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马鸿起:孝善文化的践行者

句子大全 2010-12-14 04:00:28
相关推荐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新时代为乡村文化建设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握机遇,运用切实有效的方式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满足乡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加强农村群众基本道德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多种形式,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培养村民知法守法、勤劳善良、孝敬老人、文明出行、邻里互助,逐步形成和谐融洽的村民关系,注重以孝善文化为主线,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乡土文化自信贯通起来,以乡土文化自信激励村民干事创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走读中原乡村,走近河南省确山县观山孝善文化园,见证马鸿起老人数十年自费建设的观山孝善文化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孝善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山孝善文化园坐落于河南省确山县城东二公里,观山北麓。园内花木葱郁,碑廊庄严,碑文广博,内涵丰富。

积善行孝、崇礼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所崇尚。

退休前,马鸿起是县财政局职工,赵改英是小学教师。退休后他们有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刻碑成林,弘扬中华民族的孝善美德。他们也都有孝顺和多行善事的典型事例。马鸿起爱习书法,又会太极拳。10年前刚退休时,他们是每天锻炼之外,写大字、忙家务。马鸿起书写功底厚,后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家,赵改英也不肯落后,书画也颇有成效。于是他们在县城办起了,以书写孝善为主要内容的书法学习班,同时收集整理有关孝善方面的名人诗词、格言、对联、书法以及本地人群的孝善事迹,为建筑碑林作了充分准备。

建造碑林,对于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古稀老者来说,确有不小的困难,他们拿出了全部积蓄和办书法班的收入。为节约开支,他们省吃俭用,刻碑以外的一些体力活,如搬砖、和灰,两位老人也时常参与,手上厚厚老膙。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位10年的辛劳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2013年《观山孝善碑林》园初见规模。大门牌楼气势恢宏,碑镶廊、影像室、休息室排列有序,绿化树木6000余株。以碑文形式陈列的孝善文化内容分为,孝亲、尊师、行善、教子、忠孝践行和赞颂父母之歌6部分。对外免费开放。成为学习、弘扬、践行孝善文化的一块阵地,也是欣赏书法艺术和游玩的好去处。

观山孝善文化园的大门对联“行孝可厚德,积善能协和”,这是根据《易经》“厚德载物”、《尚书》“协和万邦”撰联的。意思是践行孝道能使人的道德殷厚,积聚善事能使家庭、社会和谐。

大门前“正气”“和谐”碑,正气和谐碑坐落在大门前一南一北,一左一右,一阴一阳、一因一果,相映成趣。一个人修炼正气,摒弃邪气,可得到心理和谐、身体和谐,一个家庭,儿女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有正气,生和谐。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人人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尊老爱幼,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让“正气”之风吹拂神州大地,“爱心”之雨沐浴四海人间。

欢迎词“要成真人去碑林,孝善美德能化心,读罢碑文拜三圣,家中代代出贤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在刚出生时,天性单纯而善良,虽然每个人的天性相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社会的影响,就会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家长、教师、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请到观山孝善文化园来吧,来学习中国传统孝善文化,受到良好的教育,您家会代代出贤人的。

大门内照壁上吴少谦题写的“尊亲之至,以孝为先”,意思是儿女孝敬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尊敬”,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自己父母为孝,孝敬亲朋父母为大孝,孝敬天下父母为至孝。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上的书法墨宝概括了修建观山孝善文化园的宗旨。

观山孝善碑林由孝亲、尊师、善行、教子、忠孝践行五部分组成。十年来,马鸿起先生将自己的退休金、办书法班的微薄收入等积蓄全部投入建园。为了节约开支,马鸿起夫妇到附近砖瓦厂捡烧焦的琉璃砖5万多块,又把砖一块一块地挑到山坡上,将砂石、水泥一袋一袋地扛上去,夫妻二人为建园亲自劈山填土,挖土70多立方。已近耄耋之年的马鸿起先生坚持10个春秋冬夏,靠年迈的身板筋骨,辛勤劳碌于山上山下,手脚磨出了多少血泡膙子,往返折合走出了数百里路程。这种坚韧和付出非一般人所能及。有一次,马鸿起一个人挪动一块1米多高、二百多斤重的石碑时,碑体砸在他的腿上,险出大伤。现在一道长约10厘米的疤痕仍清晰地“趴”在他的腿上。凡见到此情此景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马先生那不屈不挠的精神的。

