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天眼人物|王文武:翰墨平生随浓淡

句子大全 2007-01-22 05:51:45
相关推荐

王文武先生

人物名片:

王文武,字心明,苗族,1952年10月生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永乐镇。在乡贤的影响下,自幼喜爱书法,遍临古人法帖。1992年12月加入贵州省书法家协会,2010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研修院副院长,贵州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四、五届理事、第六届常务理事,2002年4月至2012年,任毕节市书法家协会主席,2013年至2018年6月,任毕节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王文武先生每天凌晨六点起床,伺弄花草,然后步入书房,先是写上半小时字,再开始一天的其他事情。

可以想见,那个时候,街面上都还是清寂的,清晨的一束微光透过窗玻璃照进书房,先生调墨、抚纸、蘸墨、落笔,一个个汉字便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宣纸上。如此这般,是几十年如一日,便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正在创作书法作品的王文武先生

王文武先生引经据典,道出书法修习过程中的甘苦。“小技拾人者易,创造者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苦辛半世。”这就说明了,喜爱书法的朋友要能耐得住寂寞,横下心来潜心书法,努力做到化古为我,化出新的自我,必有收获。

先生说:“学习书法,临帖过程中,要选准古人的经典法帖作为范本,对法帖的临习,一定要有谦恭敬畏之心,不可以以己意,妄言‘意临’‘神似’。”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从广义上讲,就是借鉴别人的东西,吸收有利于自己的营养,摒弃不适合自己的糟粕。但是,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艺术,这说的就是创造性吸收的道理,在精通的基础上,还须返约于博,取精于宏。

王文武先生说,要摆脱自己的固有习俗,在符合法度的基础上立定脚跟,打好平正安稳的基础后,一定要选定一家,将其吃透。只有这样,穷源探本,历尽甘苦,方能有所得。

谈书法,先生的话语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就是甲骨文。他说:“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文字的简称,也叫“龟甲文”“卜辞”“契文”等。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已经相当成熟、系统且有风格特点的汉字。这些文字结构规律,完全符合“六书”构造法。其形体的象形性较强,每个字的形状,构成并不稳定,笔画多少增减不一,上下左右偏旁部首可以移动互换,分行布白差异很大,具有大小、方圆、肥瘦、聚散之别,是研究汉字发展的宝贵文献,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又是进行书法艺术创的优秀楷模。但是,甲骨文的创作极难,据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文字有5000多单字,而至今能够辨认的只有2000多字,要想进行甲骨文方面的书法创作必须多看多读,还得借助工具书,才能进入到那种高古宏远的审美意境中去。

书格类人格,书品即人品。王文武先生在毕节市书协主席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六年,在这期间,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辈,帮助书友。数据上,就有十三人加入中书协,逾百人加入省书协。但是先生从不言功,认为这只是他的本分,亦如他的书风,高古简约,淡泊宁静。

如今,王文武先生已步入古稀之年,他要做一次自己的个人作品展览,地点在人民公园区书协,时间定在十一月六日,规模不大,亦简单。先生说,到了他这份年纪,早已看淡了功与名,之所以要做这个展览,是想回顾这一生热爱的事业,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也就够了。

先生自谦道,虽然追求“人书俱老”的境界,然人已老,字还稚嫩,研习书法是终生的事业,须活到老,学到老。

王文武先生是雷山人,他总是回忆起这样的场景:幼时的老家街上,前清遗老身穿长衫,头戴瓜皮帽,当街摆桌子替人写对联、文书,卖字为生。先生那时三四岁,站在一旁看得入迷。很快,上学了,到了三年级老师要求用毛笔或钢笔做作业,而当时钢笔很贵,为了省钱,就只好买五分钱一支的毛笔做作业。先生说,这是机缘巧合,从此便与毛笔和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通讯员 黎巽僎

编辑 李贝多

编审 闵捷 张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