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散文《咂摸烟台》连载三

句子大全 2007-09-11 17:40:41
相关推荐

散文《咂摸烟台》连载三

文:周政

呵呵,说道所城,毕竟是座军营,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民宿改造,依旧还可见军营的印痕。叨叨所城,不得不说这张家祠堂,它的前身是千户衙门,地道的白虎节堂。

明朝的千户长,可算是封疆大吏,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这千户衙门就是传令点将,审理民案的办公场所,既威严又肃穆。

所城千户衙门,在所城里的西北街上,按照风水来说,这里是金水相交的地气,治理天地的重地。回溯光线,所城千户衙门建于1431年,可以想像它的风采,高台大门,惊堂鼓在衙前,门前左右两高高旗杆,这里也辉煌了二百多年,直到1655年张家人花重金买下了千户衙门,改建成张家祠堂,它就成了张家的私有产业。

把衙门改成祠堂,也不是易事,除的是一种军威,消的是一种杀气。毕竟张家人都是武将出身,腥风血雨里滚爬出来的,受的住这杀威棒。再说他们差不多都是这衙门的主人,镇得住这威,就算这后人镇不住,有祖先庇护,也就安德无恙。

张家把第一任副千户长张升的牌位请进去,历代张家祖宗请进去,这张家祠堂就算落实了,也成了张家族人议大事儿的地场。

解放后,张家祠堂也几经事变,做过学校,盲哑按摩诊所,后来成了某单位的集体宿舍……改革开放后,形势变了,张家族人争回了张家祠堂,目的是整理和传承所城文化,并成立了所城文化协会。

经过几年的整修,张家祠堂就像老人做过美容整形,既不失古香古色,又体现了现代的风采,显得古风韵韵,好是一个古典美女,雍容华贵,典型的大家闺秀,深闺大方。进了大门,肃然起敬,有感这不是一个家族的祠堂,而是勇士的纪念堂,这些坐于堂位上的均是守卫海疆的勇士,他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别了张家祠堂,尽眼的满是黑瓦飘云的四合院,这些小院可淘出逝去已久的军营生活实景,那小巷胡同中,或长或短,或曲或折,宛如历史的绳结,结结有因果故事。每一处院落或大或小,坐向分有东西南北, 排列密集,却四通八达,像烟台的所有胡同一样,没有死胡同,说是这是战备的需要。胡同小巷虽窄,每一处转角,都可见斑驳的大门,锈有岁月的门环,砖石龛符,屋墙上的拴马桩,残破的瓦片,墙头上的葫芦花,把历史与现代展现的鲜鲜明明。

说道所城,还要说说几条胡同,这高家胡同很特别,也很喜庆。大早,这里是军士出征凯旋归来的路,后来高家在这里居住下,这里就叫了高家胡同。高家胡同是所城人们娶媳妇嫁女儿,花轿进出之路,不知何时,这里又是学子们中考高考走上考场之路,说是在这里走出,都可金榜题名,考上理想的高中大学。这里即是民俗,又是一种文化,在悠扬的喜乐声中,延续而发扬,有欢乐也有悲哀,是憧憬也是希冀,故事千篇篇篇感人。

夏家胡同,是康熙三年建的,它就有满族文化印迹,当年电影《苦菜花》曾在此拍过外景。这个带圆形拱门的四合院充满了祥和温馨,可谓惠风和畅。

傅家胡同,连排的拴马桩,可见傅家战功赫赫……

桑田叠时,到了1664年,清康熙皇帝下旨废除“奇山守御千户所”,所城的屯军就此解甲,就地谋生,由兵转为民,在此生息繁衍,所城也就成了居民居住之地,所城也就出了张刘傅安等八大家。

这些解甲的官兵没有田可归,多以打鱼做工做小买卖为业,有些就搬到西沙汪,就是现在的幸福,开荒栽植果树。于是,所城由军事上的城堡,变成了一个居民生活区,且人们习惯称之为所城里。

时过境迁,光阴蹉跎,所城安静了百余年,到了清光绪年间,所城刘家出了兄弟进士——刘子坤、刘子琇兄弟俩,他们分别放了四川粮道和冀州盐道。刘子琇就主持修家宅,动用了三百多只罗盘,三百多个阴阳先生,在所城选宅址,就选了城南操场前那片柳林。那时正闹“长毛子”,他们占住塔山,对烟台街是个大大的威胁。当时芝罘道台大人锁定,刘子琇在柳林盖家宅可以,但是要把所城方起来,出钱修城南门,借以抵御塔山的“长毛子”。达成协议后,刘子琇就先把南城门修了起来,那气势盖过其他三座城门。于是,刘子琇的家宅就甩在南门外。不过,那口双眼井还属于人家刘家的。

漫步在所城古老幽静的小巷,虽居城市闹市,却是闹中取静,别有洞天,远离了喧嚣,却红尘悠悠,身居此地无不生发怀古忆旧之情。肯定,这里是烟台寻根之处。

朝来朝往,日出日落,六百年已成历史,却在眼前,古老的所城早已被林立的高楼包围,但那份记忆,是抹不去的。

这么说吧,所城飘过的每一朵云,都有故事!

(待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