第一部分:孝

一、什么是“孝”?为什么要“行孝”?怎样“行孝”?这些都是每一个人常常思考的问题。

“孝”字结构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即老与子的传承。意思是父母把儿女养大,儿女应该将孝养父母义务放在肩上,扛起这份责任。

二、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人生360个节,84000颗毛发都是爹妈给的,母亲孕育儿女,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历着痛苦与磨难。有的为生育儿女甚至献出生命,从襁褓哺育到子女成家立业,费尽毕生精力。

三、怎样孝顺父母?

孔子第七十三世孙孔庆中题写的证严禅师静思语录:“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曰孝顺,二曰行善。”

为什么行孝不能等呢?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老去。父母在世,儿女要及时行孝,一天也不能等。要尽己所能,满足老人的衣食温饱和精神需求。父母离去,行孝也无从谈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乃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孝敬应该从小事做起,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看病就医,样样落到实处。不但要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父母情感方面的要求。给父母端碗饭、菜要有恭敬心,表情要喜悦,父母吃下去才觉得舒服。假若黑板个脸,与拿把青草撩给黄牛有什么区别呢?尤其对年迈父母,要精心照料,耐心安慰,让他们生活得开心、安心、舒心,这才是儿女的孝心。

儿女有德有才,能使父母感受到光荣的时候,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从确山县走出去的张双南成为一名科学家就是一例,由于成功,让社会人士羡慕父母对他的教诲之功,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存父母之志。

我们都知道田世国捐肾救母,成为感动中国二00四年度人物,他的举动感动了不少中国人。有的说,今年不管再忙,也一定要回家看看老爹、老娘,这也是孝敬。

王凯、王锐弟兄两人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满足晕车的母亲的旅游梦想,年近六旬的王凯、王锐兄弟俩,自制“感恩号”板车,徒步拉着年八旬的母亲,先后两次从老家出发,历时两年的时间,行走共计37000里路,游遍全国。这一路非常辛苦,也非常传奇,他们的举动感动了沿途很多人,他们的旅程也被称为“孝行天下”。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世尊”,意思是与其千山万水去求神拜佛,不如在家孝顺父母,同样能种善因得善果。

待父母,如待子女”,这是郑板桥警示后人孝顺父母的心里话,流传了几百年。

“只要生前赡养厚,何必身后哭啼长”,意思是孝顺父母重在实质,不在锦貌,倡导后养薄葬。这也是对那些平时不孝,父母下世夸自己孝顺的虚伪之人一个警示。

“孝”经过几千年的推崇传承,她对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尊师(尊师书法)

国富民安教育为本。遵守师德、廉洁从教的老师,是园丁、是人梯,又是春蚕,如慈母严父。老师用满腔热血,铸成了人类灵魂,用知识的泉水,浇灌了满园的花朵,师恩似山,师情如海。感谢师恩,要同孝敬父母那样敬爱老师。

一个人的一生,最不会嫉妒你才华的,就是父母和老师。当我们真正有所奉献,有所成就,父母和老师的喜悦比我们更多。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波及绵竹。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当时,谭千秋老师正在教室里上课。危急时刻,他明明可以逃脱,可为了学生的生命,谭千秋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他那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造型,创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

毛泽东尊师。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六十寿辰时,他特意给徐特立老师写信,说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你的态度十分积极的……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此致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对张友晋老师也十分尊敬。1910年秋,年方17岁的英俊少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来到东山学堂。该学堂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学堂规定不收外县学生,且考试时间已过。当时毛泽东找到校长,要求能够让他在此念书。他的镇定引起了校长的兴趣,为了进一步考察他的才智,校长破例给了他补考的机会,命题“言志”。毛泽东接过试题,想起了离家时写的《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联想到排除阻力的艰难,遭遇讥讽的愤慨,长期积蓄的凌云壮志……顿时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奋笔疾书,一挥而就。校长接过一看,只见那字里行间无不跳跃着为救国救民而学的宏愿。校长连说:“好,好,栋梁才!”当晚,校长和张友晋先生在教职工会上立主打破不收外县生的陈规,破格录取了他。毛泽东如愿上学了,恰巧张友晋先生教他算术课。毛泽东从来没接触过算术课,但他勤奋好学,加上张友晋先生悉心指导,成绩提高很快。1911年春,张友晋先生又推荐毛润之进入湘潭中学读书。从韶山到东山,从东山到长沙,少年毛泽东大长了知识,大开了眼界。但在这关乎毛泽东发展前途的重大转机时期,都有张友晋先生的重要提携。

