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1999年王朔怼金庸称其是南方人所以小说语言不好(看金庸如何打脸)

句子大全 2011-03-15 09:46:39
相关推荐

1999年11月1日,王朔在《中国青年报》刊文,痛批金庸的武侠小说“媚俗”。在“捏着鼻子”看完《天龙八部》第一本后,王朔从文字、主题、人物等方面对金庸的著作进行了批判。

王朔认为金庸的小说从语言到立意都没逃出旧白话小说的俗套,称金庸的浙江人身份限制了他的语言资源,因为浙江话和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金庸只好使用死文字(白话文)做文章。而在主题上,王朔也认为金庸的武侠跟旧小说一样,都在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并称“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在人物上,王朔称金庸笔下的人物近乎野生动物,动不动就打打杀杀,在国际上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等等。

王朔的文章刊发后,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虽然有人支持王朔,但更多的是反对的声音。而作为当事人的金庸,面对汹涌的舆情,先后三次回应了王朔的批评。它们分别是1999年11月5日发表在《文汇报》的《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1999年12月号《明报月刊》刊载的《浙江港台的作家》及当时上海《青年报》对金庸的采访。

在这三次回应中,金庸都保持了他武侠小说中“武林盟主”的格调,不急不躁。他表示可以接受的王朔部分批评,譬如情节巧合,结构松散等,但他解释这些作品发表时都是在报刊上连载的,自然会影响结构。不过对于王朔批评他文字不好是因为他是浙江人用的南方语言,金庸表示不认同。于是金庸写了《浙江港台的作家——金庸回应王朔》这篇文章,作为探讨和回应。由于这篇文章发表在《明报月刊》,内地很少看到,因此把这篇回应文章附在下方:

关于王朔先生《我看金庸》一文,我已应上海《文汇报》的要求而作出了回应,没有什么可以再补充的,但本刊编者一定要我再写一篇短文。我和王朔先生素不相识,并无私人之间的不满,我在公开场合中曾对他的作品表示好评,他所以这样苛刻的对我攻击,相信是由于我们两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观点等看法有根本差异之故。我们两人的个性、生活环境、经历、求学与写作、工作的过程、结交的朋友等等完全不同,是两条永远难以相交的平行线。世界上这样的情况很多,不足为奇。我们两人都写小说,如有可能,最好能多了解一下对方,虽然困难,也未必不值得。

王先生所以有此文章,猜想重要原因之一,是王朔先生根本瞧不起南方的作家,尤其是浙江人、台湾人与香港人。他那篇文章中开头就说:“金庸的作品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的浙江人。……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尤其是武侠,本是旧小说一种,80年代新思潮风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卫,看那个有如穿缅档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跌份。那时我看人是有个尺子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

他认为金庸文字所以不行,由于他是浙江人而又住在说广东话的香港:“老金大约也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按说浙江人尽是河南人,广东话也通古汉语,不至于文字上一无可为。”

王朔先生认为我的文字不行,我自己也觉得不够精练,可以写得好些,更生动些。不过运用语言文字,是靠天分的,《红楼梦》那样漂亮活泼的白话文,我就写不出来,没有这样的才能,单凭努力没有用。不过单说金庸不行,已经够了,不必牵涉到所有的浙江人。远的不提,从近代说,浙江人写文章好的似乎不少。王阳明、黄宗羲、章学诚、袁子才、龚自珍,都是浙江人;再迟一点,章太炎、俞曲园、上国维、孙诒让,也都是浙江人。他们的文章真可说得上冠冕当世。他们不写白话立,那不错。不过,白话文写得好的浙江人,好像也不少:鲁迅、周作人兄弟、蔡元培是绍兴人、郁达夫是富阳人、茅盾是桐乡人、俞平伯是德清人、徐志摩是海宁人、夏衍是杭州人,都是浙江人;巴金先生出生于成都,但祖籍是浙江嘉兴。这些都是白话文挺精彩的第一流作家吧。

台湾的白先勇、余光中,我觉得文字秀雅清丽。香港作家中文字极好的着实不少,许地山文笔空灵,当代作家中罕有其匹。端术蕻良在香港写《科尔沁前史》。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迳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张爱玲、叶灵风、戴望舒、刘以鬯等也都在香港写过不少好文章。他们是外省作家,那不错,但香港的广东作家也着实有不少传世力作,例如黄谷柳的《虾球传》、侣伦的《穷巷》、西西的《我城》等等;还有诗人舒巷城、戴天等人;好的散文作家更多,如董桥、刘绍铭等等。

