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读完文章你会流泪(但这“师生情”却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句子大全 2009-11-03 04:21:22
相关推荐

哈尔滨东南,香坊区安通街上,有一所 " 平凡 " 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哈尔滨市热电学校。说它 " 平凡 ",大概是因为它不惹眼,没有所谓 " 名校 " 的光环。但在这平凡的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并不平凡的琐事,这些琐事,让平凡的校园洒满阳光。

" 热电学校 " 现有 70 位老师,427 名学生,其中,95% 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占 30% 多,多子女家庭约占 20%,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近 2%。这样一所普通又特殊的学校,却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主角就是老师和孩子们。

饭后擦桌子是孩子们养成的良好习惯 ↑

" 秘密账本 ",记下老师满心牵挂

每次拉开抽屉,那个小本就会映入张丹老师的眼帘,那是个 " 秘密账本 ",记录着她给学生垫钱、还钱的 " 往来账 "。她说,从没想着要学生还钱,保存这个账本,就是保存着一丝念想、一份牵挂,牵挂着那些曾经没钱吃饭的孩子们,现在好不好?

翻开账本,每一笔账都有故事。前两年,张老师接手了一个初四毕业班,当时班里有个男孩儿,每到该交钱订饭时,他都说 " 订 ",但第二天、第三天 …… 带不来钱。张老师家访了解到,男孩儿没有爸爸,和母亲、姐姐一同生活,母亲又患重病,长年在外地治疗。平日里,家里只有姐弟二人,母亲偶尔回来照看一下,姐弟二人手里的吃饭钱经常断流儿。

张老师第一次给孩子妈妈打电话,家长说:" 老师您给垫上吧,过些日子我回去 ……" 张老师和孩子债务往来就这样开始了。有了开头,孩子妈也越发 " 不客气 ",有时甚至直接给张老师打电话:" 老师,我有事回不去,麻烦您借给他们姐俩三头二百的,要不他们礼拜六礼拜天就得饿着 ……" 张老师每次都 " 有求必应 "。

" 你就这么心甘情愿吗?家里人也同意你借钱给学生吗?" 面对记者的好奇,张老师也不遮掩:" 能那么情愿吗,我工资不高,家里也得过日子。可不借咋整,看着小姐俩饿着?"

张老师一再说," 这孩子也会还钱 "。其实,这孩子家每次都只能还一小部分,从没有把之前借的钱一次性还清的时候,当然,也在跟张老师接着借。临到毕业,男孩儿的报考费、体检费、照像费用、去考试的车费等,凡是涉及到交钱的事,都是张老师垫付的,加起来有 1000 多元。

张老师替孩子垫了不少钱,但她特别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在班里也特别维护这个男孩儿的形象,核心意思只有一个 " 人穷志不能短 ",张老师说,这是她最想告诉男孩儿、告诉大家的。毕业后,男孩儿没再联系张老师,张老师说,不管什么原因她都理解,她只想知道,那孩子现在过得好不好。

在这个校园里,有秘密账本的老师不只有张丹一人,吴白娃、王威等老师也都有,他们为学生垫付的饭费也都有一两千元了。垫钱老师的说法出奇一致:" 这不算啥大事,总不能看着学生没饭吃挨饿吧?"

学生家条件简陋 ↑

" 空信封儿 ",帮孩子保留着尊严

每次拿到孩子交上来的信封,见那信封封口严实,许冰晖老师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她告诉新晚报记者:" 那一刻心里会想着,还好,这次又没发现。"

许冰晖老师提到的 " 信封 " 也是个秘密,在她教的班级里,有个孩子家庭出了变故,按相关政策,学校给这孩子减免了费用,但出于心理健康考虑一直没告诉他。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许老师想了个招儿:每到要交钱时,她会给班里每个孩子发一个信封,让孩子们交给家长,把该交的钱装信封里带来。每次交钱,许老师都会提前与那孩子家长沟通,让家长在信封里装些纸条,封严实,外面摸起来像装了钱一样。就这样,每次交钱,那孩子跟大家一样坦然上交信封,从没觉得自己在被照顾。许老师说,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为了维护他们的尊严,就得想点小策略。

在 " 热电学校 ",维护学生尊严的事,老师们每天都在做。王威老师说,她教的第三届学生中,有个女生父母离异后和母亲一起生活。三年级时,女孩儿的母亲突然去世,父亲又不管孩子,原来挺好的女孩儿变得脏兮兮,脖子变黑了,夏天浑身味儿,同学们不愿和她玩。王老师每周带孩子回家洗一次澡,很多老师给孩子送来了衣服,一直到小学毕业。老师们说,与其说对女孩儿多了份疼爱,倒不如说,他们在帮女孩儿留住有尊严的童年记忆。

饭后排队擦护手霜是一种习惯 ↑

一声 " 妈妈 ",让老师喜极而泣

12 月 18 日中午," 热电学校 " 二年级教室里悄无声息,同学们都在闷头吃饭。饭后,孩子们洗完手在讲台前排起了队,讲台上有一大盒护手霜,孩子们轮班上前涂抹、揉搓着小手。这个习惯,他们已保持了两年。

护手霜是班主任许冰晖给孩子们准备的,这一大盒能用一个多月。从教 21 年来,这是许老师带的第九波学生,她所有的学生都养成了午饭后仔细洗手、擦护手霜的习惯。许老师说,她的很多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很少关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每到冬天,一些孩子的双手皴裂,让人心疼。第一年当班主任她就买了护手霜,每天中午让学生们擦一次,这些年过去,很多学生因此改变了个人卫生习惯。

