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94年张学良唯一在世的儿子回国(飞机上托人关照:一生不会说汉语)

句子大全 2013-03-21 23:28:28
相关推荐

1994年,一架从美国出发飞往中国的飞机上,一位老人正在和一位“中国通”谈笑风生,话语中尽是对即将回到祖国的满满期待!

这位“中国通”满脸好奇地问道:“您要去中国做什么呢?”老人神情激动,眼睛透过窗户望向云端之下的中国大地,笑着说道:“回家!我的家在中国。”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美国航天方面的权威航天专家张闾琳,张学良和赵一荻唯一的孩子,也是张学良现在唯一在世的儿子,时年64岁。

图 | 张闾琳和妻子陈淑贞

飞机顺利抵达北京之后,张闾琳夫妇决定换乘火车前往沈阳。

1994年5月9日,载有张闾琳一家的特快火车从北京出发,经过几个小时的旅程,终于驶入了沈阳南站。

尽管此时的沈阳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辽宁省外办和台办的负责人早已等在月台上翘首以盼,等待着张闾琳的到来。

在这之前,辽宁省外办和台办就已经收到了国务院外专局的相关文件:

按照一般外籍专家的规格招待张闾琳,不能搞特殊。

但是辽宁省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后,仍然决定用隆重的欢迎仪式来迎接张闾琳,可见其对张闾琳的重视程度。

张闾琳到来这天,辽宁省相关部门安排了警车前后开道,还租了林肯车作为张闾琳的座驾,来迎接这位贵宾。外专局知道后多次来电,要求不能大张旗鼓,辽宁省相关部门才不得已撤走警车,坚持留下了林肯车。

图 | 张闾琳回国受到热情欢迎

列车到站停稳之后,张闾琳首先从列车里下来,他面色红润,内心的感慨和激动溢于言表。辽宁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见贵客已到,连忙上前迎接,握手寒暄。

只见他眉宇间的神态和外形气质都像极了父亲张学良,给人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张闾琳和众人寒暄过后,眼神环顾四周,看着周围老旧的日式建筑,他内心闪过千言万语,眼眶泛红,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道:“我终于完成了爸爸的愿望,回到沈阳了。”

作为张学良和赵一荻唯一的孩子,他10岁就离开了中国,现在再回来已经是54年之后了。太长时间的离别甚至让他忘记了乡音,和乡亲们交流时遇到了不少问题。

此时的张学良已经93岁高龄,居住在美国夏威夷,尽管归国心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的归国计划一再推迟,直到最后不得不遗憾地放弃。他的一生有四个儿子,现如今只剩张闾琳一个,回国的心愿只能托付于他。

图 | 张学良和赵一荻

张学良的原配夫人是于凤至,两人在1914年成婚,组成家庭。先后养育四个孩子:长女张闾瑛,长子张闾珣,次子张闾玗,三子张闾琪。夫妻二人对三个儿子抱有殷切美好的期望,取名也很讲究,源于《尔雅·释地》里的:

“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然而造化弄人,这三个儿子最后都没有平安终老,于张学良之前去世了。

长子张闾珣在1917年出生,是张学良父亲张作霖最喜欢的孙子,他经常花很多时间来陪这个孙子玩耍。张闾珣仗着爷爷的宠爱肆无忌惮,甚至会向张作霖讨大烟抽。

张闾珣从小就天资聪颖,是四个孩子中最喜欢学习的。但是他生性敏感,一度喜欢和花草树木说话,偶尔还会做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这让张学良夫妇很是担心。

1938年,张学良被囚禁,失去自由活动的权利,这让张闾珣本就敏感的神经受到打击,精神状态每况愈下。

图 | 张学良和赵一荻被幽禁在台湾

当时还在英国的张闾珣又目睹了伦敦大轰炸的惨状,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没有亲人安抚照料,很快他的精神陷入崩溃状态,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终于1942年的时候,在好友宋子文的帮助下,张闾珣费尽波折,从英国来到美国,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于凤至。

尽管于凤至对张闾珣照顾有加,但他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因为自己的病,张闾珣不能结婚,也就没有孩子。他在美国的时候只能依赖自己的母亲于凤至,但是对父亲的思念已经深入骨髓。