1952年,张友晋先生因赋闲在家,便写信给毛泽东表示想到解放后的北京观光。中共中央统战部即寄200元钱邀请老人进京。7月底,老人抵达北京,毛泽东秘书田家英接待安排老人住在前门外的惠中饭店。毛泽东与张先生一起回忆了师生相处的日子,他激动地说:东山和一师的学习,对我影响很大。我的知识和学问是在一师打好的基础,我很感谢诸位老师。饭后,宾主一起来到中南海岸边,毛泽东搀扶着恩师上了一艘游艇,自己轻轻操桨,两人边聊边游中南海。

不久,友晋先生接到由周总理颁发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书,老人从此定居北京,,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友晋先生安顿好不多久,天气渐渐凉下来。毛泽东又派秘书为老人一家四口添置新的冬衣及床上用品。当老人一家流露出国家不必如此破费的意思时,田家英说:“这是主席嘱托办的,是用主席的稿费支付的。”从此老人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庆祝活动,都会被接到天安门观礼;有湖南故旧到北京,都会被接去出席作陪。1962年7月,友晋先生病故,享年85岁。张先生的儿子,张人价教授兄弟二人便联名向主席寄去讣告。主席即派秘书送来唁函和奠仪300元,以表哀悼。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尊老敬贤,应该应该!”毛泽东的尊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悼念恩师张富林

学生:马鸿起 张同忠

二00八年正月初七恩师张富林仙逝,特作诗一首 ,以致悼念

群山披素,杨柳含悲,红梅泣血。

恩师驾鹤西去,众桃李,泪洒长街。

师生情深谊重,竟一朝诀别。

瞻绛帐,欲闻教诲,顿失音容徒叹嗟。

灯烛灼灼放光华,照千秋,亮漫漫长夜。

传道授业解惑,开茅塞,立言立德。

爱生如子,春风化雨,宏施教泽。

君去矣,执经问义,何处再立雪!

张富林老师爱生如子,教学有方。冬天的夜晚,张老师常到我班寝室查寝,给学生拉拉被子不让跑风,有的学生实在没钱买饭,他拿出工资给学生,并为穷学生找街道善心人任干亲,供养穷学生上学。张富林老师几十年过去了,张老师对学生的恩,学生仍铭记在心。

观山孝善文化园落成后,马鸿起先生把他的初中班主任张富林老师和师母喻慧鸣老师的合影瓷像请到园内,马先生每到园内要向瓷像深深鞠躬。张老师去世后,马鸿起和老伴赵改英过年过节都去看望师母,冬天,给师母送去洗脚的木盆及泡脚的药。平常不定时地看望师母,免师母寂寞。

第三部分:善

什么是“善”?为什么“行善”?怎样“行善”?请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参观“善”部书法。

什么是善?“善”的意思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行为无私,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好事。

为什么行善?请看书法“善根福果”“善待他人,为己积德”。

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那么你就会有一个很好地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对别人好,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好。

下面,我们说说范仲淹苦读成才,一生行善,后代发达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范仲淹年轻时家庭贫寒,他凭着刻苦努力的精神,中举做了官,直至做到了宰相,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此就过起骄奢淫逸的生活,反而拿出钱来兴办义学,购置义田。范公在苏州做官时,托人买了一块好地,懂风水的人恭维说,这个地方好,子孙必定昌盛。范公一听,说自家子孙昌盛,不如国家人才昌盛,就把地捐出来办学校。

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用非常节俭,到年老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觉得范仲淹未免太傻,太不替子孙后代着想。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因为不仅仅是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个个都道德崇高,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他的曾孙辈也都非常发达,到了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级以上的官员。不仅如此,范家的后代一直承传到今天,上千年而不衰,受到世人的尊敬。

