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蒋蓁散文 鸡慈(北大荒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句子大全 2019-11-22 03:40:52
相关推荐

鸡 慈 ( 散 文 )

蒋 蓁

2017年,是农历鸡年。

新春尚在途中,人们贺的、说的、写的、画的、微信“飞”、,报纸刊的,无处不“鸡”。“鸡年大吉”!处处“鸡祥”!

十二生肖,唯有“鸡年”,人们的赞美之词才这般无拘无束,大张旗鼓,由衷的、发自内心,缘自鸡是农家院的“宠物”;缘于鸡就是“红火”的象征,就是创造“红火”气氛的“主角”。

不过,鸡在人们的眼中,仍处于“封建社会”。从公鸡母鸡地位差异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公鸡具有封建帝王至高无上、不可撼动的绝对权威,是“鸡世界”的主宰,集领土捍卫权、统领权、“后宫佳丽”交配权甚至各种荣耀于一身。母鸡则是无名“百姓”、附属、群氓、衬托公鸡“红花”的“绿叶”。不怪封建社会的历代文人骚客沿袭着对“皇上”歌功颂德的“传统”,对鸡也竭尽阿谀赞美之能事。可惜,诗词中的鸡,皆指公鸡,忽略了母鸡的存在。正如唐诗宋词中,女诗人少之又少。只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全唐诗》中,才出现了薛涛、鱼玄机、李冶等“小女子”的精美雅致的诗作。可见,封建时代“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竟殃及鸡类。

于是,鸡,成了文字中公鸡的代名词。

如“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一叫千门万户开”,细看,说的都是公鸡。

唐诗宋词,所写鸡者,几乎都是公鸡。写母鸡的,只见到明代王淮写的一首诗《钱舜举石子母鸡图》。虽写了母鸡,更多的却是赞美一幅画。

丁酉鸡年,当为母鸡“正名”矣!

“ 公勇母慈”,是人们对鸡美德的概括。公鸡母鸡应同样站在被赞美的荣誉台上。

公鸡不仅有勇,还有“五德”,早已尽人皆知。但母鸡的“母慈”人们却知之甚少。

儿时,随父母到“北大荒”插队落户,有过一段养鸡的经历。我觉得,公鸡固然有趣,值得赞美。但母鸡够得上伟大,更值得赞颂。

到农村不久,一位插队干部的家属用一个竹筐,送来一只“老鸨子”和20个鸡蛋。从此,好奇的我,每天仔细观察母鸡孵化小鸡的“工作”。孵化小鸡真是一项艰辛甚至消耗生命的事情,母鸡的精神令人感动。进入孵化状态的母鸡,鸡冠和喙下面的红坠颜色鲜红,不分昼夜,全神贯注,几乎是不吃不喝,半睡状态,张开羽毛,让自己的身体能遮盖住所有的鸡蛋。还要经常起来,用嘴和爪,翻动鸡蛋,调整鸡蛋的位置,让体温均匀地覆盖在鸡蛋上面。喂水喂食都不理睬。偶尔会发出低沉、缓慢的“咕--咕---”的长声。只是,如果谁去摸鸡蛋,就会遭到母鸡利喙的攻击。

21天的“月子”总算艰难地“熬”过去了,一只只小鸡雏争前恐后破壳而出。为什么说“破壳”而出?小鸡是天生的“隧道工”,它的嘴就是一个“钢钎”,它的生命是被母亲用体温孵化成型后,自己“凿”破又厚又硬的“胎盘”-----蛋壳,“破壁”的成果。

小鸡雏们如同一个个用牙签支起来的小网球,叽叽喳喳,前仰后合,跟在母鸡后面寻找食物。母亲用两只鸡爪在地上划拉几下,然后非常有耐心地把食物鵮出来,放在小鸡雏面前,教小鸡吃食。警惕性非常高的母亲,经常高昂着头,左顾右盼,盯着每一只小鸡,并不断“咯、咯、咯”地呼唤。这声音从早到晚,从不间断。有时顺着这呼唤儿女的“咕咕”声,就能找到这群小鸡。如果哪只顽皮的小鸡走远了,母亲会发出急切的连续不断声音很大的“咕咕,咕咕”声,直到小鸡回到身边。

而遇到“孩子”受到威胁,母亲会奋不顾身,歇斯底里地“嘎、嘎”大声叫着,冲上前去,与对手拼死恶战,直至对手落荒而逃。有人描述过,遇到小鹰来抓小鸡,母鸡会立即变成“战斗鸡”,其凶猛程度令人生畏,超乎想象。儿时小朋友玩的游戏“老鹰抓小鸡”就是缘自真实生活。