于凤至心想,儿子的病也许是心病,见到父亲后应该会好转于是安排张闾珣去中国台湾见张学良。

图 | 青年时期的张学良

1975年8月,张闾珣在宋子文宋美龄的帮助下来到了台湾,见到了被禁锢的父亲张学良,这时他已经58岁了,而张学良也已经74岁了。

张闾珣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好转,他住进了台湾的医院。年迈的张学良经常去医院看望儿子,陪着他体检,照顾他吃药。情况稍好一些就带他去看画展,游玩来弥补这些年错过的父爱。

然而,父亲的悉心照料并没有让张闾珣好起来。1981年秋,张闾珣在和别人聊天时突然晕厥,倒地不起,当场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张学良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张学良为儿子亲自挑选墓地,最后定在了阳明山。他选择暂时向妻子于凤至隐瞒这个噩耗,没有告诉她儿子已经去世的消息。

图 | 阳明山景区

次子张闾玗和哥哥张闾珣的性格完全相反,不像一般哥哥聪明好学,张闾玗更加热情好动,擅长骑马,人们都说这个二儿子和张学良最像。

张学良失去自由之后,远在美国的于凤至内心十分着急,她将自己的子女们安置好后,立刻启程回国陪伴丈夫。

还没等到于凤至回国,张闾玗就来信告诉母亲:

不要担心我们,我们每天都可以吃上鱼肝油,喝上牛奶,生活过得很不错。同时希望母亲尽快处理国内的事情,事情结束之后要给我三百磅,我要买汽车。

看到这封信的于凤至心里更是一团糟,父亲被囚禁,生死未卜,前途渺茫。张闾玗却还是老样子,性格洒脱,只会大手大脚花钱,现如今又要买汽车,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父亲。

当时张学良和于凤至二人被软禁在溪口,只能拜托赵一荻留心自己在美国的孩子们。赵一荻按月给他们寄生活费,张闾玗竟然提出每个月要50磅,全然不顾自己的父母正在受难,用钱之处众多。

图 | 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

后来赵一荻给张学良写信时也提到了张闾玗的花钱无度和不明事理。

张闾玗并没有对自己父母的遭遇感同身受,为了过上奢侈的生活不惜欠下巨额债务。后来又是在宋子文的帮助下还债务,甚至需要宋子文的补贴才能勉强度日。

1942年,张闾玗在美国读书期间结婚生子,后因为烟瘾太大,染上肺病,久治难愈,最后于1986因病去世,张学良失去了他的第二个儿子。

张学良和于凤至生的三个儿子中,三子张闾琪最让夫妻二人省心。张闾琪从小就聪明过人,老实敦厚,对父母也十分孝顺,是张学良最喜欢的儿子。

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他,张闾琪在1929年的时候不幸感染肺结核,看了很多医生也没有治愈。当时甚至有谣传说这是日本人为了报复张学良,恶意制造的X光胸透机爆炸事件,致使张闾琪治疗期间意外身亡,后来被张学良亲口否认了。

受张学良资助的《北洋画报》和天津《大公报》都对张闾琪的死亡做了报道。

张闾琪去世的时候张学良还在和蒋介石洽谈公事,不在沈阳,错过了小儿子的最后一面。

1929年7月初,张学良动身前往北京,这是他时隔一年后第一次来到北京,目的就是和蒋介石面谈。

于凤至本要一同前往,但是小儿子病重,需要有人照料,就没有和张学良一起去。

不曾想张学良刚离开仅仅几天而已,张闾琪就病情恶化离世了。

张学良身边的人最先得到消息,没有马上告诉他这个噩耗。就这样过了几天,张学良到了北戴河休息,这才小心翼翼地同张学良说起张闾琪已经去世的事情。

得知小儿子去世的张学良伤心欲绝,想到妻子已经许多天没有来电,而自己也因为公事繁忙没有及时与妻子通讯,内心的自责让张学良焦急不已。

由于北戴河通讯不便,张学良几番波折之后才联系上于凤至,希望她来北戴河与自己一起休养,治愈心病。

图|张学良、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合影

于凤至在丈夫的安抚下来到北戴河,二人团聚。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被张学良支走了,只剩下几名至亲至信之人。他们拥抱在一起,痛哭流涕。一想到小儿子张闾琪的乖巧懂事,内心更是煎熬。

张学良于凤至夫妻二人都很长寿,却接二连三白发人送黑发人,亲眼看着三个儿子离自己而去,精神上的折磨大过于肉体上的痛苦。

张学良曾神色恹恹,痛苦又无奈地说道:

“我和我的太太(于凤至)一共养育过三个儿子,不过他们命短,在我们之前就死了。孩子们没有因为我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因为我全都去世了,尤其是老大和老二,我对不起他们啊.....”

