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与育儿:如果父母只能为孩子做一件事

句子大全 2009-01-13 16:38:37
相关推荐

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01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发现,生活向我下手了。

不仅要处理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还要处理孩子的学习和日常。

孩子学习不好,得管。

孩子交友遇到问题,得管。

哪怕是孩子穿个衣服,盖个被子,都得管。

我从两手不沾阳春水的“仙女”姐姐,变成了千只手都不够用的“章鱼”老母亲。

每天手忙脚乱是常见的状态,焦头烂额是必然的体验。

每晚躺到床上的那一刻,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因为,娃睡了,我没事了。[耶]

02

最近读《论语》,我突然想:孔子有那么多学生,学生有那么多问题,他是怎么应付过来的呢?

我一边读,一边问自己,一边找答案。

忽然有一天,我假设了一个场景,想象着孔子正在园中散步,他的学生一个一个地过来问问题,他的学生都会问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不是都是类似的呢?

我隐隐约约找出了一个答案。

学生们问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在问:我如何能成为一个君子。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

纵观整部《论语》,提到“君子”多达107处。

什么是君子,君子应具有什么样的内在修养,君子应是什么样的言行,君子应该怎么学习,等等。

君子,是儒家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是《论语》的核心,是孔子讲学的要点,是孔门学生一生的追求。

学生们心中存着对内自省修己,对外立身行事的追求,因此有了孔子最得意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故事,有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豁达,有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

03

从君子二字,我看到的是——人设的重要性。

什么是人设?

人设最开始是从小说里衍生出来的词,原意是指“人物设定”,也就是,作者创造一个人物,需要为她/他设定各方面的属性,比如性格、喜好、特长、人生经历等等,后来这个词被演艺圈大量使用,一个明星为了区别于其他人,为自己打造一个“吃货”人设、“学霸”人设等等。

人设,如果用在育儿范围,就是给孩子一个理想的人物榜样,让孩子不断去追求和成长,从而强化自己的行为,并最终成为这样的人。

在心理学上,这有个专业词汇——自证预言。

罗伯特·莫顿教授发现: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他将其命名为“自证预言”。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里说道:

“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费尽心力地预言一个人会以某种方式行事,他或她就会以这种方式行事。”

而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更是说得清清楚楚:

如果你以为那些不具备某方面天生才华的人绝不可能擅长于这方面的事情,那么,当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看到孩子不擅长做某件事情时,就会鼓励他去做别的事情。对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孩子,不会让他去搞体育;对那些唱歌不着调的孩子,会让他去试试别的;对那些不喜欢数字的孩子,会跟他们讲,他们不擅长数学。

于是,这些预言自然而然地成真了:人们认为这个搞不了体育的女孩,绝对不可能精通打网球或踢足球;人们觉得那个男孩是音盲,那他也绝不会去学习演奏某种乐器或者学唱歌;还有些孩子,人们觉得他们不擅长数学,等他们长大以后,自己也就信了。这种预言真的自我实现了。

刻意练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说过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

在英国的一所学校里,有一台电脑意外地出现了程序错误,结果在登记学习成绩时,把一个“优等生”班记录成了“差生”班,把一个“差生”班记录成了“优等生”班。这份报告是每年开学时决定教师对学生看法的首要参考。

当校方终于在五个半月之后发现这一错误时,决定不向任何人透露情况,并再次对这些孩子进行了测试。结果令人瞠目结舌:“优等生”的智商测试成绩出现了明显下降,因为别人都把他们当作头脑愚笨、不合作、难以管教的学生——教师的想法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当我们仔细地再去分析“君子”和“自证预言”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孔子的思想固然是光照千古,但他对学生以及后代儒生的最深刻影响,是强调了“君子”的概念,给一代代读书人,一个崇高的人格目标,人生向往。

当学生们心中树立了我一定要成为君子,我可以成为君子的理想后,他再以君子的言行来要求自己,君子应达到的学问来要求自己。

越认为自己能成为君子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越严格,很明显,最后成为君子的可能性也最大。

04

因此,我们来分析一下“自证预言”的过程。

首先,需要一个人物设定——打造人设。

这个人物设定是高尚的,是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是可以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

其次,认可人物设定以后,人们会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形成倾向。

这里,我们会运用“吸引力法则”,意思是:当思想为某事或某物而集中的时候,同这件事或这个物品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在一起。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善良的,我们会更愿意去做出善良的行为,去结识善良的人们。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能克服困难的,当遇到问题时,我们更倾向于想尽办法解决问题。

再次,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累积让自己更进步的方法——掌握方法。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觉得自己是会学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更会倾向于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让自己更会学习。而一旦孩子觉得自己是不会学习的,如果学习遇到了问题,他更会倾向于放弃。

最后,巩固这个设定。

随着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随着我们能力越来越强大,最后,我们理所当然的达到了当初设定的人设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

