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著名作家张兴源散文(青春永驻——序《志丹中学校志》)

句子大全 2015-11-12 05:31:34
相关推荐

张 兴 源

我家乡的志丹县政协,联手志丹中学校志编写组,耗时数年,历经艰辛,编成了一部近70万字的《志丹中学校志》。相关领导朋友邀我通读全志,并请我为该志作序。他们说,你既是毕业于该校的学生,又曾担任过这所学校的老师,对这所学校应该是很有感情的。而况您还是百度百科《历史文化名人录》中,志丹县当代史上唯一一位入选者,也是延安全市这一《文化名人录》中少数几位当代入选者之一,请您为我们的这部志书写个序言,不单能为志丹中学和“将军故里”志丹县“广而告之”,也能提升我们这部志书的品位,还可给我们的这些辛苦数年的编写人员一点激励和安慰。

领导朋友的话,有理有据,文情并茂,让我一时间心血来潮,激情澎湃,于是就答应了下来,进而通读了全志。当我用十几天时间读完全志后,我得出了如下结论,即《志丹中学校志》,也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志丹县教育史》和《志丹县文化史》,甚至是一部浓缩了的《当代志丹县志》。可以说,在志丹县(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吴起县),但凡与文化和教育沾点边儿的人,都会与这所中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正是志丹中学,为她的万千学子们“理想之歌”的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的学子们在社会上的创作、创造、发明和发现,搭建了最初的平台。

志丹教育,一个古老又鲜活的育人童话

志丹县,旧名保安县。1936年,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将军,中央将此地改名为志丹县。我在我的文言散文《保安塔记》一文中写道:“保安者,盖地之边鄙者也。缘之于上古,此地山河景观、草树花鸟、民人扰攘、生存纷争固在,然未得其称引名讳也。秦汉时,于郡县邦国史志,偶见其侧影。唐武德二年,置永安县,始为史家笔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置保安军。盖‘保境安民’之旨,源出于此矣。金世宗大定十一年,改置保安县,其名遂远播千载而及于今也。”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即公元1171年,据今整整850年。这只是说“保安”这个地名在这一年被定了下来,而不是说志丹县的教育史,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从情理上推测,自我华夏文明教化史肇始以来,保安这地方就有了教书育人、求学上进之人之事。远在西周时代,西安(古称镐京)就成了我华夏民族最早的首都之一。陕北这地方,虽则属于国之“五服”之地,但文明教化与数百里地外的都城,虽定有差异,而略可追步。到了唐武德二年,保安这地方“始为史家笔记”,则其文明教化之业,已与他方他域相差无多矣。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志丹教育史之有案可稽者,起始于元代。元初之延祐三年(1316),在县南建置学宫。明代,知县唐理创立了著名的保安“时雨书院”。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王行坊建起了“永康书院”,并发生了后任知县刘涵刚为永康书院撰写《续捐碑记》,进而勉励学子们“诸生欲为人劝,宜先自为劝;诸生欲劝将来,宜先劝诸目前”的、在志丹教育史上必将传诸后世的著名历史事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小学堂,全县设高等小学1所,初等小学堂2所。民国初年,有县立小学4所,私孰3所。1938年,建有学校21所。1949年,建有小学9所。1953年,学校发展到25所。到1956年8月,如今的“志丹中学”即已创立,并招收志丹、吴起两地学生62名。

志丹中学,这是当时志丹县的最高学府。从1956年到现在,她走过了65年辉煌壮丽的征程,培养了数以10万计的莘莘学子,为社会输送了学有所成、各有专长,且德才皆备的合格人才,成为整个志丹县教育的主要支柱之一。志丹中学65年辉煌壮丽的当代教育史,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写下了新的篇章。

志丹中学的历史,也映射出新历史的侧影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建设、发展、完善与提升,也必然体现着社会生活曲折前进的脚步。举凡新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1956年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在志丹中学的校史上,都有着或深或浅、或隐或显、或浓或淡的投影。

1955年,为了缓减城市就业压力,国家号召城市知识青年和国家干部下乡上山,支援农村,数以百万计的城市知识青年分批分次下到农村去,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出力流汗。50年代末直至70年代中期,志丹县的城市和农村知识青年也陆续“下乡上山”,整整一代知识年青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57至1965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志丹中学也确立了“要为把学校办成一所共产主义学校而努力奋斗”的办学方针,立志把学生培养造就成为亦工、亦农、亦学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于是,如同当时社会各界一样,志丹中学也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了大批判,大辩论,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实行开门办学,办起了工厂、农场、泥基、印染、水泥、缝纫、肥皂等厂子,同时增设了《农业基础知识》课,学生们都成了各种生产建设的实实在在的劳动者。

