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黛玉对晴雯之死没反应 却为贾宝玉的一句话(心中乱了方寸)

句子大全 2007-01-31 23:16:28
相关推荐

黛玉对晴雯之死没反应,却为贾宝玉的一句话,心中乱了方寸。

一直以来,红楼的读者都对黛玉青睐有加。

毕竟,就自身条件来说,黛玉是非常优秀的。不但诗书翰墨在大观园姐妹里一骑绝尘,自己更是出落得超凡脱俗。乃至贾宝玉第一眼见到就惊为天人。

更何况,黛玉还有一个良好的家世出身,尤其是在《红楼梦》初期,林如海健在之时。

即使黛玉千里迢迢来到荣国府。在旁人眼里,谁敢忽视这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小丫头?

因此,黛玉的人气,在《红楼梦》的读者群里就一直居高不下。

相对来说,黛玉的个性更显得“真实”。对她而言,很少有矫揉造作的时候。自己喜欢的就表达出喜爱之情,自己厌恶的就流露出不屑之感。

但是,黛玉对一个人的态度,就显得有点模棱两可了。她就是晴雯。

一直以来,我们读者都知道“晴为黛影”的说法。也就据此而有了“晴雯和黛玉一伙的”错觉。黛玉也应该对晴雯更包容一些。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像晴雯这样的丫头下人,和黛玉宝玉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阶层的人。说得难听点,她们的身份更像是“物”。

黛玉对晴雯的态度,确实有包容的时候。比如夜探怡红院时,晴雯就不给黛玉开门,甚至在黛玉出声之后,晴雯还是没有开门。事后黛玉并没有怪罪于她。这显然是有大家风范了。

但是,抄检大观园之后,病重的晴雯被王夫人驱逐出贾府,恼恨交加之下,晴雯就一命呜呼了。

得知晴雯的死讯,黛玉表现得很是平静,并没有大的反应。这是黛玉的薄情吗?

显然又不是。

对一个像黛玉这样的千金小姐来说,晴雯的死,和怡红院死了一只猫有何区别?

如果机会比较恰当,晴雯的存在,甚至还有可能不如窗前掉落的一朵桃花。

要知道,对黛玉这样具有诗人气息的大家闺秀,伤春悲秋之情乃是生活中的“主旋律”。

我们也可以看到,黛玉一贯以来就有吟诗填词的习惯。这一切,都需要由那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事的敏锐。

但很可惜的是,晴雯的身份虽然卑微得如同一只小猫小狗,但却又很悲哀地披着一张人皮。这样的身份,显然会在和黛玉的熟络中慢慢被忽视、乃至最终遗忘。

很多人认为,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最后出家是因为他原本就有佛缘。在我看来,黛玉才算得上一个最通透之人。她才有那种佛家的释然,才能看透繁华、悟尽生死。

所以,当贾宝玉写出那“你证我证”的偈语之后,唯有黛玉三言两语就能唤醒他的迷茫。

黛玉身上的悲情、或者哀情,只会因为两个人而起,一个是黛玉自己,一个是贾宝玉。舍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足以勾惹起黛玉的伤悲,晴雯也不能。

可以说,黛玉一生的悲伤或者忧愁,都是和自身命运、或者情系宝玉有关。无论是葬花也好,还是焚稿也罢,都是如此。

即使晴雯是贾宝玉非常看重的一个丫环,但对黛玉来说,也只是一个丫环而已。晴雯的死,对黛玉而言,只不过是怡红院又将迎来一个新下人。

也正因为如此,当贾宝玉为了纪念晴雯而写《芙蓉女儿诔》的时候,黛玉才有心思、更有心情陪着贾宝玉一琢磨文字、润色辞藻。

但是,刚好又是这次修改《芙蓉女儿诔》,贾宝玉的一句话,却让黛玉一时间乱了方寸。

那就是贾宝玉在诔文中的一段话:

红绡账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按照黛玉的说法,认为“这一联的意思却好,只是红绡账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

黛玉的语气轻描淡写,什么“熟滥”,但却刚好流露出她关心则乱的本心。

后来,在黛玉的指点下,贾宝玉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后,黛玉的反应则是:

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对于黛玉这么深具诗人气质的灵慧女子来说,一语成谶是非常忌讳的一件事。

贾宝玉为了悼念晴雯,极尽悲伤哀婉之能事。

但在黛玉看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说法,何尝不是看到自己和贾宝玉未来的悲观?

一时间,黛玉方寸大乱,但依然还是没有流露什么。甚至还表现为“含笑点头称是”。

黛玉的方寸大乱,在贾宝玉面前尚且不曾流露。那么,你能期望她对晴雯的死做出什么悲伤的表现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