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杨万里充满趣味的一首诗 若能做到末句这般(受益终生)

句子大全 2016-10-05 22:53:48
相关推荐

文|丁十二

图|网络

小时候,每到夏夜,一家人在晚饭后总是在院子里乘凉,一来是一大家子坐在一起热闹,二来是屋内就像一个火炉实在暑热难耐。我们几个兄弟姊妹坐在小板凳上仰头数着天上的星星,妈妈和大妈她们就一边继续着她们的家长里短,一边摇着竹扇为我们驱赶蚊子,顺便送来丝丝凉风。

于是竹扇生风是我小时候在夏夜获得清凉的一种方式。后来慢慢有了电扇,有了空调,夏夜的热就这样被这些高科技挡在了一墙之外。

这应该也是我们现代人在炎炎夏日获得清凉的重要方式了。

但是在古时候,在几百年几千年以前,古人是没有这些高科技的,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在炎热的夏日夜晚觅得一丝清凉的呢?

杨万里这首诗或许能给你答案。

《夏夜追凉》宋·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自成一家,号“诚斋体”。

他一生著作颇丰,现存诗作四千二百余首,在众多诗人中,存诗数量排名第三。他的诗歌在当时已具有极高的影响:“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

陆游也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中说:“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这首诗约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诗人回乡闲居之时。属于典型的“诚斋体”风格。

从题目《夏夜追凉》的一个“追”字已可见诗人对凉的迫切渴求,这是“寻”、“觅”等不能达到的效果,尽管意思差不多。同时“追凉”一词化用自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一句。

首句“夜热依然午热同”,诗人并没有明着说晚上好热啊,热得我睡不着觉。而是用了一个对比(类比),将“夜热”与“午热”并举,再辅以“同”字。正午时分,烈日当空,其酷热人人可知。而这一个“同”字表明夜热与午热相当,其夜热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便有了次句“开门小立月明中”,“开门”表明诗人之前确实是在屋内的,但是因为暑热难耐,诗人无法入睡,所以开门到屋外追凉。如此便呼应了题目“追凉”这一主题。不仅如此,诗人出门追凉不仅获得身体上的舒适,还被皎皎月光吸引,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紧接着诗人点出周围的环境:竹深树密虫鸣处。“树深竹密”可见环境清幽,“虫鸣”阵阵,可见环境之静谧。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因为环境之静,鸣虫唧唧之声才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故而凉意顿生。那这凉意从何而来?是因为风吗?就在读者产生这样的想法的时候,诗人在末句直接抛出——时有微凉但不是因为风。

“时有微凉”表明诗人确实获得了清凉,正所谓风动凉生,但诗人却说“不是风”,那是什么呢?这就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诗人没有明着说这清凉来自哪里,而是用“不是风”来指出凉意实则由心而生,由静而来。即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近代文学家、诗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评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

至此,我们明白诗人所谓的“追凉”并不是寻觅自然界的凉风,而是心中的静凉。故“心静自然凉”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曲折回环,妙不可言。

看来在没有风扇、空调的古代,古人在暑热难耐的夏夜只能心静自然凉了。

就如白居易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