图 | 张学良、于凤至和四个孩子

而张闾琳是张学良唯一长寿的儿子也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赵一荻唯一的孩子。张闾琳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和其他三位哥哥一样,甚至险些无法与自己的亲身父母相认。

1929年冬天,赵一荻生下自己和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于凤至知道以后非但没有责怪她,反而还带着奶粉,忍者严寒,专门去看望赵一荻母子。

于凤至觉得母子二人的住处不适合小张闾琳的成长,也不利于赵一荻调养身体,就主动和张学良提出在大帅府东侧再盖一栋小洋楼,让赵一荻母子住进来,照看孩子也方便,这让赵一荻十分动容。

1940年,赵一荻决定离开香港,去贵州息烽陪伴被软禁的张学良。不想让刚刚年满十岁的张闾琳跟着自己受苦,她将儿子托付给远在美国的朋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拜托他们照顾年幼的张闾琳。

图 | 赵一荻和年幼的张闾琳

1946年10月,张学良和赵一荻被遣送至台湾,几经辗转后,幽禁地定在高雄。两人住在一所炮台里,过着软禁生活。

1954年,宋美龄从台北派去一名启蒙老师:董显光。表面上是说这张学良的英语老师,实际上是想让董显光尽快摸清张学良的思想变化。

然而宋美龄万万没有想到,董显光夫妇和张学良、赵一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久之后竟然放下了当初的戒备之心,成为了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1955年,董显光夫妇奉命离开,准备前往美国任职。离开之前,他们特地询问张学良和赵一荻有没有什么事让他帮忙。赵一荻斟酌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才开口:“拜托你们二人帮我和学良找到我们失散十五年的儿子,他叫张闾琳。”

董显光知道赵一荻的经历,时间过了这么久,现有的线索还是十几年的地址,寻找难度相当大,但他还是满口答应,承诺到:“你们二人放心,只要他还活着,无论在哪,我一定能够找到!”

图 | 董显光先生

1956年5月,一封来自美国的信寄到了赵一荻手里。信件里除了董显光夫妇寻找张闾琳的不易经过之外,还有一张张闾琳的黑白照:照片中张闾琳身穿笔挺的西装,系着精致的领结,俨然是一个出众的青年才俊。

15年未见孩子的张学良和赵一荻一眼就认出了张闾琳,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夫妻二人眼里都闪着泪花:“活着就好,就活着就好啊!”

董显光夫妇为了找到张闾琳大费周章,先后拜托了很多朋友帮忙寻找,然而一直都杳无音讯。最后不得已,只好求助美国国务院。经过国务院一系列的调查,才得知张闾琳的消息。

原来早在1952年,伊雅格夫妇在旧金山的房子被一场大火烧毁,他们一家就搬去了洛杉矶。因为赵一荻的嘱托,他们为张闾琳隐姓埋名,给他起名克尔。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从来没有向张闾琳提起过他的亲身父母,同时让他接受完全西化的教育。

伊雅格夫妇对张闾琳十分好,张闾琳也没有辜负养父母的培养,专业能力突出,现在是一名著名的航天专家,在美国加州的一个空军基地从事航天事业的研究。

图| 张学良和儿子张闾琳

张学良和赵一荻得知张闾琳不仅身体康健,自己的事业也做得很好,这么多年的不安终于放下了,随之而来的是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