许老师说,这么多年过去,她更加心甘情愿地照看孩子们," 即使不能人人成学霸,也要教他们学做人 "。她说,别看孩子们小,但老师做的每一件事对他们都有影响,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她就曾收到了学生送的 " 大礼 "。

那是个来自离异家庭的女孩儿,发现孩子缺少照顾,许老师不仅平时关注得多,还曾把孩子带到家里住,帮其打理个人卫生,买好吃的、送衣服 …… 后来,这个女孩儿去了国外,就在当年的母亲节那天,许老师突然接到女孩打来的长途电话,孩子泣不成声地喊:" 妈妈,节日快乐!" 那一瞬,许老师捂住了嘴,泪水夺眶而出 …… 女孩儿用自己人生第一个月工资给老师买了一份礼物寄来,许老师一直珍藏着,这也是她从教以来收的唯一礼物。

孩子在小板凳上写作业 ↑

炕上小板凳,许是寒门学子一道坎

"60 后 ""70 后 " 关于老师记忆中,一定有 " 老师家访 " 的场景,那一幕甚至经常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中。在 " 热电学校 ",老师家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12 月 18 日,新晚报记者跟随 " 热电学校 " 王政磊老师来到红星村,他要到小黄同学家家访。

小黄同学家挺冷,屋里除一铺炕、一个上下铺架子床外,一张破旧的写字台是唯一家具,上面还摆满了锅碗瓢盆。老师问小黄妈妈," 孩子在哪写作业?" 黄妈妈指了指炕上一个小板凳,上面还摊着几个本子。

小黄妈妈说,这房子每月房租 150 元,家里没有煤,孩子冻得伸不出手。前几天,隔壁邻居搬走了,送给她家一麻袋煤,只舍得晚上烧一会儿炉子,孩子放学后就趴在炕上的小板凳写作业,炕上还暖和些。

小黄同学家墙上贴着不少表扬信和奖状 ↑

家徒四壁,但这个家明显有自己的骄傲——墙壁上贴着好几张小黄同学得到的表扬信、奖状,这面 " 荣誉墙 " 似在见证着孩子的成长。小黄妈妈说,小黄的两个姐姐都在上大学,大姐明年就毕业了,现在已和外地一家单位签约了。她笑着说,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走出小黄家,王政磊老师既不轻松也不炫耀地告诉新晚报记者,虽然 " 热电学校 " 的学生们家境都不算好,但这所学校同样不缺少学霸,老师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上对同学们无微不至地关照,在教学上也都是一把好手。这所学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入省、市重点,去年,张丹老师带的班,18 个学生有 17 人被省、市重点录取。不过,培养 " 学霸 " 并不是老师们最关注的。

王政磊老师说,小黄家炕上的小板凳更像 " 标志物 ",也许就代表着寒门学子心里的一道坎。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说 " 寒门难出贵子 ",在某种程度上讲,恰是 " 热电学校 " 老师们极力想改变的。

" 热电学校 " 老师们说,他们在生活琐事上照顾孩子们,在心理健康上呵护孩子们,在学习、学做人方面影响孩子们 …… 但绝不 " 穷家富养 ",也不谈什么 " 与平凡和解 "。老师们就是想让孩子们懂得,该经历的苦难,不怕;该奋斗的人生路,不歇;尊重他人,尊重生活,追求文明,懂得取舍。

午饭时,许老师给一个孩子泡面 ↑

后记:

采访中,老师们的日常很暖,这几个意犹未尽的细节讲给你,感动下。

场景一:

12 月 18 日中午," 热电学校 " 二年级教室里,许冰晖老师在帮孩子泡方便面,不住地叮嘱," 有点辣,我给你少放点调料;烫,等会儿吃。" 许老师无奈地说,这个学生家长经常让孩子带一盒方便面当午餐," 就是对付 "。

当很多孩子对父母每天起早、精心准备的饭菜挑三拣四,对学校订制的营养午餐不屑一顾时," 热电学校 " 的老师们得为孩子能不能吃饱操心。许冰晖老师的学生,曾有中午只吃一个烧饼的。许老师常多带菜中午分给学生们,怕孩子不好意思,许老师常会一脸 " 乞求 ":" 这是老师做的,给个面子,尝尝老师的手艺咋样,点评下。" 班里孩子经常不吃早饭,许老师的抽屉里准备了不少零食、牛奶等,谁没吃早饭,就拿给谁垫吧一口。

学生家简陋的条件 ↑

场景二:

" 热电学校 " 的学生家长们白天要外出务工,大多没有休息日,老师想和家长碰个面并不容易,家访通常得安排在晚上。

今年夏天,学校一位老师去红星村家访,因为没有路灯,她丈夫只好 " 陪绑 "。晚上闷热,看到路边小摊上有卖西瓜的,两人顺便买了一个准备家访后回家解渴。

看到学生一家人住在光线昏暗、狭小闷热的屋子里,孩子热得灌凉水解渴,老师夫妇奉献了手里的西瓜。临走,孩子跑进自家的地里摘了两根黄瓜,老师没客气。回来的路上,夫妻因这事拌嘴,老师告诉丈夫,这是在教孩子懂得相互尊重,家再穷不能失礼。

场景三:

直到现在,王威老师教过的一个学生时常打电话来,跟她说说心里话,说说家里的情况。

王老师说,这个学生家两个孩子,相差 6 岁,大的上初中时,小的刚上小学,和学生家长接触了十年,很熟悉。一次,孩子的家里出现了危机,家长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孩子妈妈哭着来找王老师,说孩子爸爸最听王老师的话,希望王老师能给说和说和。在王老师的劝说下,夫妻双方最终和好了。

在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 热电学校 " 的老师像天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