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语文教学的“暖场”艺术

句子大全 2009-06-01 05:05:55
相关推荐

本文以阅读教学为例论述语文教学须要“暖场”。

学生与文本的隔阂,学生只能理解文本的浅层次内容,大概是当下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要消除学生与文本的隔阂,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暖场”是语文教学的必须。

所谓“暖场”相当于运动之前的热身,传统教学环节的“导入”就是“暖场”的一部分。传统教学的导入是在引入新的学习内容之前,唤醒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为消除学生与文本的隔阂,使学生进入文本深处,我们需要包括“导入”之内的一系列教学铺垫——即“暖场”。

个人以为,除“导入”外,充分的知人论世,相关知识的引入等等都是“暖场”的重要方式。

一、导入

“暖场”式的导入,除了要把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要学习的新知识关联起来外,还要在“导入”中自然地嵌入和文本深层信息相关的内容,为学生进入文本深处做好第一次铺垫。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可以理解为作者通过若瑟夫这个形象来鞭挞菲利普夫妇之类的人,以此呼唤失落的人性,表现人道主义精神。为了给学生的进入文本深处做铺垫,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导入: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贫居闹事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古话说的是如果你很富有,就算你住在深山老林里,依然有远方的亲人来到深山老林里和你走亲戚;如果你很贫穷,就算你住在繁华的闹市,也没有人来关心你,帮助你。这句古话是说我们中国的,其实这句中国的古话也适合遥远的法国,甚至于全世界。读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后,或许你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

以上的“导入”简洁而生动地叙述了世俗人性的丑陋,为学生深入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做了一个很自然的铺垫。

《小石潭记》描述了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引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悲以及“凄神寒骨”的孤独寂寞。学生的生活和作者的感情有一定的距离,须要充分地“暖场”,学生方能真正进入文本,走进文本的深处,从而触摸作者的灵魂。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以“暖场”:

我们来回顾一下柳宗元的一首名诗,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江雪》。大家注意这首诗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把它们连在一起就是“千万孤独”,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藏头诗。《江雪》和《小石潭记》都写在作者贬谪永州的期间。《江雪》所表现的就是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带来的“千万孤独”的“寂寞心”。

这个导入用作者诗作《江雪》所表现的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带来的“千万孤独”为《小石潭记》的学习预热,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做了第一个铺垫。

从上面两个“导入”来看,具有“暖场”作用的导入都是很自然地嵌入与文本主旨相关联的信息,以达到先声夺人和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充分的知人论世

对于多数内涵深刻的散文教学,充分的知人论世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的重要策略,是语文教学暖场艺术的重要方面。

再以《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学生对一千多年前文人被贬谪的落寞,对柳宗元的个性存在较大的隔膜,仅仅凭“导入”无法起到充分“暖场”的效果。于是,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充分的知人论事的策略。

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的知人论世。

1.后人如何评价柳宗元。

(1) 苏轼评价柳宗元。

笔者这样说:“我们知道苏轼是古代的大文豪。但是,你们知道苏轼这位大文豪最欣赏的古代文人是谁吗?是陶渊明和柳宗元。苏轼被贬谪到海南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陶渊明集》和柳宗元的诗文是大文豪苏轼的床头书。苏轼把陶渊明和柳宗元当作自己的两位朋友。柳宗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大文豪苏轼如此青睐呢?今天我们对《小石潭记》的学习或许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2)元好问评价柳宗元。

笔者这样说:“我们说‘文如其人’;我们还说,凡伟大的作家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柳宗元就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人,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命。我们来看看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是如何评价柳宗元的山水诗的——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朱弦’是琴弦涂上了朱红的颜色,‘朱弦’是美到极致的琴。‘一拂’就是弹琴。我国古代有一个传统,认为弹琴和读诗是想通的。‘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是说柳宗元的山水诗非常美,美得像朱琴一样。但是,不少人只读出柳宗元山水诗的美,读不出美背后的本质。元好问认为,柳宗元的山水诗表面上看很美,但骨子里是一颗寂寞的心。元好问说的‘寂寞’有两个内涵:一是指在宇宙天地间找不到一个真正理解柳宗元的人。二是指柳宗元怀才不遇,一身治国平天下的才华被埋没,一腔爱国爱民的热情被压抑。其实何止柳宗元的山水诗,柳宗元的作品,除了寓言、哲学作品和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所有的其它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和‘寂寞心’有关。可以说,‘寂寞心’是柳宗元作品表现最多的主题。柳宗元的一生也是寂寞的。”

苏轼对柳宗元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石潭记》的欲望,元好问的评价和《小石潭记》的主题产生关联,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作者的心情和课文主旨做了一定的铺垫。

2.以打油诗的方式简介柳宗元生平。

为进一步了解柳宗元的个性,从而更深入理解《小石潭记》中作者的心境,笔者决定以打油诗的方式简介柳宗元生平,重点扣着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特点。

笔者打油诗:

家道中落柳氏子,才满京城动诸公。

改革新锐朝重臣,叔文身死谪司马。

凄神寒骨蛮荒地,永州八记不朽文。

柳氏不幸柳州幸,柳侯祠中寂寞心。

笔者解说:

