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同样是网大 这部华语剧把悬疑和人性做到极致(罕见关注边缘话题)

句子大全 2014-02-17 21:23:42
相关推荐

最近一部华语剧,凭借扎实的成片质量,打磨尽量的剧本叙事,以及剑走偏锋的主题诉求,引发了影迷的狂热追捧。

《谁是被害者》刷新了观众对于华语犯罪剧集的认知。在悬疑、破案、专业程度,甚至是尺度等都做到了全方面的突破。

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剧,剧组在得到网飞的资金支持和独立拍片权的支持下,请到了警方、媒体、医学、心理学等各界的专家,共同参与到拍摄中,确保了故事逻辑性,剧情关键点的精准度和专业性。整部剧集的道具、布景、镜头语言也达到了悬疑剧中的高水准,无论从观赏性,亦或社会价值上来说,都堪称年度经典。

作为推理剧,该剧的落脚点不在“找凶手”,而是发掘真正的“受害者”。《谁是被害者》的主旨,是通过一宗连环凶杀案来展现社会、媒体乱象,反映社会中的小人物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并透析因此会引发的舆论和道德危机。

剧情总过8集,每一集的正片大约50多分钟,凭借警方、媒体两条线推进叙事,结构和节奏都非常紧凑,看起来一点吃力,基本没有什么“水分”。

故事的核心在于“人际关系”的异化。男主角方毅任是警队鉴识人员,同时是一名亚斯伯格症患者。因为疾病,他虽然能专注于某件事情,甚至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但人际关系处理和行事方式则不被常人所接受。

女主角徐海茵与方毅任正好相反,作为媒体中最能挖猛料的记者,她利用自己的女性身份,加上美艳的外貌,常常不惜一切代价,利用对方的信任获取信息。

两人的性格和专业正好“互补”,又因为连环案件而意外走到了一起,一个想破案找人,一个想做大新闻,各取所需,组成了临时联盟。

他们也各代表了警方和媒体,以他们各自为中心,观众也看到了刑警队的无奈,以及媒体为了争夺流量,在新闻真实性和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

但这两条线仅仅推进了叙事,全剧的叙事主体扩展到了剧中的每个被害者身上。每一集的片头都经过了精心编排,会描绘一名被害者的过去,暂时他们“误入歧途”的根源,而在正片中,叙事的主体则围绕这些轮流产生的被害者展开,埋下伏笔,直至谜底结尾。

《谁是被害者》最大的魅力并非破案,而是通过最终谜底和证人,发现身处社会底层或边缘的“被害者”。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本剧探讨了一个个值得关注,却常被忽略的社会议题,即媒体的嗜血生态、对公众人物的过度消费、对性别认同的偏见、对员工的过度压榨、对悔改了罪犯的歧视、以及亲情和人情的冷漠。

在这些关键性的主题外,剧集包裹了不少吸引眼球的、尺度颇大的犯罪场面。比如、溶解、焚烧、药物过量,投海、坠楼等限制级行为的展示。

当然,这些镜头的表达并非噱头,而是以死亡这一极端做法为核心,将社会边缘人的绝境放大,用惊悚的方式,获取观众的“同理心”。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生前穷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获得公平、不曾得到倾听,唯有通过令人震惊的死亡方式,才能让世人听到自己的诉求与愿望。

令人吊诡的是,被害者的死讯以及生前的故事还要足够有噱头、具备吸引眼球的元素,才会被媒体争相报道,加上警方的大规模侦破,这起“连续遗愿杀人案”才算最终成立并得到了有效的信息传播。

《谁是被害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触及了国内罕受关注的边缘话题与少数群体,顺利完成了价值输出和社会反思。也让我们看到,当资本方给予足够的支持和自主权,华语网络剧也能达到高品质,大尺度,触及艰涩的话题。

在制作方面,投资方网飞给予了剧组最大程度的独立运作权。邀请了本土熟悉的合作班底,有一定知名度的制作团队。剧集从编剧、导演,以及演员张孝全、许玮甯、林心如等都是“熟面孔”。

其次,落地化处理,加强国际化的传播可能。通过故事和人物设计,以及具有东方哲理和社会现实的主题与背景,既满足当地观众的需求,也尽量贴合国际观众的胃口,不断充实网飞的内容库。

《谁是被害者》终极主题讨论了“生与死”的意义。影片结尾之前,不断渲染的死亡的“沉重”,可能令部分观众误解了导演的意图。每一集的片头都提及了这一问题,希望观众谨慎对待主题,以及剧集渲染的人物情感。

如果你看完全部内容,其实完全能够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其实这些受害者都曾经做出过善良的举动,即便生活在艰难困苦中,他们一样没有放弃给予他人,牺牲自我。

所以,归根结底,死亡只是逃避,也许多坚持一下,就能获得救赎,迎来涅槃重生。更重要的是,人际的冷漠的确存在,但仍然有坚持善良,付出一片炽热之心,温暖他人的“普通人”。

即便像男主角这样,错失了友情,亏待了亲情的父亲,也能通过自己以后的行为弥补之前的过错。但一切都以活着为前提,只有好好地活过,死亡才能有真正的价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