知道张闾琳的下落之后,董显光夫妇一直游说宋美龄,期望她能批准张闾琳回国探望亲身父母。终于在第二年,张闾琳在宋美琳的批准之下回到台湾,见到了阔别15年的亲身父母。

张闾琳回来时带了自己的妻子和刚刚一岁的儿子,张学良给他取名张居信。后来张闾琳又育一子,来找张学良起名时,张学良说就叫张居仰,兄弟二人合为“信仰”之意。

张闾琳夫妇在台北住了将近一个月,有小孙子张居信在身边,张学良软禁的烦恼似乎一扫而光,赵一荻脸上也更加容光焕发了。

图 | 张闾琳夫妇第一次来台湾看望张学良和赵一荻

之后的每一年,张闾琳都会带着妻儿回台北看望父母,也会经常写信告诉父母自己的近况。

1988年,蒋经国逝世。张学良于1990年获得相对自由,原本想尽快回到祖国大陆,不料被国民党当局百般阻挠。无奈之下,张学良只好和赵一荻离开台湾,前往美国和儿子一家团聚。

1993年底,赵一荻将他们在台北的房子全部变卖;随后,张学良和赵一荻在1995年侨居美国夏威夷。

张学良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依然挂念着祖国大陆,一心想要回到家乡,可是一直没能回来,最后商量决定让张闾琳代替他们回国看一看

张闾琳听到母亲在电话里和他说回国这件事时,思考片刻就答应了。

图 | 晚年 张学良和赵一荻

张闾琳和亲身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他却十分孝顺他们,经常从洛杉矶来到夏威夷看望父母,父母生日和重大节日他更是一次也没一错过。

从美国空军基地退休之后,张闾琳的空闲时间多了起来,来看父母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张学良很喜欢和两个小孙子一起玩闹,锻炼身体,仿佛自己也是一个小孩,赵一荻还为他们拍下很多祖孙同乐的照片。

张学良在和儿子聊天时经常提起自己的故乡东北,言语中希望张闾琳代替自己回去看看一看。张闾琳知道不能回到故乡是父亲心中莫大的遗憾,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在异国他乡度过,父亲真的很想再回去看一看家乡,再说一句家乡话,吃一口家乡菜。

除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之外,张闾琳还有其他原因促使他更加想要回到祖国。

图 | 张学良在陪孙子张居信玩耍

张闾琳离开祖国时才10岁,他对祖国的记忆很模糊,甚至一生不会讲汉语。他曾一度认为自己和祖国的联系,只有自己的亲身父母。

直到他退休之后,认识了一位从北京来美国旧金山访问的中国航天部技术代表团的专家,两人交谈甚欢。几次交谈过后,这位专家邀请张闾琳回国看看,中国的变化很大。

这也唤醒了张闾琳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从那以后,“回家”这个念头时常萦绕在张闾琳心头,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回中国看一看了。

1992年的时候,张闾琳就决定带着妻儿回国了。但是当时张学良还在台湾,被国民党监视着,他和赵一荻正在争取移居美国。

张闾琳如果冒然前去北京,一定会对张学良离开台湾的计划造成不好的影响。他知道父母在台湾已经耗费了太多珍贵的时光,这次离台计划一定不能再拖延了,就暂时决定不回北京。

现在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父母定居在美国,主动和他提起回国之事,张闾琳知道,回国的时机就要到了。

图 | 赵一荻、张闾琳和张学良(从左至右)

张闾琳在1994年收到一份邀请函,这份邀请函来自中国,邀请他5月份去北京出席一场关于航天技术方面的讨论会,这让他内心激动无比。

张闾琳将这一消息告诉父母之后,张学良和赵一荻显得比他还要高兴,他们希望张闾琳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去故乡东北看一看,祭拜自己的祖父张作霖。

经过几年的波折,1994年张闾琳终于登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几十年后再次回到祖国,张闾琳内心喜忧参半。他对中国的了解很少,甚至不能说流利的汉语,这些都让他的内心更加紧张和焦虑,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

幸好飞机邻座是位“中国通”,张闾琳在和这位“中国通”的攀谈过程中,知道了中国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中国人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住的楼房高不高等等。内心的紧张情绪消解了不少。

但是当飞机开始降落的时候,张闾琳内心又变得紧张无比。他害怕祖国的人民因为自己不会讲国语而不接纳自己,担心下飞机之后没人迎接自己。

然而他一切的不安和担心都是多余的,让张闾琳夫妇出乎意料的是,当时的中国外专局司长早已经亲在等候在机场,迎接张闾琳夫妇的到来。

图 | 张闾琳夫妇回国受到热情接待

考虑到张闾琳夫妇一路奔波,身心疲惫。司长没有给他们二人安排其他活动,也没有让媒体大肆宣传。特意办了手续在卫星厅进行接待,之后便安排夫妻二人住进了四星级宾馆友谊宾馆。行程十分低调,所有的活动安排都遵循夫妇二人的意愿。

