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侠文化(让我们纵观历史中那些真正的大侠什么样)

句子大全 2011-12-19 08:12:17
相关推荐

谈起大侠,我们就想到了金庸.古龙小说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比如郭靖,乔峰,杨过,张无忌,李寻欢,楚留香,萧十一郎,陆小凤等等等等数也数不清,他们有的胸怀家国,铁血丹心,有的救济弱小,除恶扬善,来无影去无踪,说起他们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口若悬河眉飞色舞。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大侠梦。

那么在中国文化中,侠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它的含义是什么呢?东汉编成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篆书侠的字形是由人字和夹字组成,人字形表明这是一种人的行为,夹则是一个大人携带着两个小人,意思是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也可以解释为是仗义疏财,慷慨赴死的人,这个解释代表了人们对于侠最简单的理解。

侠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战国末年的《韩非子》,书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认为儒,侠和工商业者都是国家的蛀虫,在韩非子的文章中第一次把侠看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春秋战国中早期,天下有两大显耀的学派,一是儒家二是墨家,正是这两大学派为侠文化逐渐形成提供了精神和行为上的依托。

勇是侠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儒家理论里从一开始就强调勇,但这个勇字并不是匹夫之勇,《论语》中孔子说勇者不惧,其实孔子就是一个勇武的人,他能够举起栓城门的横木,是一个有名的大力士,孔子也很能喝酒,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他并不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一生数遇危难都不曾出手,孔子主张以智慧来解决问题,但必须要有勇气来提升自己的信心,智慧支配下的勇才是孔子所推崇的。

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国连年征战,征伐的队伍中不乏有勇有谋之士,但战争的结果却是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时孟子体会到即使勇气是在智慧支配下也是不完善的,勇必须在高尚的人格之下,必须有道德的约束。孟子说了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这种顶天立地 不卑不亢的大丈夫之人格,第二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勇。

和儒家不同,墨家主要是以行为来体现侠的含义,墨家主张和平,也强调智慧支配下的勇气,但是墨家出现的时间比孔子晚了将近一个世纪,处于战乱不息的战国前期,所以墨家已经无法用平和的心态来看世界,他们祈望和平,但那个时代没有人愿意倾听和平的劝导,所以墨家只能选择用行动来实现自己 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一方面苦口婆心宣扬和平主义,一方面致力于以防御为目的的军事技术帮助弱国保卫家园,墨家不仅是个体可以行侠仗义,而且有纪律严密的团队,首领成为巨子,墨子本人就是第一任巨子。

巨子领导的是墨家的敢死队,据《淮南子》记载有180人的团队都在随时准备为墨侠事业牺牲生命。儒墨两家从不同方面影响侠,到战国中后期儒侠墨侠已经很难分清,儒侠的人格,墨侠的行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著名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是儒墨两种侠的精神完美结合的最好诠释,荆轲在秦国企图灭燕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前去刺杀秦王,虽然最后计划未能成功,但他舍身取义的行为却为后世树立了一位侠客的经典形象。

但到了汉代,侠的群体突然在社会中变得格外醒目,并且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给侠又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因为在萧何创立汉律初期,他为了反对秦朝的严酷刑罚,在刑法制定上相对宽松,于是民间就出现了一大批侠士人物,汉代侠的地位一直向高处发展,他可以独立在社会上享受 很多权利,他游离于国家的法律与地方政府之间,构建自己新的一个力量体系。到了汉成帝时,长安城里出现了有组织的江湖侠少,公开与官府作对,他们内部分工细密,通常通过摸取三种不同颜色的弹丸,来确定任务,红色的 刺杀武官,黑色的刺杀文官,白色的善后,一到晚上在夜幕笼罩之下,侠少纷纷出动,长安城死伤横道,命案不绝。

自西汉中期以来,游侠人数众多,但很少能够善终,虽然司马迁 在史记中满腔热情的赞美游侠,济人危难,守信重义,但到了西汉后期,社会上对侠的评价并不好,东汉时班固写汉书,虽然也写了游侠传,但已明确说侠是作威作患的奸雄,必须以礼法进行匡正,而在汉书之后,历代正史都不在有游侠列传。

