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蒙学四事看一心三藏 分析三句平常语(这样说话是作恶)

句子大全 2020-02-11 08:52:16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蒙学培养孩子的目标特别明确,那就是洒扫、进退、应对、政事这四事。这四事是一个人立世的基础。

懂洒扫者,进而就会懂得修身。

就好比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周利槃特迦,每天清扫道场时念“扫尘除垢”四个字,最后悟到了扫除心尘,从而得道。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论做小事还是大事,都要有扫尘的功夫。而要出世间,更要有扫尘功夫。扫除妄尘,就能见到自性真尘。《楞严经》、《法华经》等都是在教导众生这件事。

明进退者,这是待人处事应当具备的智慧。

《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知所先后”就是指知道做一件事情的先后顺序,轻重缓急。

有一位先生很勤快,他在外面的口碑很好,却不太受家里人待见。原因就是不明进退,不知先后。

比如,家里和外面同时有事,家里的事是急的,应当先处理的,而外人的事是可以缓的,别人真的不着急。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优先选择为外面人服务,而家里急事则要家里人“克服困难”。这种事情多了,家里人就不乐意了:“就知道在外面卖好,家里的事都不管。”

《孝经》里也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既然选择成家,就说明是愿意家庭成员之间守望相助的。在同等情况下,理应先守望家人,再惠及其余,这才是世间人际的正道。但有些人却偏偏不能通达这个道理。

比如,有的人觉得帮自家搬煤气罐是义务,帮别人家搬煤气罐是行善。于是,他就越来越不爱承担义务,却把满腔精力用去行善。这样的行善,其实是要好的自私心作祟,并不是真善。

这种类型的行为,就是“不爱其亲而爱他人”的行为,已经悖离了孝道,是不明先后、进退无智的表现。

明白事情的进和退,是世间修行者修行的重要环节。见到善行净行,要如普贤菩萨那样,知道进而随喜。见到贪嗔痴三毒烦恼以及种种恶行,要能够退避三舍。如果这些进退都做不到的话,还谈什么正修行呢?

善应对者,体现待人处事的圆融。

“应对”包括身、语、意三业应对,其中最重要的是言语应对。关于怎样说话的言语应对,很多沟通技巧的书都谈得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这里主要谈一些看似平常,人们不太注意的习气语言。比如“我忘记了”、“我没想到”、“我记得告诉过你”,等等。这类话在特定的情形下,常常会成为伤人的载体,影响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1.我忘记了。

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他答应帮你办的事情没有办,事后还总是对你说“我忘记了”,甚至理直气壮得连一个“对不起”都没有。

这种情况重复多次后,在通常情况下,对方就不会相信他是忘记了,只会认为他是怠慢轻忽,没有把自己当回事。

既然令人产生了不被尊重的联想,这句“我忘记了”,就成为了伤人的载体。当同样的情形再出现时,很可能会激起被轻忽方的怒火。

2.我没想到。

同样的,这句“我没想到”也会成为伤人的载体。

比如,当家人出现问题时,他对家人说:“我没想到你会上当”。这里的“没想到”,一是推卸自己应当提醒家人而没有提醒家人的责任;二是有进一步指责对方愚笨的嫌疑。若在带有一点抱怨的口吻,则没有怨责人却胜似怨责人。

又比如,当自己出现问题时,他对家人说:“我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里的“没想到”,一是推卸自己没有办成事的责任;二是进一步把责任归咎于外面的人和事,为自己推诿脱责提供理由。

这类总想推卸责任的“无错人”,平常泛泛而交时看不出什么。若是朝夕相处的家人,则问题就有点大。如果什么都是家人的错,而他自己没有一点过失的时候,除非家人有菩萨不住相见的功夫,否则在负面能量的打击下,很容易心累。

这些“无错人”实际上智慧缺乏。第一,他看不清楚自己推卸责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第二,他不明白依靠推卸责任是不可能达到维护面子的目的的。小事用“我没想到”来搪塞,或许人家可以不计较,若真遇上大事了,又岂是一句“我没想到”就可以推脱过去的?

当然,这句“我没想到”也可能成为善语。比如,当你出现问题时,对方安慰你说:“我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样是不是感觉轻松了很多?

