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化九江|唐英与九江

句子大全 2008-03-02 05:27:42
相关推荐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字「九江发布」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本页精彩内容

【公众号】微信名称:九江发布 微信ID:jjfb2014

唐英与九江

吴怿

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在中国收藏界内,清代唐英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位大器晚成的制瓷家,钟情于陶瓷事业,长期督造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务,最终将中国的瓷器发展推向一个巅峰。人们把他在雍正、乾隆时期烧制的瓷器,称为“唐窑”,“唐窑”器物之繁纷,釉色之齐全,技艺之精湛均独步有清一代,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极具艺术珍品,甚至有人称唐英为“陶瓷神人”。唐英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于诗文、书画、篆刻、戏曲、收藏都有建树。著作有《陶人心语》、《辑刻琵琶亭诗》、《问奇典注》、《古柏堂传奇》等。

唐英晚年为九江关监督兼管景德镇陶务,湓浦庐山留下了唐英的足迹,也留下了唐英的风雅趣事。

>>> 一、榷关浔阳<<<

01

唐英,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陶成居士,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雍正六年(1728)奉使景德镇御窑厂,佐理窑务,充驻厂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奉命停止窑工出使淮安关。二年(1737)又奉命复办陶务,以淮安关使并兼领陶务。乾隆四年(1739)唐英向乾隆皇帝提出建议,办理景德镇窑务各项事务开支就近由九江关支出,这样可以减少费用,便于管理,也有利于安全,得到了乾隆的批准,并任命唐英为九江关监督兼理窑务。从此,唐英开始与九江山水结下了情缘,除一年春秋两季开窑封窑时,唐英前往景德镇督造瓷器,每次大约一个月外,其它时间唐英负责征收九江关来往船料。九江关地处交通要道,商贾集聚,往来船只很多,九江关税每年都有嬴余,预留足够的钱粮用于烧造瓷器。这样唐英在九江的日子是十分悠闲的,他过着半官半野的生活,结交能仁寺的主持,与九峰寺近如上人有方外之交,写剧本唱戏,与九江士子赋诗唱和,挥毫泼墨,读书写作,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九江完成的。唐英在九江任职11年后,乾隆十四(1749)年奉命移粤海关任职二年;乾隆十七(1752)年复返九江关兼管窑务,在九江又任职5年,直至1756年以75岁的高龄病逝于任所关署。在九江工作长达16年时间,九江关负责人在明代是一年一轮,到清代最长也只有三年,而唐英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深得乾隆帝的信任。他本人更是尽心尽责,兢兢业业,督造了大量有艺术水准的瓷器,而于九江,他深深地爱上了这里,风物名胜、人文历史都很熟悉,自述“余榷浔关历十余载,山川名胜与夫先贤遗事故考传闻究心焉”。庾楼、白鹿洞、秀峰、万杉、八里坡、清风阁、胭脂山等,都出现在他的笔下,视九江为第二故乡。在九江修建琵琶亭、能仁寺山门,建书院,请名师上课,在九峰寺修观音阁、清俸桥,都是用自己的俸禄捐建,深得九江人称赞。他对九江也极有情感,“芳樽每忆江州酒”,以致于当离开九江前往广东时,有“情深风景订重游”的心愿,发出了“梦绕春风江上州”的感慨。

晚号蜗寄的唐英,面对现实生活的不测与艰险,对人生有着更高的领悟,他以“蜗”喻人喻世,行藏由我,“行则出,惊则缩”,机斗智争,蜗寄于浔阳关署斗室之中,随遇而安,据案呕吟,临窗挥洒,坦坦落落,得意忘形,九江承载着唐英太多的情感。在烟水亭,友人李仙盘还为唐英建了蜗仙亭,唐英自己撰写了蜗仙亭额、识、联。额:甘棠称名湖,烟水胜游地。仙李日边盘,涎蜗寰中寄。翼然合一亭,风雅千秋意。君流冷艳芳,我疥尘壁字。匡浔点胜区,宁日偶游戏。可惜这些遗迹随着战乱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 二、修琵琶亭<<<

02

九江琵琶亭为天下一大名胜。元和十年(815),唐代诗人白居易从京师长安被贬到江州(九江)任司马,第二年送客闻商妇弹琵琶作《琵琶行》,道出了“同是天涯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琵琶行》一诗很快流传开来,当时已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地以人重,地以诗名,后来人们便在白居易送客听琵琶的地方,建起了琵琶亭,纪念白居易。千百年来,古亭多次兴建,不少文人骚客“琵琶亭下动闲愁”,留下了不朽的诗句。