进入唐代侠开始重新兴盛,但是这时侠的表现方式却和以前有着巨大的不同,唐代对侠开始进行一个创造性的革新,对后世侠的演变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样的革新和一批重要人物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 的代表人物就是李白,但李白和侠最紧密的联系却并不是因为他仗义行侠的行为,而是因为他写下的一百多首游侠诗。

据史料记载李白少年的时候就喜欢游侠的行为,他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侠客行》,里面有这样的诗句:纵使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意思是现在做侠,哪怕是死了,变成一堆白骨,也不比世上的英雄豪杰逊色,通过这些写意的诗句,表现了李白对侠客生活的向往,他从小就是一个崇尚侠义精神的人,他在写给韩荆州的那个著名的《上韩荆州书》里自称: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有过这种游侠的经历,他对个人独立行为的追求很强烈,加上他的才华,写了首文学成就非常高,流传非常广的《侠客行》,这给后来侠的模式大概的确定了一个地位,确定了一个形象,

就是这些侠,他们是独来独往,他们是敢作敢当,他们有时候去杀人,有时候又很孤独,拔剑四顾心茫然,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但心里充满了对正义的追求。

唐代对侠有一种崇拜,但已经和汉代有所不同,侠逐渐从现实的视野淡出,进入了想象的世界,如果和前代做一个比较可以发现:在唐以前侠的历史记载比较丰富,而唐代侠主要是在文学领域大量表现,不仅是李白,王维的少年行里也有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诗句。不过王维的诗写的是立功边塞,这就把游侠和报国融合起来,侠不在只是民间行为,也是为国为民的社会主流行为。

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清朝前期,侠的存在主要都在和江湖文化相结合。侠在这段时期里,似乎没有了更多的追求,无非是江湖上的恩怨情仇,他们追求的就像是《水浒传》里所描写的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为兄弟义气赴汤蹈火的一种挥洒豪情的状态,所以我们看到在元明两代虽然出现了《水浒传》这样的文学作品,但是在现实当中却很少出现真正的大侠。

到了晚晴,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漩涡之中,整个民族都在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势造英雄,一代大侠在那个剧变得时代之中得以应运而生。

谭嗣同无论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侠义的典范,当时他参加了志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戊戌变法,当变法失败后很多人都劝他离开,事实上他也是完全可以走掉的,但他毅然的留了下来,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希望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整个民族的觉醒,这是真正的大勇,他用自己的行动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侠义。

谭嗣同很小就练过武术,他才华横溢,他特别喜欢这种尚武的精神,喜欢骑马挥剑,在戊戌六君子中他的思想是走的最远的一个,在他的内心深处不止是改革改变的问题,它实际上是想建构新的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侠给予了他重要的精神支柱,谭嗣同在自己所写的《任学》自序中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大意是:我从少年到壮年看到的都是国家和民族所受的苦难,我几乎无法忍受痛苦欲死,但最终坚持存活在世间,不是在乎我的生命,而是希望用自己的生命为国人谋求未来,我常常怀念当年墨家的志向,希望仿效他们行侠的精神,牺牲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认为当社会腐朽之时,任侠可能是一种好的出路,他说如果没有更好的方式,不如去做侠客,这样起码可以伸民族精神,倡导勇敢的风气。

其实在民间奋发图强的愿望同样强烈,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国力衰败,列强更是欺负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此时中国大地上兴起一股武术之风,民众希望通过武术灭列强威风,树国人志气的心愿由来已久,霍元甲在擂台上的胜利就如同振臂一呼,一吐中国人郁积的闷气,让人们又重新看到了自强的希望。此后霍元甲作为精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武术为育体修身之法,不分门派,体格健壮,智德兼备,国民方能振兴。如今,侠经过岁月的积淀已经洗尽糟粕,尽显精华胸襟坦荡,见义勇为,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等倡导正义的精神 力量都是侠的体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更是把侠提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侠的精神已经融汇到了中国人的性格之中,弥漫在中国文化的最深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