我建议王朔先生不妨读一读刘登翰先生编著的《香港文学史》,可以得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王朔先生一文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批评意见,予我教益甚多。我诚恳接受下列指教:情节巧合太多;有些内容过于离奇,不很合情理;有些描写或发展落入套子;人物的对话不够生活化,有些太过文言腔调;人物性格前后太过统一,缺乏变化或发展;对固有文化和旧的传统有过多美化及留恋;现代化的人文精神颇嫌不足;有些情节与人物出于迎合读者的动机,艺术性不够(下里巴人!)。这些缺点,在我以后的作品中(如果有勇气再写的话)希望能够避免,但如避得太多,小说就不好看了,如何做到雅俗共赏,是我终生心向往之的目标,然而这需要极大的才能,恐非我菲材所及。这是今后要好好思索的事。这里诚意感谢各位批评者的帮助。

至于王先生说我的文字太老式,不够新潮前卫,不够洋化欧化,这一项我绝对不改,那是我所坚持的,是经过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束的风格。

最近在浙江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中,听到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陶德麟先生发言,抨击许多人“用汉字写外国式的句子与文章”,更加强了我的信念。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作者,浙江人甚多,不见得由于说浙江话而写不来文章。《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可能王朔先生也会嫌他使用文言太多,因而“不入流”、“没品位”。《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原本上署名“钱塘施耐庵的本”,钱塘即杭州,近人也有考证他是江苏兴化人,但无确实证据。白话短篇小说集《拍案惊奇初刻、二刻》的作者凌濛初是浙江湖州人,《二拍》与《三拍》齐名,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佳的白话短篇作品。另外一位湖州人董说作《西游补》,不算特别精彩。十分精彩的另一部续书《水浒后传》作者陈忱也是湖州人。《说岳全传》的作者钱彩是杭州人。这些浙江人,在中国文学史中白话小说部分的贡献,相信不能都说成“没品位”。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他科举不得意,晚年在浙江长兴县做一个县丞(科长之类)的小官,一共混了九年,无所事事,有人推测,《西游记》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根据元朝留下来的一个简陋祖本而改作的。明朝白话小说“四大奇书”中,有三部的写作在浙江省完成,看来,浙江的方言并没有损害到三部杰作作者的文字。

另外两部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的小说,作者也都是浙江人,《剪灯新话》的作者翟佑是杭州人,《燕山外史》的作者陈球是嘉兴人。两部小说都不用白话,与上述例子无关。但《剪灯新话》是《聊斋志异》的先行,《燕山外史》是中国文学中惟用骈文写的小说,所以各具特色。

钱钟书先生曾对本刊编者潘耀明兄称赞《肉蒲团》一书文字“清简流畅”。该书内容不雅,奇想殊甚,为很多人所不取。但文字能“清简流畅”,已经是极高的成就了,因之当代文学史家称其作者李渔为“大小说家”。李渔是金华兰溪人,那也是浙江人了。写小说内容求“雅俗共赏”,文字能“清简流畅”,此吾之愿也。(这一句虽属死文字,但人人能懂,非真死也!这一句或胜于欧化前卫白话:“那么,这应该就是咱哥儿们内心恳切无比的愿望了,我想。”)

作者附注:

五四之后以写文章出名的浙江人极多,本又中不能尽录,兹略举如下:

绍兴:蔡元培、鲁迅、周作人、刘大白、许寿裳、马叙伦、章锡琛、范文澜、孙伏园、朱自清、柯灵、冯骥才;海宁:张宗祥、徐志摩、查良铮(穆旦)、郑晓沧、蒋百里、章克标;上虞:夏丐尊、胡愈之、蒋梦麟;湖州: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徐迟;义乌:陈望道、

冯雪峰、吴晗;杭州:陈大悲、夏衍、林徽因、戴望舒、施蛰存、冯亦代、茹志鹃、北岛、高阳、余华;桐乡:茅盾、丰子恺、程乃珊;富阳:郁达夫;德清:俞平伯;金华:艾青,邵飘萍;温州:郑振铎、夏承焘、叶永烈;兰溪:曹聚仁;宁波:苏青、巴人;余杭:粱实秋;慈溪:徐訏、邵荃麟、穆时英;象山:殷夫;台州:柔石;嘉兴:朱生豪;余姚:楼适夷、袁可嘉、余秋雨;海盐:黄源;诸暨:郁茹;瑞安:黄宗英、黄宗江;镇诲:於梨华;天台:金耀基;玉环:叶文玲,等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