我们这里拿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奶奶让孙子学习的过程来举举例子。

首先,奶奶看到孙子拿起了书本,她心里想:我的孙子很爱学习,很会学习,将来有前途。

孩子得到了一个人设。

接着,奶奶到处跟人说:我孙子就是爱学习啊,成绩可好了,在家里捧着书看个不停。

孙子听到了这句话,他原本没那么爱学习,这下怎么样也得装个样子出来。

装一天装两天后,他发现自己成绩真的进步了一些。

奶奶更是高兴了,我孙子真是会学习啊。

接着,孙子得到了更积极的鼓励后,他不仅要捧书看,他偶尔还会琢磨,我怎么让自己成绩更好一点呢。

因为他老琢磨这件事,结果还真的知道了更多的方法,比如复习,比如预习等等。

最后,这个孩子的成绩稳步上升,真的在班上名列前茅。

当然,如果这个奶奶不仅爱夸孩子,还喜欢让孩子给自己讲讲今天课堂上学了什么,我觉得,这个孩子铁定差不了。

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有自己的人设。小时候父母找人算命,说我会“大器晚成”,所以,我到现在还没成。读书时,经常有人说我“眼神灵动,肯定是个聪明孩子”,所以,我一直在看书和思考,试图让自己变得更聪明点。后来,有朋友给我算命,说我这个社恐会因为自己的“执念”而有知己朋友,所以我写“执念”文章,找我的读者知己。

05

这里,我们来抓抓要点。

在家庭教育里,如果想要给孩子好的人设,推动他不断进步,我们需要做这些事情。

首先,用语言给予激励。

先抓住偶然事件给予肯定,比如我们家孩子爱看书,我们家孩子一画画就停不下来。彩虹屁必须有。

其次,在现实中实现。

比如某一次,孩子捧着书看了好久,我们及时地记录下来,跟亲朋好友说——你看啊,我们家孩子看书都看得忘记吃饭了。

再次,用输出不断加强。

孩子看书了,可以让他/她来讲一讲,这里一定要配合表演,我都不知道啊,你怎么知道这么多,都是书上看的啊,你真是太会看书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一个良好的结果。

接着,提供必要的辅助。

给孩子找更好的书,给孩子更好的老师等等,让孩子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成长。

想要给孩子成长的人设,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

一、结合孩子特质。

孩子本身有的天赋、智能领域和兴趣和个性,就是孩子自带的加速器。

孩子的任何一个特点,其实就是他的优点。

比如内向,如果当缺点看,是不活泼大方,但当优点看,是温柔靠谱。

比如话多,如果当缺点看,是吵吵闹闹,但当优点看,是表达欲强。

二、给予孩子大框架标签。

这里有两种标签。

第一种是词语型标签,比如踏实、认真、好学等。

第二种是事件型标签。比如她今天在沙发上看了半个小时的书,他每次看到熟人就会热情打招呼等。

我们更倾向于给孩子大框架标签,而不需要将孩子局限在小框架里。

比如孩子喜欢语文课,这是小框架,会给孩子局限。

通过孩子喜欢语文课,了解孩子喜欢语文课回答很积极的场景,拓展到孩子上课很积极的标签,让孩子把这种积极性带到其他课堂上。

用事件找出词语标签,用词语标签带动更多事件。

三、给予孩子自己可控的标签。

斯多葛哲学里有个控制二分法,简单说来就是把事情分成自己能控制的,和自己不能控制的。

比如上课,举手是孩子能控制的,而被老师叫到是孩子不能控制的,那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积极举手,而不一定是回答问题。

比如考试,认真复习是孩子能控制的,而最后能不能拿100分,则是超出控制能力的,我们每次考试可以把重点放在认真复习和能找出自己错误原因上。

不要给孩子超出他控制能力的标签,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可能还会收获“我做不到”的思考结果,反而得不偿失。

对于小学生,我觉得有一些人设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加上去:

爱学习、爱阅读、会想办法、对某方面很有学问,等等。

也欢迎大家一起想一些有意思,不错的人设和标签。

06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社会的价值标准也变得丰富,我们不再以某一个固定标准来要求一个人。

我们相信,不会读书有不会读书的长处,体育不好的孩子在别的方面可以大施拳脚,五音不全的孩子也有广阔天地。

这是社会的进步,值得我们为这样多元化的标准鼓掌,喝彩。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当价值多元化以后,因为没有了统一的更高的标准,有时我们也可能会迷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社会千姿百态,而我们,迷茫不已。

在这样多元的社会里,我觉得有一件事依然值得我们不断去探寻,那就是,给孩子寻找一个崇高的理想,让孩子知道他的未来是美好的,是值得去努力去奋斗的。

这样的理想,不一定是君子,也不一定是学霸,不一定是大学生,不一定是有钱人。

一定有什么是更适合现在的孩子,又更超出某一个固定标准的设定。

如果让我来设定,我希望是:终身学习者,有抱负阶级,迭代主义者,长期主义者。

但我很难找出一个像君子这么完美的词,它既有着知识和精神上的自我追求,又能心怀他人,心怀天下。

就让我慢慢寻找,慢慢进步吧。

你呢,会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