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这个意思。

今年寒假,有的同学在阅读爱因斯坦的《论教育》中“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句话时,她援引了寒假阅读的《树上的男爵》里面的话:“我将尽一切努力配得上‘人’这个称号,我将具备他的一切品质。”这就是将读过的两篇作品建立了联系,并且在其中体现了“我”的态度:尽一切努力配得上“人”这个称号。既建立两篇作品的联系,又对前一篇作品做出了最好的点评。

此外,读书时还要会提问题,提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具有理解和探究特点的问题。

很多同学没有问题,或是不会问问题。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有时候阅读中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英国有一个文艺评论家叫托马斯·德·昆西,他在小时候观看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时候,就产生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麦克白夫妇杀死国王后的那一幕的舞台提示会出现那么多次敲门声。这个问题他思考了几十年,最后写成了《人性的回潮——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这一篇文章,成为莎剧研究史上不可逾越的一篇文章。

提问也是建立联系重要的方式。“XX作品的主旨是什么”“XX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提,但是那终究是太简单的问题,而且总有点懒人思维在其中。提问要能蕴含自身的理解和思考,而不是伸手向老师要答案。《获得教养的途径》中,黑塞曾经说过:“要想了解杰作的价值,你得先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你得先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然后拿着这个和别人去讨论、质疑、探究,你才能获得进步。只是记住别人告诉你的答案,你的思维不会进步,碰见新文章、新书籍,你也不会有准确的理解。

我们寒假读了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完成了读写手册。但是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问题。因此,我们搜集了学生对于小说的问题,并进行了整理归类。

有些同学的问题依然是停留在伸手要答案的阶段,作为学习,这当然是可以的。不懂的就要问,作为知识先进行了解。但是在向老师提问的时候能不能先说说自己的理解,不要怕说不对,先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询问,这样的提问就有了层次,也就有了发展的潜力。有的同学问:“《分成两半的子爵》很有意思,看似是讲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既不能只有恶,也不能只有善,要二者兼顾。

引申到其他对立的品质上依然成立。那么它与所谓的“自由”又有什么联系?又有何深层解释?““《分成两半的子爵》中,梅达尔多在“分裂”期间显然异常而不近人情,在“完整”时待人处事则体恤得多。但分裂前的梅达尔多面对残酷的战争毫无悲怜或义愤,只有冷漠自私的信心和踌躇满志;分裂后的半身人反而对世间许多事物有着或正面或负面的热情的态度。如何理解这种矛盾?”这两个问题都是读者先有了自己的理解,并且在自己的理解过程中产生了进一步的问题,这就使问题有了延展性,也具备了讨论和探究的性质。

当然,不是所有的简单问题都是懒人思维。能够抓住小说中不被人关注的细节和关键内容,探问它的含义和作用,这本身也是一种思考,比如说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同学问“贾政房内的靠背引枕为什么是‘半旧’的“,有同学问“《我们的祖先》叙述者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具有眼光才能问出来的,也能体现自己的思考。当然,你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心中肯定是隐隐约约有一些想法的,如果这个时候不怕犯错,大胆的说出来,清晰地用文字表达出来,在问别人之前,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和老师以及同学讨论,这就更好了。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这是我们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也是阅读的原则和方法。阅读最终是“切今之思”,最终是思考我之为我,我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和价值、世界的未来与命运等等终极问题。因此,在已经阅读的《我们的祖先》的讨论中,和马上要阅读的《鼠疫》中,以及今后一切的阅读中,我们也不能就书论书,而要从书本中抬起头来,将书中所读和自身所处的世界联结起来思考。

指给一条河

刚才我也说到,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同行者、组织者和支援者。因此任务不能简单布置给学生就了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支持。

对于“新冠状病毒防护指南”和“新冠状病毒疫情防骗指南”这个作业中,我整理了一些资源网站、小程序和书籍,打包发在了学生群里,我看到了什么具有价值的文章也会分享给学生。

网络资讯

果壳网:有关新冠肺炎,这些是你需要知道的

果壳网:为什么谣言总是跑得比真相跑得快?

书 籍

《花冠病毒》,毕淑敏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血疫》,【美】理查德·普雷斯顿著,姚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版

《逼近的瘟疫》,【美】劳里·加勒特著,杨岐鸣 / 杨宁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版

《伦敦大瘟疫亲历记》,【英】笛福著,谢萍,张量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纪录片

BBC纪录片《病毒为何致命》

CCTV纪录片《埃博拉之疫》

对于寒假阅读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在答疑之后,我并未讲解书籍的内容,而是给学生一些延伸性的书单,让他们有选择的阅读,来和阅读的书籍进行关联,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无穷的远方

《海上钢琴师》,【意】阿利桑德罗·巴里科著, 吴正仪、王天清译,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有电影)

《返老还童(本杰明巴顿奇事)》,【美】菲茨杰拉德著,张力慧,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有电影)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法】萨特著,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西西弗神话》,【法】加缪著,杜小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会饮篇》,【古希腊】柏拉图著,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荒诞作品篇目推荐: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贝克特:《等待戈多》

这些书籍并不是让学生都读,而是提供一种广泛的选择,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和联结,加深自己阅读的理解。比如说《海上钢琴师》、《返老还童》和《我们的祖先》中的小说具有相似的传奇性,可以进行联想比较;《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西西弗神话》具有一定的理性性,让学生从小说文本伸发出来,在更宏大的哲学背景中思考小说;《会饮篇》探讨了什么是“爱”,以及对人的分裂和对完整性追求的论述,可以从人类文明的源头的背景下理解《我们的祖先》;荒诞派作品的推荐则是让学生对20世纪小说的性质有一个了解,从而能把《我们的祖先》放置在20世纪小说的文学背景中去理解……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送了我们一句话:“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问题是,要指给他们一条河。”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本质,我们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引路人。(拉丁文“教育”的本意就是“引出)教师要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设置真实的情境,让前置学习真实发生,让后续学习具有广度和可选择性。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一起成为学习共同体,和这个世界发生深刻而广泛的联系——这可能才是网络时代的学习应该有的特点吧。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文字:杨 赢 编辑:徐 欣 审核:保志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