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鲜活高中文言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句子大全 2011-08-01 15:51:11
相关推荐

文言文,不管是对初一的入门者,还是对已经学了五六年的即将高三毕业的学生,都犹如天书,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看不明白。

对教师来说,文言文也是一道难关。虽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有许多老前辈提供了宝贵而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例如黎锦熙先生“彻底的背诵,彻底的翻译”的方法、卢元先生归纳的文言文教学八法——“预、引、比、联、理、查、读、练”等等,但毕竟埋头在故纸堆中,没有倘佯在现当代作品中那样游刃有余,轻松自在。

文言文的确难教、难学。基于此种原因,许多老师、学生面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甚至有放弃的念头。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影响的加大,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亟需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师、学生就必须教好、学好文言文;而要高效地教好、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在古文里学古文的做法,就要使文言文教学鲜活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现代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为笔者的这一设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或安排某些比较巧妙的教学,让学生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自己过桥,使他们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各概念之间的类似性、差异性和各种关系法则的正确性,以及伴随而来的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从而由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思考中前进。

笔者鲜活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设想就是要架起一座沟通文言文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梁,去发现以前未曾认识到的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华古文化宝藏,而“只有与生活世界能沟通的知识,只有能提高、完善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学习,才富有生命力。”

笔者的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1、开发现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的遗迹来学习文言文。

现代汉语虽然与古代汉语差别很大,但现代汉语毕竟是由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因此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文言知识遗留在现代汉语里。比如:学习文言虚词——“者”(……的人)的意思时,可以联系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杂志《读者》;学习“之”(的,结构助词)时,可以联系“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再如学习词类活用现象中的形容词使动用法时,可以联系如今电视广告特别多的“龙牡壮骨冲剂”、“静心口服液”,这里的“壮”、“静”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此外,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使动用法的例子还有:安国、安民、安神、烦心、富民、富国、坏事、急人、洁面、健身、苦心、亮发、美容、美发、明目、润肤、瘦身、正气、正骨、暖手、爽身、爽口、纯洁思想、端正态度、方便群众、丰富生活、繁荣经济、缓和矛盾、缓解压力、健全制度、明确目标、温暖人心、稳定物价、壮大队伍等等。现代汉语中动词使动用法的例子有:斗鸡、斗牛、斗蟋蟀、发汗、发面、迷人、迷魂阵、饮马、饮牛、饮驴、饮羊等(以上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活命、活血、亡国、败家、惊心、醒酒、醒脑、醉人、悦耳、恼人、喜人、笑人、震惊世界、震慑敌人、复活军国主义等(以上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这一宾语前置句时,可以联系“自爱、自救、自尊、自杀”等词语;学习“为……、为……所……”这类被动句时,可以联系“不为人知”、“不为(金钱等)所动”等。

2、重温耳熟能详的文言名句来学习文言文。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些文言名句。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温习以前学过的文言名句,并用文言知识来解释,这样不仅能够更深刻理解这些名句,而且能够形象地有效地理解比较枯燥难懂的文言知识。例如:学生们都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朱熹语)等名句中就存在通假现象,“说”通“悦”、“见”通“现”。介词结构后置句是高中文言文中存在比较多的一种特殊句式。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有关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知识,学生必然如坠云雾之中,可以引用杜牧《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两句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中的介词结构“于二月花” 、“(于)翠柳”(“鸣翠柳”是“鸣于翠柳”的省略),翻译时要放在“红”、“鸣”之前。此外,还有“苛政猛于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采菊(于)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名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3、利用已知或常用的成语来学习文言文。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社会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大多出自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或古代典籍,是文言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苏洵《六国论》中的“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在第一轮教学时,我只是告诉学生们:“……,速:招致,……”,结果学生印象不深、理解不透,练习、考试时碰到该词,总是答错。这轮教学时,我先问学生:“‘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没有邀请的客人。”我紧接着问“‘速’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邀请。”最后我引导学生说:“这一句中的“速”与“不速之客”中的“速”意思接近。”经过学生思考一致认为:“速”在这里解释为“招致”最为恰当。引入成语,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成语中的各类文言知识几乎都存在。通假现象,如图穷匕见(“见”通“现”)、名列前茅(“茅”通“旄”)等;古今异义,如忘乎所以〔所以,古义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以解释为“用来……的人(事、物);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身体力行(身体,古义是亲身实践、亲自做;今义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的生理组织的整体,有时专指躯干和四肢。)等;宾语前置句,如唯利是图、夜以继日、时不我待等;被动句,如贻笑大方、为人不齿、受制于人等;判断句,如非驴非马等;固定句式,如不亦乐乎、无可奈何等。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里更是数目庞大,例子随处可见,仅使动用法的例子就有:卑躬屈膝、触目惊心、粉身碎骨、丰衣足食、富国强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来之,则安之、洁身自好、惊心动魄、妙手回春、丧权辱国、正本清源等等。

4、通过诵读活现古人的语言来学习文言文。

诵读即读出声音来。诵读对学习文言文来说,至关重要。古人很早就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现如今,许多文言名句,因其精辟、生动而被人们百口交诵,甚至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文言文,尤其是先秦散文、唐宋古文,都只是当时口语的书面形式,如果学习文言文仅仅用眼看而不口诵耳听,必然会“陷入文字障中而终身迷惘,不得其门路。”诵读则可以借助今音活现古人的口语。熟读成诵可以使文言文里的某些词句自然而然地化到学生的口语中去,逐渐成为学生口语的一部分。黄侃先生曾就文字作过一个比喻,说“文字之有形、音、义,就好比布、针、线。做衣服时,使布与线结合在一起,必须由针来穿引,衣服制成以后,我们所见到的虽只有布与线,但如果没有针,衣服是无法制成的。所以说音是沟通形、义的要素。如果没有音的沟通,则形与义隔。”其实,文言文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如果没有诵读,就难以清楚地理解文义,更别说作者的意思。诵读可以让我们聆听到古人的心声。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语言,在诵读中让学生倾听古人的心声。

总之,通过这些途径,沟通了文言文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学习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发现中学到了古人的思想、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并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