范仲淹一生行义,也让我们想到了司马光所讲的一句话,“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积德是行善的结果。道德的“德”,和得到的“得”意思相同。心地善良,利益众生,你就会得到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能福被后代,积善就是积德。古人说的“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钱财是身外之物,过眼烟云,死后也无法将它带走,只有善才是永恒的。不管生与死,它都是你生命里无法抹去的最珍贵的部分。人们只会记住你曾经的善良,而早就忘却你曾经是富贵,由此可见善良的社会意义,所以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只有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这个社会才是最美好的。

善良不是说出来的,是自己做出来的,别人评出来的。

怎样行善呢?

一、 善待父母。

《弟子规》告诫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从;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1978年一天午夜,马鸿起的母亲突患脑溢血,入医院第二天病势加重,高度昏迷,痰壅气滞,当时医院条件差,没有吸痰器,病床前站着的人手足无措。在这生死存亡时刻,媳妇赵改英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子与婆母对唇深深地吸了几口,婆母慢慢缓过气来,经过一个多月医治,保住了生命,可终因后遗症,从此半身瘫痪,整天卧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这样一位病人,赵改英一伺候就是18年。

赵改英为侍奉婆母,每天没睡过安稳觉,老早起床,端屎倒尿,刷干洗净。特别是到了风和日暖的日子,还将老人抱出室外晒太阳,换空气,看看户外景。暑天,每天还要为婆母烧水洗澡,为了逗老人开心,儿媳给她擦身,耐心为她梳理头发。满头白发的儿子,也常为她捶背揉肩,时而孩子般地吮吸着老母的奶头,逗得老母咯咯直笑,她笑得甜蜜,笑得开心。伺候老人,在姊妹中,马鸿起、赵改英夫妇甘愿包憨,不等不攀不靠。自己经济再困难,从不张嘴向姊妹们要钱。不嫌脏,不怕累,心不烦,无怨言。

二、善待兄弟姐妹。

请欣赏书法“人善家和”、“家和万事兴”, “家和业盛”

兄弟姐妹和睦,要做到“悌”。《弟子规》告诫大家:“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弟妹妹的要懂得尊敬兄姐,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

三、善待他人。

怎样善待他人呢?

学习圣贤教诲,存心向善。

请看孙中山的墨宝“博爱”。博爱,意思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1、善待同事、朋友。

“为人正直,处事公平”。“诚信九鼎,和谐为道”。待人忍让,宽容。“处世何妨真面目,对人总要大肚皮”,“忍一言风平浪静,退半步海阔天空”,“世间大福德人,必能容人所不能容 ,忍人所不能忍”

2、舍得布施。善待危难之人。

人人要懂“舍得之理: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大舍有大得,小舍有小得,不舍就无得,人生若把握了舍得之理,就如同掌握了成功的钥匙”。

山西一位企业家张选,他怎样成为4个多亿富翁的呢?一尽孝、二艰苦创业、三诚信经营。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孝顺父母的人才会真心对别人好。2003年,张选承包了北京一个县的全年用煤。那年,公路限制超载。撤销合同也有理由,执行合同肯定赔钱。为诚信,他坚持做下去,结果赔了260万元。后来大家认为张选可交,他的客户年年增多,现资产4个多亿,是“诚信”给他带来的福报。《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张选认为怎样使用财富决定企业的明天和未来。这些年来他投资修建了60所希望学校,利国利民。2005年张选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奖、“诚信企业家”,2007年被评为“爱我中华共创和谐优秀新闻人物”奖。

1964年马鸿起工资仅有35元,赵改英27元,家人生活很困难,布施之举不敢想象。1964年,民权县的耿远超讨饭到确山突发疾病,双眼紧闭,生命垂危,躺在马庄北确刘公路沟边,。母亲支持马鸿起把耿远超送进县人民医院救治,诊断是脑膜炎,马先生为他付了医疗费,经抢救,耿远超转危为安。耿远超万分感激,认马鸿起的母亲做奶奶,两家亲密联系至今。1972年,平舆县的崔德富、黄志明到确山拉石料时,食物中毒病情危重。时任老臧庄学校教师的马鸿起找来两辆架子车与学生一起,跑了十二里路把他俩拉到县人民医院。家境仍很拮据马老师为之付了医药费,安排好住院。医生后来赞叹说:“多亏你们送得及时,若晚半个小时,他俩就有生命危险。”