可见,语言是推卸指责的恶语,还是安慰人的善语,完全取决于说话者背后的存心。

3.我记得告诉过你。

此时单独看这句话,仿佛有些诗意。但它和上面两句话一样,伤不伤人,取决于说话者背后的存心。

前夫因事拿了前妻家备用钥匙迟迟未还,亦未有任何交代。前妻一日想起来了,担心一个人在家,丢了钥匙进不去门,就发微信给前夫确认,前夫回复说“钥匙丢了”。

前妻当时就有点恼火了:“钥匙丢了怎么不早说?”

前夫说:“我记得告诉过你。”

前妻说:“你总是这句话搪塞,指责我的记忆力吗?”

这对夫妻离婚的原因很简单,性情不和。所谓性情不和,不过是语言问题,其中前夫的“我记得告诉过你”就是其中之一。

前妻说:“他总是什么也不说,很多事问到他头上了,他就用这句‘我记得告诉过你’来搪塞。刚开始我以为真的是他告诉过我,而我忘记了。后来经历多了,才知道他根本就没有告诉过我,这只不过是他的搪塞习惯语。而他这样的话是在质疑我的记忆力,长期下来令我感觉非常的不好。”

从这个故事中分析前夫的心理,他大概也是明白自己应当告知对方的,但他却没有告知。为摆脱这种窘境,这位前夫用了妄语攻击的方式来堵截前妻的询问和质疑。从这句“我记得告诉过你”中,前妻不仅听不到任何抱歉的意思,反而听到的是“你记忆力不行”的诽谤。我想,再好的夫妻关系,也经不住这种日复一日的诽谤搓磨吧。

上面三句话都是举例。不要以为明目张胆地骂人话才是恶语伤人,更多的伤人其实是无形的,它就潜藏在这些普通的话语里。它们之所以变得伤人如剑,是因为说话的一方要通过它们,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打击别人的面子。

所以有大德说,修行要丢掉自己的面子。人们常常因为自己的面子,在说话上作恶多端,很多话表面上虽然不带一个脏字,但内里的芯子已经坏了,如同带毒的汤,谁喝就毒谁。

再矫饰的语言也无法掩盖存心的不良,既然存心不良,总会从身口意的种种应对中体现出来,待人处事又如何能圆融呢?

很多人说自己很善良,却是命不好。如果总是在世间的应对中秉持护己毁他的行为,这样的人很难命好,因为他在日常生活的应对中已经造恶太多。

达政事者,法法如意。

如果用佛教的根尘识法来解释蒙学四事,也是挺有意思的。

洒扫就好比是清净根。洒扫中灭掉一切幻觉,既能转妄为真,恢复自性真觉。

进退就好比是清净尘。不染生灭尘相,任运自然,进退无碍,即是得到大自在。

应对就好比是清净识。比如人与人的交往,实际上就是根对尘,自己相当于根,对方相当于尘。

如果应对没有私心,则无论怎样应对都是无分别的净识,没有私心染着。

如果应对杂染私心,就好比前面的那对夫妻一样,无论怎么说话,都是护己毁他的伤人恶语。

政事就好比是清净法。根对尘而有识,而产生法。这个法就相当于政事。

想一想,洒扫清净而内在无妄觉,进退自在而外境无障碍,如此真觉对无碍尘而产生的识,必定是符合真相的不扭曲净识。净识众生在行事中感召净识因缘,自然在政事上能够事事通达,法法如意。因为真觉中不会有判断失误,无碍中不会有突发情况。

因此,政事本身是自然成就的,是不需要修的,真觉无碍中,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的。有的人总想要学习优质的做事方法,这实在是舍本求末。

想一想,妄觉中判断不明,灯塔在前面,你却往后面游,再好的方法又有什么用?若尘境中障碍重重,机缘淡薄,再多的方法也翻不起浪来。妄觉本扭曲,妄尘又障碍重重,如此妄觉对碍尘而产生的识,必定是重重扭曲的染业妄识。妄识众生在行事中感召妄业因缘,妄上加妄,如何能令政事通达,事事如意呢?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一点都没有夸张。

要令政事通达,事事如意,没有别的办法,唯有不断地清净自己的根、尘、识、法。有人说修行者常有好命,其原理就在这里。当然,这里的修行者是指不染尘埃的正觉修行者,而不是指为了某种目的的着相修行者。

可见,中国古代的蒙学四事,本身就是修行一心三藏。提出这个说法者,是大菩萨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