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浮士德》:歌德的文学实践助力黑格尔近代悲剧美学的诞生「二」

句子大全 2007-01-13 00:17:02
相关推荐

《浮士德》全剧共分五个阶段,矛盾冲突必然性蕴含其中,依托歌德的如椽巨笔,其深邃的思想得以具体展现。

一、第一阶段:知识悲剧

本阶段以老博士浮士德的中世纪书斋生活为背景,描写他内心的苦闷和绝望。

压抑的念头毒蛇样纠缠住浮士德的内心:

数百架破书砌成的高墙,使我局促其间,还能不尘垢遍体?还有这上千种零碎破烂,在蠹鱼世界中还不把我的精神压制?

他的生命里充满忧虑,内心是“执着尘世”和“向上”的两个灵魂的搏斗冲突;在这苦闷绝望的情境中,同时又觉得外边的自然和人生在向他呼唤。

这一阶段,通过对陈腐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和人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本质之间的,以及内心和外表之间的不可避免、调和的矛盾冲突的表现,生动具体地展示了他从精神到肉体的复活过程,深刻细致地揭示了他的内心本质和性格特征,从而也突显了他独特的情致。

二、第二阶段:爱情悲剧

本阶段以浮士德与贫民少女葛丽卿的爱情纠葛为主要事件,以人物的理性与感情、灵与肉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陡起的“爱念”为冲突爆发的导火索,表明了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而浮士德的情致在此也发生了突转,即由“小我”空间进入了“大我”空间。

三、第三阶段:政治悲剧

歌德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放置在深广的社会背景之上,深刻体现了进步力量与那“已经死亡了的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悲剧性。

四、第四阶段:理想悲剧

汉斯-尤尔根·格尔茨,在《歌德传》里这样评论:

“歌德自由地、创造性地处理古希腊神话”,把代表“新的前进的社会动力”的浮士德同代表希腊古典美的海伦结合起来,“而这恰好可以比作行动和美之间,现实和艺术之间的结合。”但是,浮士德与海伦两者生命的结晶——欧福良,因高飞坠地致死的结局,宣告了这个“美妙的结合在歌德时代对抗性的历史条件面前,必然只能是一个梦,一个理想的概念。”

本阶段揭示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力量与完全脱离社会现实的古典美根本不能相容并存,它们的结合必然引起冲突,最终导致破裂,构成悲剧。

五、第五阶段:事业悲剧

最后这个阶段,是全剧的高潮和浮士德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部分。

浮士德的事业,就是用终生的行动反抗封建社会的现实,以毕生之力探求人生的意义和理想的社会,这种探索的起点和归宿是所谓“永恒的爱”和“崇高的灵的境界”。

这些内容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将在下面具体赏析。

浮士德被代表“忧愁”的幽灵吹瞎眼睛之后,在宫中宽广的前庭里,他为自以为已经追求到的虚幻理想而感到满足:

我为千百万人开疆辟土,虽然还不安定,却可以自由活动而居住。原野青葱,土壤膏腴!人畜立即在崭新的土地上各得其趣。……这里边是一片人间乐园,外边纵有海涛冲击陆地的边缘,并不断侵蚀和毁坏堤岸,只要人民同心协力即可把缺口填满。……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唯美的诗句,是浮士德情致的最后和最高形式,是他“爱”与“灵的境界”的完美体现,也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概括。

但是,“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在歌德生活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因此,浮士德的理想社会只能被当作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或者傅立叶的“法郎吉”。

现实是残酷的,失明的浮士德将魔鬼靡非斯陀指挥幽灵们为他挖掘坟墓时的锹镐声,误听着工人们开垦土地的声音。他心满意足。这是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悲情境!

资产阶级先进人物脱离实际的社会理想与资本主义社会严酷的客观现实,这些不可回避的尖锐矛盾与剧烈冲突,彻底撕毁了浮士德的人类光明未来图画。歌德说:

在这个完全是有条件的世界上,去直接追求无条件的事物,没有比这更可悲的景象了。——《歌德的格言与感想集》

这话一针见血,是真理!

悲剧冲突是以社会现实性为基础,它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行动。歌德上面“有条件”与“无条件”的说法,在黑格尔那里则转换成缜密的逻辑思辨,他认为,“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客观方面的“情境”(有条件),与“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主观方面的“情致”(无条件),两方碰撞而引起矛盾冲突,激活行动,从而推动人物性格发展。

黑格尔进一步分析:

“一切进入客观现实的事物,必须遵从特殊化的原则,”“这些特殊的力量被召唤以一种积极的形式自行表现,……他们之间的和谐就破坏了,彼此也就壁垒森严地对立起来。”——《美学》

在黑格尔看来,现实中任何客观存在的力量都是互不相同的,因而出现对立;而这种对立的力量都按照自己的合理目的行动,所以冲突是必然不可避免的。

悲剧冲突是人物性格在某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人的行动本身,以及两种同是普遍永恒的力量的斗争,形成不同理想冲突的情境。

依上面的观点来看《浮士德》,就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陀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普遍力量的人格化,他们的实体性存在都是合理的,但同时又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因为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即双方都以行动与反行动相对抗,所以他们的矛盾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冲突,构成理想冲突的情境。

虽然黑格尔犯了把悲剧的根源看作是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物质力量或阶级力量的矛盾冲突的客观唯心主义错误;但是,如果说歌德在《浮士德》中的努力,仅把我们引进了虚幻的乌托邦社会,(注意,这不是歌德的创作目的)那么,黑格尔的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理论则把我们拉回到客观现实,告诫我们以清醒的辩证目光审读《浮士德》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事件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