3、善待伤害你的人。

请欣赏书法:“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感谢伤害你的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谢绊倒你的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仁者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不是无敌,而是自己修炼德行后的感受。

总之,劝人为善,可用语言劝,也可用书劝,关键是用行为、德行感化人,才能劝导他人,才会使人信服。 天堂在哪里?天堂就在饶恕、怜悯、慈悲的爱里面。只要有一颗有爱的心,一个有爱的家,一个有爱的社会,就有一个有爱的世界,那就是天堂。那就是极乐,那就是共产主义。

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相信“世界大同”美好理想一定会到来的。

第四部分:教子

父母怎样教育子女?怎样塑造儿女的灵魂呢?

1.从娃娃教起。

2.言传身教。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生。

请看画面:孟母择邻而处,杼前教子,培育了亚圣孟子;

3.抓好德育。

请大家欣赏“德”的书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弟子规·总叙》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强调了德育第一,孝敬父母、兄弟和睦、泛爱众人、多行仁义,在这个基础上丰富文化知识。父母要教育儿女成为有修养、有道德的人。要求孩子要交益友,远小人。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德性会天天增进。使之养成孝顺、善良、恭敬、简朴、谦让、廉洁、奉公的美德。

请欣赏书法:“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这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所谓物是财富,是福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德深厚的人才能享受福报。非法手段捞到的钱,终究是要受到法律惩治的。

“传承中华美德 培养民族精神”,仍是强调了德育的重要。“熔铸人魂”、“铸人”、“铸魂”、“军魂”、“忠魂”、“民族魂”,多少人挥洒不尽的“魂”字,不正说明熔铸人魂的重要吗!教育子女,包括为人处世,家长、教师必须先铸好自己的灵魂。

4.教育儿女有荣耻观。

“八荣八耻”是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概括,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树立社会风气、建设文明民主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人生当有荣耻观,不为富贵失尊严”、“知荣明耻,蔚成新风”。“耻”字,耳旁加“心”字,意思是一个人说另一人的过失,耳听之后心生惭愧,表现在外面就是面红耳赤。“耻”是人的一种感受。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意思是这个“耻”对我们太重要了!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因为有羞耻心的人能改过自新,最后成圣成贤。不知羞耻的人,就会堕落为衣冠禽兽。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日益复杂,原因就是我们最缺的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道德。有些人只有小我的价值观,缺少向善意识,不择手段地捞钱,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坑蒙拐骗行为、社会丑恶现象泛滥。一些人,鲜廉寡义、道德沦丧、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严惩。这些问题的存在最根本的是德不配位,“荣辱观”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由此看来“荣耻观”教育不可或缺。我们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努力,“知荣明耻,蔚成新风”的大好局面一定会到来。

园内的儒、释、道三圣像。

中国传统文化是佛教哲理部分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河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仅佛典的翻译,我国的语汇就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佛文化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孔子将人的一生分三个阶段:50岁以前,中国人是“儒家”思想,勤学向上,求得功成名就;50岁知天命,中国人是“外儒内道”思想,外表仍是风风火火,这时就知道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及寿命了,用上了道家的养生学;60~90岁呢?中国人是佛家思想,曾作过恶的人,也得考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事了,恶人临死心也善,人有善心有啥不好呢?概括说,儒家治世、佛家修心、道家修身。朋友们请想想,儒、释、道的思想是多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读儒、释、道的经典呢?请大家常来“观山孝善碑林”,在儒、释、道三位大师像前默瞻沉思吧!想学而有成,请尊孔子;想健康长寿,就拜老子;要得善果好报,就修释迦摩尼。崇拜的不只是偶像,是追求真、善、美。相信人人追求真理,个个心存向善,圣贤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马鸿起老人年逾八十,发须眉皆白、但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言谈如初一样风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能来参观孝善文化园,让人们以孝善为荣,以孝善为美、以孝善为德、以孝善为要,弘扬孝善文化、传承良好乡风是马鸿起夫妇共同的守望,也是乡村振兴蓝图中的应有之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