不久后,张闾琳应邀参加了重要的研讨会议,同时还参观了中国航天相关的模型和实物,这让张闾琳不禁感叹:

祖国的航天技术在发展竟然如此迅速,丝毫不亚于发达国家,技术的成熟程度足以媲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了!做到这些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个结果令他十分欣喜,更多的是振奋。

活动流程结束之后,张闾琳夫妇又游览了很多名胜古迹,天安门、故宫、长城.....还拜访了许多故人,如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张学思的儿子张仲昆等人。

随后,张闾琳夫妇来到了东北,1994年5月9日到达沈阳。张闾琳没有忘记父亲的叮嘱,迫不及待地去到了“大帅府”。

图 | 大帅府 张学良故居

经过了60多年风雨的洗礼,这幢楼依旧完好无损,更显得挺拔威严,仿佛当年的张学良将军还在里面一样。这让张闾琳夫妇都十分意外和惊喜。

来到赵四小姐当年的小洋楼前,张闾琳的儿时的记忆立刻涌上心头,他的神情一瞬间柔和起来,显得格外动容。尽管在美国的时候就看过录像,但是亲眼看到这幢建筑还是带给了他巨大的震撼。

张闾琳情难自已,热泪盈眶,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妻子陈淑贞提醒他不要多言。尽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却一直都是小心谨慎。

夫妻二人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塔时,在塔前伫立良久,沉默无言,随后对着拓碑深深鞠了一躬;这一刻,他们能够深深体会到父亲当时作战的英勇和无畏。这之后,二人又去了东北大学旧址等历史遗迹。

来到东北大学的张闾琳夫妇十分激动,二人还在张学良题写的校名前合了影。

张学良曾经是东北大学的校长,甚至爷爷张作霖留下的大部分遗产捐给了学校,目的是让学校有更多资金培养优秀的青年。

之后,夫妻二人应张学良的嘱托来到了“大帅陵”,这是祖父张作霖的墓地。这么多年过去,“大帅陵”依旧保存完整,张闾琳心中感慨万分。

图 | 张作霖之墓 大帅陵

面对张作霖的墓碑,张闾琳深深鞠了一躬,吐字不清但语气坚定地说到:“爷爷,我代替您的儿子来看你了!”说完之后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

为了让父亲更加清楚地知道他们这次归国之旅的所见所闻,张闾琳还专门带了相机,拍下了陵区的全部景物,准备带回去给父亲看,以解他的思乡之情。

到了沈阳之后,有不少张学良原先的亲友来看张闾琳夫妇二人。

省政协副主席、张学良的老部下刘鸣九更是带了两瓶家乡的酒送给张闾琳,叫他给张学良带回去,说是张学良已经很久没有尝过家乡的味道了,张闾琳感激不尽地将酒收下。

沈阳市的副市长还特地在“少帅府酒家”宴请了张闾琳夫妇,这个酒家也是张学良将军旧居纪念馆办的。宴会上夫妻二人终于亲口尝到了父母提了无数遍的家乡的味道,这让夫妻二人十分感动。

图 | 张闾琳回到东北

家乡人民的温暖和细心周到的照顾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真的回家了,内心的谨慎和防备终于放下了。面对乡亲们想让父亲回国的心愿,他们笑着回答说,一定会转告父亲。

5月12日,中央领导万绍芬在北京宴请了张闾琳夫妇,表示祖国随时欢迎他们回来。张学良老先生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尊重他的一切意愿。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

在大陆待了13天,张闾琳夫妇还去拜访了姑姑和舅舅的后人,旅途十分热闹愉快。回到美国后,张闾琳将自己在祖国的见闻详细地讲给张学良听。听完后的张学良内心激动振奋,自己这么多年的遗憾口小儿子张闾琳终于帮他完成了,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张学良还亲自题写了:“鹤有归巢梦,云无出岫心”,漂洋过海,寄回东北旧部,表明自己想要回国的想法。