家道中落柳氏子,才满京城动诸公。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家世显赫。家族历代身居高位者众多。唐高宗时,柳氏在尚书省做官的就超过20人。到柳宗元时,家道中落。其父柳镇曾被贬谪到四川的夔州。柳宗元年轻时是非常有前途的家族希望、青年才俊。

改革新锐朝重臣,叔文身死谪司马。

改革家王叔文掌权后,重用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改革朝廷弊政。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成了治理国家的政坛明星。 柳宗元年轻时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说自己最大的喜悦是能治理天下。永贞革新使柳宗元实现了早年的夙愿。然而,永贞革新在宦官和藩镇节度使的联合绞杀下,146天就宣告失败。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位被王叔文重用的改革先锐全部被贬到荒僻的地区。

凄神寒骨蛮荒地,永州八记不朽文。

柳宗元被贬到当时很荒僻的永州。他名为永州司马,实为有相对行动自由的流放犯人。其他人被贬还有被重新启用的可能,但对柳宗元,皇帝下命令,永不再用。这一年,柳宗元33岁,正值壮年。从改革新锐、政坛明星跌落为永州司马,人生理想落空,使其陷入极大的痛苦中。 谪居永州期间,其母病故,柳宗元因是戴罪之身,不能扶柩归葬,尽最后的孝道,这是其人生的一种极大的哀痛。谪居永州期间,其10岁的幼女也不幸夭折,年仅23岁的妻子也不幸去世。再加上病体折磨,他非常地压抑痛苦。就是这样的心境中,柳宗元尝试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忧伤,开始了《永州八记》的创作,今天学习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记。 柳宗元一共在永州生活了10年。永州10年是柳宗元最晦暗伤感的10年,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最成熟的10年。无法立德,立功,柳宗元就尝试立言以求不朽。柳宗元流传后世的诗文大多写于永州。

柳氏不幸柳州幸,柳侯祠中寂寞心。

在永州谪居十年后,柳宗元再次被朝廷贬谪到当时更荒僻的柳州,担任柳州刺史。柳宗元也被后人称为“柳柳州”。当时,柳州在文化上处于近乎原始的状态。 柳州是柳宗元生命最后一站。柳宗元客死柳州后,当地人非常怀念他,在罗池为其立庙。余秋雨在《柳侯祠》中写道:“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柳宗元是一个真的关心百姓、真的有政治理想的人。

充分的知人论世,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似乎就在学生面前,学生们似乎成了柳宗元的知音,那么学习《小石潭记》这篇一千多年前的古文就变成了欣赏知音的美文。

作为语文教学暖场艺术的“知人论世”不是简单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的阐述,而是把作者的经历、作者写作的心境、作者的性格与文本充分关联起来。与文本关联度大的,充分地说;与文本关联度小的,简略地说;与文本没有关联的不说。一言蔽之,作为语文教学暖场艺术的“知人论世”只讲解与文本有关联的内容,其核心直指文本的深度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这样的教学安排引起部分老师的质疑——柳宗元是不是说得太多?笔者的回答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小石潭记》,非常有必要这样讲解柳宗元,哪怕花整整一节课都值。轻描淡写的作者简介无法起到教学“暖场”的作用。整节课都在“暖场”,那么下节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既容易深入,又容易内化。能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用整节课暖场是值得的。

三、相关知识的引入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隔膜往往是因为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那么我们的教学“暖场”就要根据文本的实际引入相关知识的介绍。

以《杨修之死》的教学为例。学生的阅读往往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次。笔者以为,这是学生对“权谋文化”的隔膜所致。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入“权谋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知识背景读《杨修之死》,很多学生的确能因此而走进文本的深处

在教学中笔者这样引入的“权谋文化”:

在中国古代,决定政治斗争成败的主要是权谋能力。权谋能力,除了智商之外,主要就是 “厚黑”品质。揣摩上司心理、自我保护能力、保密能力等都是权谋之道的入门课。笔者请同学们思考,在课文叙述的六个小故事中,如果杨修懂得一些权谋之道的入门课,他怎样做才能避免被曹操厌恶,被曹操所杀。

在笔者的启发和生生互动中,学生主要感悟出以下内容:

杨修只是个单纯的文人。不会迎合上司、不会自我保护、没有保密意识的杨修是权谋之道的“槛外人”。而恃才放旷的他却不知不觉中卷入你死我活的世子之争中,他面对的对手却是权谋第一高手曹操和颇有乃父之风的曹丕。于是一个单纯的文人就被权谋文化所吞噬,年仅三十四岁而亡。

关于曹操杀杨修之后的“来日进兵”是否是负气之举,笔者引入军事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此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石潭记》等贬谪类文学的教学中,笔者引入古代文人入世进取的儒家文化的介绍,让他们对贬谪中作者的心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很多有深度的文本,尤其是古典文学,若能引入对理解文本有重要价值的相关知识,学生对文本往往从“隔”到“不隔”,完成了深度学习的“暖场”。

语文教学的暖场艺术还有很多,如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生活打成一片,如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一个人物等等。凡是能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能为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做铺垫的教学行为都是语文教学的“暖场”艺术。其它学科的教学也需要“暖场”,但是,最需要暖场的应该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最需要暖场的又是古典文学的教学。其中的缘由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