明万历间兵巡道葛寅亮别创浔阳驿西,后于雍正间兵巡道刘均兼榷关务构亭其上,刻《琵琶行》于石。乾隆四年(1739)初,关监督唐英司榷江州,驻节亭侧,他多次游览其地,不忍古迹荒落,于是捐俸,开始着手新修了琵琶亭,更创小楼三楹以供登眺。从乾隆四年(1739)动工,到乾隆十一年(1746)完成,亭台楼阁,一应俱全,“留先贤之遗韵,供后贤之游观”。

唐英敬仰白居易,称“文章风儒是吾师”,“寓私淑于瓣香”,为此他对琵琶亭修建付出了心血,“量节匕箸,经营修葺,数年来,始得新其亭,培其台,筑以堤,构以楼、槛、廊、庑”。他写了《重建琵琶亭自记》一文,手书白香山《琵琶亭》,勒诸石,左建楼,榜曰“到此忘机”、“江天遗韵”,“忘机阁”及阁上中悬“残月晓风大江东去”八字皆也为唐英手书。亭后稍右,有堂三间,中悬一额曰“乐天送客处”,系景德镇瓷器所成。左室为白太傅祠,塑香山像;而右楹肖已像以志景行之意。他还注重绿化环境,周围种植老梅廿余株。据清人笔记所言“凭栏四瞩,则前绕长江,后峙五老(庐山峰名),左侧长林蓊翳,右侧万堞参差,景色绝佳,徘徊久之,不能下”。琵琶亭是一个倍受人们关注的人文景观,四方文人歌咏不绝,蒋士铨、袁枚、王文治等名家都有诗作。

琵琶亭落成后,无论是佳辰令节、日丽月明,还是秋草春花、夏雨冬雪,唐英总是来到琵琶亭前凭栏遥瞩,认为这是他“洵半生游览中大观也”。在琵琶亭他还宴集客人,搭台唱戏。琵琶亭寄与了唐英无限情感,他还将琵琶亭文化发扬到了极致,他不仅自己写下了一百多首琵琶亭的诗,可以说是先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他还将风雅推向高潮,在琵琶亭壁间左右皆悬诗板,上格横书风雅长留四字,下画朱丝作格,以待游人题咏。清才子袁枚记录了这段风雅故事,唐英司九江关的时候,悬纸墨笔砚于琵琶亭,游客当中有题诗的人,就让关吏开列姓名给他。唐英读其诗,分高下,以酬赠之,嘉奖写诗的人。袁枚后来又来到了琵琶亭,有诗《琵琶亭吊唐蜗寄榷使》,“懒征商税爱征诗,满庭铺遍砑光纸。一纸诗投两手迎,敲残铜钵几多声。姓名分向牙牌记,宾主重申缟纻情。偶捐匕箸留风雅,喜附人文作胜游”。说得都是唐英“以诗代税”的雅事。唐英还将所征集的诗编辑出版,这本书便是《辑刻琵琶亭诗集》,书只有一册,首页有唐英自绘《琵琶亭图》一幅,还有唐英的自记等,可谓是风雅长留琵琶亭。

>>> 三、唐英家班<<<

03

对于唐英而言,制瓷督陶是他的工作,他的职业,经过他的勤能补拙,刻苦钻研,他由外行变内行,由此他深深地爱上了陶瓷。而他天生兴趣却是在戏剧,他说他“余性嗜音乐”,这样的嗜好,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

明清家班盛行,朱门富户往往自备家班,以至民谣讥曰:“芝麻官,养戏班。”唐英多才多艺,精通诗赋棋画,尤工戏曲,妙解音律,榷关在九江,也蓄养自己的家班,称为“九江唐英家班” ,唐英兼编剧、教习和导演数职于一身,扬州盐商老徐班的伶人吴福田出自唐英家班,“幼时从唐榷使英学八分书,能背《通鉴》,度曲应笙笛四声”。唐英在九江家班,也称家乐,在蒋士铨、商盘诗文中有提及,家班所演唱为昆曲,每每逢年过节,宴集庆贺,都有家班演唱,热闹非凡。在他著作中有这方面的记载,重阳节,招友人“拍谱清笳唱暮秋”;中秋日观《邯郸梦》暨自制《野庆》诸杂剧;还有立夏后二日夜雨观剧,偶演予《笳骚》填词。演出地点有自家双碧楼,甘棠湖上的蜗仙亭,江州关署,烟水亭,琵琶亭等,“湓浦江城都入画,吴歈巴唱恰宜秋”(《中秋后三日,双碧楼宴集》)。