图|张学良和家人在一起

一年后,张闾琳夫妇再次来到了东北。

1995年6与15日是阎宝航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阎宝航是张学良的老部下,也是中共东北的重要导人。在张学良被软禁之后,他曾多次奔走营救,张学良十分感激他。这次纪念活动他很重视,想要亲自来参加,奈何回国依然十分困难。

所以张学良只能在夏威夷亲自为《阎宝航照片集》和《阎宝航纪念文集》题词作序,并嘱托自己的儿子儿媳代替自己出席纪念仪式。

这次张闾琳回国,重庆红岩村纪念馆和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都派了代表前来问候。分别赠与张学良两柄龙凤手杖和一盒雨花石,盒子里面是周恩来对张学良的高度评价:“千古英雄张学良”,张闾琳拿在手里是感觉分量沉重,他的父亲是个大英雄,人民没有忘记他!

图 | 张学良将军

六月初,阎宝航的后人闫明光专程来美国给张学良祝寿,并表示故乡的父老乡亲都在盼望着张学良回家。然而此时的张学良年事已高,身体抱恙,经不起长时间的旅程的折腾了。他安慰闫明光说道:“会有机会回去的。”

但是张学良和家人都很清楚,没有机会了,蹉跎了太多时光,现在回不去了。

1996年,在爷爷张学良的咕噜之下,张居信考上了北京大学。

2001年,赵一荻病逝,国民党下台,张学良完全拜托了国民党的控制,但是他的生命也走到了最后时刻。

赵一荻的离世对张学良的打击很大,这样的生离死别他经历过太多次了,内心痛苦不堪。而赵一荻的遗言只有一句话,她对儿子说道:“替我照顾好你的父亲。”

2001年10月,张学良逝世,他离开时很平静,享年101岁。

图 | 张学良一家的全家福

有很多人问张学良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张学良笑着说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吃好喝好睡好而已。”事实上,他自己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早在1936年就已经“死了”。他常常说自己“一事无成两鬓斑白”,这其中的酸楚和无奈只有自己知道。

大半生的时间都在软禁中度过,没有自由可言。后人都称赞他爱国,可他自己一直在为自己最后没能回国而感到悔疚和遗憾,内心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鲜为人知。

张学良曾在1990年给老部下卢广绩写过一封亲笔信,等到1993年去世,他也没有见上张学良一面。

周总理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主管对台工作的老部下嘱咐道:“不要忘了台湾的老朋友张学良!”1992年,周恩来妻子邓颖超病逝前也为没能见上张学良一面而深深懊悔。

1995年,张学良前机要秘书郭维城病逝,一身伤病的他活下去的念头就是等张学良回来.....

这么多故人朋友一个个离自己而去,张学良却无能为力,被软禁的张学良错过了很多朋友的最后一面。

图 | 1989年,张学良、张学森和张闾琳夫妇的合照

张闾琳和张居信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密布着张学良内心的遗憾,他们相信,张学良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2004年的时候,张居信延续了爷爷张学良当年的事业,在东北大学做兼职教授。他的使命感又多了一项,他对东北这个片土地的热爱又多了一些。

2005年8月,张闾琳夫妇应邀从美国回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活动结束之后,他们来到了西安——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地方。

1936年,张学良为了驱逐日寇,多次兵谏蒋介石出兵日军,都被拒绝了,一怒之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之后便时长达数十年的幽禁生活。

图 | 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合照

现在,张闾琳就居住在张学良曾经居住的公馆中,环境简朴,在这间屋子里,张闾琳仿佛能感受到父亲当年爱国的赤子之心。

张闾琳的身上,有着父亲殷切的期盼,还有着祖国人民的牵挂。他的身上不仅有沉重家族责任,还有着一段缠缠绵绵苏说不完的家族传奇。

这种复杂又浓烈的情感传递给儿子张居信,张居信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无数次来到东北,去到西安,从小就让自己的儿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渊源,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

半生漂泊,归期无望,张学良无法割舍中国土地上的人民和故土,他的思乡情结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爱国的海外游子,心中永远有信仰,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诱惑而改变,而祖国也在永远敞开怀抱,等着游子归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