由于母鸡是借的,很快送还了,这些小鸡就成了我的新朋友。对这些没有母亲的小鸡,我用尽心思,小心翼翼,认真喂养,很快就成了“知心朋友”。可惜,由于没有母鸡带领和照顾,我白天要上学,无人看管时小鸡死亡率非常高,最后只有5只公鸡和7只母鸡存活。

每天早上要从竹筐里把小鸡一只只抓出来,放到院子里;晚上,喂过小鸡又把他们一只只抓回竹筐里。小鸡对人有了依赖,不怕人。喂鸡时,只要一伸手,小鸡就会俯下身子,略张翅膀,等待人抱。后来,都下蛋了,由于和房东家住对面屋,两家的鸡下蛋都在几个篓子里,难以分辨。于是,每天早起,都要先逐个摸一摸,“统计”有几只鸡能下蛋,晚上回家后,“按计划”收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计划”和“统计”,为日后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与这些鸡,每天都要近距离接触,经常抱起一只来抚摸,和鸡的感情笃深。一次,有只小鸡腿被门挤断了,我找了一只竹筐,垫上草和棉花被,单独喂养。在食物中添加黄瓜籽,这是疗骨伤的偏方。每天“重点监护”,直到康复。这只鸡,与人的感情更近一层。每次呼唤,就会来到身边,让人抱。

说道鸡的母慈,最感人的,是孵小鸭。据说母鸭不会孵蛋。我家用一只母鸡孵化了几枚鸭蛋。这只母鸡也不管是不是自己下的蛋,甚至连“品种”都没弄清,就一本正经地孵起蛋来。只是孵化时间为28天。这只付出了更多辛苦和心血的母鸡也许会纳闷,这“懒月”超时也太夸张了吧?待小鸭出壳,院子里出现了戏剧的一幕。母鸡在前面“咯、咯、咯”地呼唤着“孩子”,与“母亲”长相迥异的“儿女”们左摇右摆地跟随其后。叫声就是一首“创新”“合唱”。“领唱”是浑身漂亮羽毛的母鸡,“合唱”是七嘴八舌“清一水儿”的另类。

这些天生的“游泳健将”见到水泡子后,兴奋异常,张着翅膀,“嘎嘎”大叫着,扑向水中。可怜不识水性的“母亲”担心“孩子”溺水,惊慌失措,把全部爱心化作惊声怪叫,张翅阻拦,却无可奈何。看到“孩子”们在水中自由戏水,只能在岸边长声大叫,让人哭笑不得,又不能不为那份伟大的母爱感动。我永难忘记那惊慌、担心中浓浓的“母慈”之情,更何况那还不是“亲生儿女”。

母鸡的慈爱,没有一丝的自私和偏见,甚至超越种类。用西方的一种观念来解释,那就是“博爱”。

夏天的午后,农家院是母鸡的舞台。六七个下蛋草篓子,可是,母鸡们却争抢那已经有了蛋的那个,因为里面有温馨的温度和鸡蛋,其他鸡则叫着催促。下过蛋的母鸡张开喉咙,竭尽全力地高唱,“咯咯咯---咯哒,咯咯咯---咯哒”,此起彼伏,重唱合唱,和弦对位,全是高音部,像有些宣传干部,唱的全是“高调”。嗓子有清脆如笛的美声,也有沙哑高吼的流行,俨然一部交响曲。尤其刚刚步入下蛋行列的小母鸡,经过艰难的产蛋过程,蛋上还留着血迹,但下蛋后的兴奋心情难以平抑。叫声中,有自豪,有张扬,有稚嫩,有夸张,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母鸡下蛋后的歌声,是乡村岁月的配乐插曲。如果没有这歌声,骄阳下闷热的“伏老虎”会令人感到憋闷、窒息。农家院里母鸡的叫声,是乡村富裕生活的招牌。这叫声的声势,似乎标志着家族兴盛和富贵程度。

农家院母鸡的蛋,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后来,是孩子书包里的本子铅笔,女孩头上的头绳和绫子;是家用零花的补充,是母亲手头生活的存折。

当年,鸡蛋曾是革命军队和人民军民鱼水情不可或缺的“道具”,而老母鸡汤则是多少伤病员重返杀敌战场的“灵丹妙药”。母鸡和鸡蛋,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母慈啊,母慈,母鸡的理解是否更深一些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