唐英家班所演唱的剧本则来自唐英所撰写、改编。唐英著有戏曲多种,今存十七种:《笳骚》、《佣中人》、《芦花絮》、《梁上眼》、《三元报》、《十字坡》、《英雄报》、《虞兮梦》、《面缸笑》、《梅龙镇》、《女弹词》、《清忠谱正案》,《长生殿补阙》、《双钉案》、《巧换缘》、《天缘债》、《转天心》,总题《古柏堂传奇》,又名《灯月闲情》。另有《旗亭饮》、《野庆》两种,已佚。自述“尝戏编《笳骚》、《转天心》、《虞兮梦》传奇十数部,每张灯设馔,取诸院本置席上听伶儿歌之。”,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为《转天心》,剧中人吴定心存善念、无私助人、终能扭转天心,改变命运,即为唐英自身的写照。

除了自家戏班演出的昆曲外,唐英平时还爱看九江地方戏,如文集中有《丁卯(1747)中秋后一日观土梨园演杂剧》一诗,“佳节昨宵无月赏,今朝弦管闹蜗亭。高天爽籁通人籁,巴唱吴歈尽可听。”他从当时九江地方戏中汲取艺术养料,有不少作品是从地方戏中移植改编而来,丰富了他的戏剧创作。戏剧创作一改才子佳人模式,将笔触向社会生活,描写大众酸甜苦辣,谴责世情世风,从不同层面反映现实生活。他的剧本语言通俗,情节生动,宣扬因缘果报、封建道化,或用以娱宾遣兴的风情喜剧,让观众在笑声中享受快乐。

>>> 四、九峰遗韵<<<

04

随着年代的更叠,琵琶亭、烟水亭、众妙亭、蜗仙亭早已被毁坏,有的多次兴修,有的不复存在,唐英在这些亭上的题额、识、联等不见踪影,琵琶亭上的瓷匾不知去向,如果保存到现在,无疑是珍贵的文物,为研究唐英及其书法艺术提供了可贵资料。尽管有许多遗撼,但在九江还有一处保存完好与唐英有关的遗址,那就是九峰寺内的清俸桥、因缘碑及近如上人塔铭。

唐英刚到九江,结识了九峰寺僧近如上人,并频繁往来,寺有马尾水、天花井、狮子峰等名胜,督陶司榷之余,春秋案牍之暇,唐英尽享山水之乐。而与近如关系密切,有方外因缘,用他的话说,一切都有因缘,“方袍园顶者个和上,似我前生,我的今生,是他后世”。听起来有些荒诞,但实事上唐英很信佛教的轮回因缘。唐英和近如上人有着近十年的交情,直到近如的示寂。为此写下了《九峰近公传并序》(又称因缘碑,瓷碑),《匡庐九峰寺近如上人塔铭碑》,《题九峰寺近如上人遗像》等。

因为近如上人的关系,唐英还捐清俸修了九峰寺的观音阁,修了通向九峰寺的清俸桥,此桥架设在大涧之中,完全用当地的麻石铺成,浑然一体,在本地可以同观音桥相媲美,亦是造桥史上的一大奇观,桥下“马尾水”几个大字石刻,为唐英之子寅保1744年题刻。

在九峰寺最有特色的便是瓷碑,这是唐英为近公写的小传,前面叙述了两人之间的相识及建造桥阁因缘,后段是近公小传。为了传之记之,唐英“特制瓷碣以永久之”。唐英这位有名的制瓷专家把制瓷工艺运用到碑刻上面,另辟蹊径,极富创新精神,这九峰寺和尚的瓷碑,恐怕是在历史上都比较少见的,可以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为了这块碑,唐英还建了碑亭,撰写了额联,倾注了对近如上人的一片真情。

唐英还写下了多首九峰寺的诗,有名的便是那首《留别九峰山水诗》:“游到九峰寺,匡庐面目新。云封山拒客,花拥路迎人。老衲清如鹤,秋林色拟春。留连尘世外,悔现宰官身”。清新自然,流露出诗人喜爱九峰山水的心境。

对于唐英来说九江他一生重要的地方之一,九江留下了唐英丰厚的文化积淀。“除却读书都让人”,这是他的自勉,他不光自己读书爱书,还请名师在烟水亭上为士子上课,在能仁寺建书院,发展九江文化教育事业,他对九江纪述颇富,铺桥修路,亭阁牌楼等公益性建设也很多,为政为人深得民心,九江的花农和屠夫都曾得到过唐英的书法。当时九江人连妇女和儿童都对他啧啧称道,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关督利商而已,更重要的是他的文人气质、文人情怀、文人行为。唐英去世后,九江士民在能仁寺建祠塑唐英像纪念他。如今唐英的制瓷已成为收藏界追棒的对象,唐英的戏剧逐渐被研究,而唐英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九江有着情缘的唐英必将与其它九江历史名人一样成为九江人们心中的名人文化,成为九江的一笔精神财富。

来源:九江图书馆

责任编辑:李沾

觉得不错↓↓↓请!:,。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文化九江|唐英与九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