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史鉴:大度(包容的人方能成就大事)

句子大全 2020-03-12 23:13:53
相关推荐

第十九篇第11章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姓卜名商,今河南温县人,“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孔门四科”中,他是文学科的第一名,曾随孔子周游列国,曾任莒父宰。

子夏被后世尊称为“卜子”,孔子去世后,他回到魏国河西地区开班办学,并独创“河西学派”,由于他的思想具有法家色彩,和孔子的正统思想有所出入,所以被朱熹批为“异端”。

孔子生前也看出了他的思想倾向,所以告诫他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对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把它直白化:“学而优则仕。”从而深刻地影响到后世读书人的价值取向,从此天下读书人都愿意“学成文武艺,卖予帝王家。”

有了这样的氛围,才使得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有了实施的可能。

子夏提出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更成为中国人自我安慰的一剂精神良药。

子夏曾给《诗经》写序,又把《周易》作《子夏易传》,学术界一致认为,《诗经》、《春秋》、《周易》等经典是由子夏一路相传下来的。

总之,子夏把孔子所传上古的学问,发扬光大,一路传承下来,我们这些后人,才能看得到这些历史上的经典。

《礼记》有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子夏作为经师的成就已经是常人所不能及,但子夏更难得是作为人师的成就。

子夏弟子众多,而且个个都出类拔萃,左右着战国初期的历史进程。比如吴起(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法家代表人物《法经》作者)、公羊高(《春秋公羊传》作者)、段木干(河东三贤之一)、谷梁俶(《春秋谷梁传》作者)、田子方(河东三贤之一)、禽滑厘(后转学于墨子,成为墨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西门豹(政治家,水利专家)等。

子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这是对自己的才能有绝对的底气和信心才敢说出这种话。

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曾拜子夏为师,在子夏及其弟子们的辅佐之下,为魏国在中原称雄百年奠定了基础。

大德:也叫大节,就是大的德行、节操。

闲:阑也——《说文》。会意字,门口有木,会阑干之意。闲的原意就是阑干,后延伸为安静,清静,清闲,闲置等意。如李白的《庐山谣》:“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本文中的闲指道德规范。

小德:即小节,一般指日常的生活作风,如礼貌,仪表,待人接物,言语等。

出入:有多种解释,如进出。《诗·小雅·北山》:“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也指来往,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现在南方的的客家人依然用“出入”来表示来往之意。

出入也指变化不定,如:“出入之徒。”出入也指“相差”,“差异”等意。

全文理解为:

子夏说:“在德操大节上不要超过界限,在细微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

很多人总以为儒家思想是古板的,苛刻的,那是他们的无知,儒家思想是非常灵活的,非常实用的,孔孟从来就反对“意、必、固、我。”意就是主观臆断,必就是太过绝对,固就是固执顽固,我就是自我。

儒家主张说话做事要看场合,看环境,看具体情况而作具体的表现。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性化,也体现了其原则性与权变性相结合的特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味地要求自己或者苛求别人达到完美是不现实,也没有必要的。

儒家认为,在大原则上能做好就可以了,小节上,可以不用太计较。孔子曾经批评管仲不节俭,不遵礼,但还是客观地对他做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仁人”。

该章内容其实是子夏对孔子说的“君子贞而不谅”的继续发挥,阐释。孔子认为:君子要固守正道,但不必拘泥于小信。

在鸿门宴上,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逃离了现场,然后有一段对话: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从中可以看出樊哙灵机应变的能力。

现在很多人为了哗众取宠,有些是出于无知,喜欢故意抹黑先贤甚至伟人,把他们的私生活拿来说事,这是很狭隘的思想行为,每个人的成长、生活环境,生活经历都天差地别,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价别人,更何况,谁的私生活经得起深究呢?

不苛求,多包容

被称为“官圣”,“官场不倒翁”的陈平,是西汉开国元勋之一,是刘邦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他辅佐刘邦打下了江山以后,不像张良那样隐退江湖,而是继续为西汉王朝效力,在解“白登之围”、“歼诸吕”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实,陈平原来是项羽手下的谋士,但是项羽并没有重用陈平,尤其是在项羽得知陈平曾经有“通嫂(和嫂子私通)”的污点后,更是不信任他,说他是“小人”。

在鸿门宴上,陈平看出了刘邦的气度,认定刘邦必成大器,于是等项羽军队进入咸阳后,陈平投奔了刘邦。在刘邦阵营中,刘邦的包容心让陈平如鱼得水,终成一番事业。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每个人都有缺点,考察一个人,要多看他的优点,不必吹毛求疵、抓着他的缺点不放。

在豪杰并起的三国时期,县令出身的曹操最终能傲视群雄,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的包容心。

曹操有个别驾(州刺史的佐官)叫毕谌(今山东东平人),当张邈背叛了曹操,曹操生气地要去灭了张邈的时候,毕谌全家,包括老母亲在内,都被张邈劫持做了人质。于是,曹操对毕谌说,你妈在张邈手里,你去投奔他吧,我不怪你。

可是毕谌刚刚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没有二心,一转身就投奔了张邈。后来,曹操打败了张邈,活捉了毕谌,曹操不但没有杀了毕谌,反而说,毕谌正是他想要的人才,孝顺亲娘的人不可能会不忠于君主的。最终,毕谌被曹操封为鲁相。

当张邈和毕谌先后背叛了曹操,曹操很自信地预言,“唯独魏种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叛逃的消息之后,曹操大怒说:“你魏种不逃到南越或是北胡,我就一定不会放过你!”

后来,魏种被曹军生擒,五花大绑地送到曹操面前。曹操没有杀了他,反而解开他的绳子,任命他为河内太守,负责河北政务。理由是,他有才能。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打败了袁绍,除了缴获了袁绍的兵马、珍宝、美女,还得到了袁绍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中,就有很多是他手下的将领和袁绍写的,可以看出,官渡之战前,曹操不少手下和袁绍有来往。

对于这些信件,有人提出,把写信人一个一个找出来,然后一一进行惩罚,让他们脚踩两只船!

曹操没有同意。他把这些信件集中起来,一把火全烧了。他的理由是:之前的袁绍很强势,他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手下人哪里会有安全感?他们想找一个更大的靠山,这个想法也可以理解。

一句话,一个做法,收买了很多人心!宰相肚里能撑船,曹操名副其实。“曹操烧信”事件传开后,冀州很多人也因此投靠到曹操门下。

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婶婶后,张绣觉得受到了侮辱,就反了曹操。在和张绣的战争中,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昂战死(曹昂是他的长子,也是他培养的接班人),从此,曹操和张绣有了杀子之仇,但曹操没有记仇。

后来,张绣因为实力不足,又投靠了曹操。面对再次归来的张绣,曹操根本就不提以前的事,而是拉着张绣的手把酒言欢。为了笼络张绣,还跟他结下了儿女亲家。这样的事,也只有曹操能做出来。

刘雄鸣(也叫刘雄,陕西蓝田人)年轻时候上山采药和打猎为生,他出行云雾,从不迷路,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神人,当他第一次归顺曹操时,曹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我刚入关就梦见得到一个神人,就是你吗?但刘雄鸣后来反了曹操,可是,当他像落水狗一样无处可逃时,又投靠了曹操。

面对再次归来的刘雄鸣,曹操揪着他的胡子调侃说:“老贼,真的又得到你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事后还复任其将军官职,率部在渤海驻守。刘雄鸣感曹操不杀之恩,在渤海兢兢业业,屡建功绩。

曹操的胸襟、气度,确实是古今罕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