到1958年,全社会都在除四害和大炼钢铁,学校也不例外。不单课余时间要拍苍蝇,打蚊子,掏麻雀窝,挖老鼠洞,有时还会压缩教学时间,烧起土炼炉,把成品的锄头、爷头、镢头和铁制灶具餐具等,投入到半热不红的土炼炉中,被迫做出一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样子。到60年代初,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一时间,学校进驻了工宣队、贫宣队、军宣队,并且实行了军事化管理,每个班编为一个排,每个年级编为一个连,每所学校,大概就是一个大军“营”了。时间不长,一些对当时形势有看法的老师们,因为发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十分反动”的言论,有的也可能因为账务不清或其他原因,部分教师就此被打成“右派分子”,更严重的,还有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的,这当中,有人被谴返回家乡劳动锻炼,有的则干脆被投入监狱,劳动教养。十年“文革”,学校基本停办,即便那些没有出事的老师们,也都风流云散,各谋生路。直到近二十年后,那些被错误惩罚的老师们方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工作岗位。

1976年10月以后,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和两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落幕,志丹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一步步走向正轨。于是,出现了万千青年刻苦学习、竞相读书的喜人局面;于是出现了购买各类文学名著,要去新华书店跟营业员们“走后门”的盛况;于是出现了针对知识青年编著的各类普及性小册子,完全供不应求的景象;于是出现了学的好的青年人广受尊崇、大得追捧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志丹中学高考捷报频传、连创佳绩的历史辉煌;于是,毕业于志丹中学的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们,奔赴县域、地区、省里和祖国各地,成为国家各条战线上不可多得的有用人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风气被一些负面因素的毒化,学校教育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出现了一度的曲折。师生关系变得不那么融洽了,家长与学校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相互信任了,老师也不敢从严执教了,校领导们也有点不敢管理、畏首畏尾了。好在这种局面正在得到有效扼制,随着学校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校园管理正在走向新的严整、有序与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建立,校园里又是一派生动而活跃的气氛。书声、歌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青春的活力,四射于校园。

志丹中学:对教育宗旨的完美诠释和忠诚践行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一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都应当深长思之的重要问题。毫无疑问,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年轻一代培养和造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值得庆幸的是,志丹中学65年的发展历史表明,这所学校历年历届的领导和老师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完美地诠释并且忠诚地践行了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

从这部砖头一样厚重的志书中,读者不难看出,65年来,许许多多优秀人才的青春年华,默默奉献给了这所有着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他们或者在此求学,或者在此教学;或者先在此求学,而后又在此教学。而更多的人,在此完成学业以后,到志丹县乃至祖国的四面八方,投入火热的生活,在各个不同的生产建设和科研文化领域,做出了一番成绩,成就了一番事业,写下了一个个美好动人、青春靓丽、奋进有为、不辱母校的人生故事。而这些故事,每一个都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

仅以从政而论,志丹中学毕业的学子们,科股级小吏车载斗量,县级官员难以数计,市级领导往往而有之,即便是省部级大员,也不乏其人。其他的,举凡士、农、工、商,文、体、科、教,兵、学、医、技……三百六十行当,社会各级各界,杰出的人才不计其数,非凡的创造难以细数,累累的硕果令人欣羡,卓越的业绩人尽称颂。

毫无疑问,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一些平凡的劳动者、建设者和奉献者。但他们都把志丹中学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把志丹中学浇铸在他们心头的做人品格保持终身。诚实守信,正直无私;不畏权贵,不慕虚荣;勤奋好学,执着敬业;关爱他人,善待生命……凡人之善行义举,无虑巨细,悉数保有。

一所学校,她到底能给我们什么?以上这一切便是。

一个人活到了65岁,已然进入老境,可谓余生无多矣。而一所学校,65年,恰恰是雨露滋润、阳光灿烂、前程似锦、活力无限的翩翩少年。脚下的路正长,眼里的花正鲜,心中的梦正繁。

因此,请允许我借此机会,给我昔日敬爱的母校,送上我最真诚和最持久的祝福,祝福您——

执着杏坛,护佑桃李,红颜不老,青春永驻!

2021年3月27至28日,写于延安市宝塔区之12万卷楼

注:本《序言》作者张兴源先生,系我校高75届校友,北京鲁迅文学院“文艺学·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毕业。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作家协会理事、延安日报社原编辑、著名作家。有20多部、300余万言著作行世。

作者/来源:雪村79436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