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6月文学报好书榜:远行的风 街道的光(都涌入这文学的夏日)

句子大全 2011-04-07 06:45:20
相关推荐

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本周日启幕 | 中国童书入选2021年博洛尼亚最佳童书奖获奖名单 | ......

夏日来临,博尔赫斯说夏天就是“年轻的夜晚”、“拥有庭院之光的街道”,聂鲁达看见“云流浪,像道别时白色的手巾,远行的风以双数摇动它们”,木心则看见梦幻夏花,“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本月我们推荐给大家的书单,如进入一个个暖夏白日梦,赶赴一场场想象的夜宴,在作家笔下扮演不同角色,贪恋这份文学的烟火。

虚构

6月文学报好书榜

《一把刀,千个字》《以鸟兽之名》《织锦缎》《飞鸟和池鱼》《脱缰之马》《狮子之家的点心日》

非虚构

6月文学报好书榜

《群星灿烂的年代》《真想做一个晴耕雨读的地主》《重新发现日本》《忧虑》《凶年》《街角食界》

(排名不分先后)

虚构

《一把刀,千个字》

王安忆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傅小平

王安忆是得了“道”的,唯有下笔如种竹般疏密有致,才得月映竹成千个字的挥洒自如。

如王安忆自己所说,《一把刀,千个字》里的“一把刀”是“扬州三把刀的头一把,菜刀”,“千个字”取自袁枚写个园的“月映竹成千个字”。这小说也是头一个就考验的“刀法”,王安忆下笔绵密扎实,起落有序,加之“食材”多而新鲜,也就化成了厨师陈诚手下的道道美食。而美食当有好景相配,才得以焕发光彩。这景如是竹园之类的所在,是最好不过了。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想来是不得已,有“竹”有“肉”,才是人间胜境,既有“竹”的清瘦之姿,又有“肉”的丰腴之美,既得“竹”的虚境,又得“肉”的实在,才是文章之道。王安忆是得了“道”的,唯有下笔如种竹般疏密有致,才得月映竹成千个字的挥洒自如。同时,也唯有写一人能如写很多人的摇曳生姿,才能写尽人间滋味。所以,这小说还像是藏着个副题“一个人,千般味”的。既如此,王安忆藉由陈诚一人端出的这道盛宴,值得一赴。

《以鸟兽之名》

孙频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滢莹

对于人的矛盾性、对历史复杂性的艰难探索,她向更深的地方掘进,也因此打开了更为广博的世界。

由《以鸟兽之名》《天物墟》《骑白马者》三篇作品组成的这个集子,是孙频最新的写作面向。主人公的生命均和一座山林相关,有的出走,有的归来。山林由此成为一个巨大的意象,指代的既是我们向往却无法真正归依的乡野,也是穷尽力气也难以完全洞悉的自我。故事中人物的疑虑和艰难抉择,来源于孙频近期对于人的矛盾性、对历史复杂性的艰难探索,她向更深的地方掘进,也因此打开了更为广博的世界。集中的故事也反复指向了我们忽略的一个事实:无论文明如何发达、表述如何后现代,人都是从历史中走来的,这个关联从未断裂,所有发生过的一切,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人。

《织锦缎》

王嘉馨 / 著

鹿书deerbook·武汉大学出版社

李凌俊

一个个从生活中走出来,有着蓬勃坚韧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命运波澜的女性,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里隐隐绰绰地浮现。

一本新人新作,阅读的过程也恰似书名,像是在翻看织锦缎,一点旧,一点新,它唤起了一些遥远的生活经验,以及回忆的热情。跟着作者笔下不断切换的场景,阿胖嫂、小何、琳达……一个个从生活中走出来,有着蓬勃坚韧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命运波澜的女性,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里隐隐绰绰地浮现,原来,她们一直在那里,等待着作家与读者共同将她们唤醒。

这部作品的语言是亲切的,恰到好处的沪语腔赋予了小说鲜明的地方色彩和市井气息,而在需要剖析世相人心之处,意识流和蒙太奇的运用又令文本显得轻逸、精巧,赋予了这些市井故事别样的阅读感受。

《飞鸟和池鱼》

张惠雯 /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何晶

她的叙述无疑是内敛的、沉静的,构建了中国县城的生存图景。

或许因为久居于海外,张惠雯的许多小说都带有回望的视角,新小说集《飞鸟和池鱼》同样如此。“县城故事集”,是读者赋予这本集子的另一种称呼,很显然,这次张惠雯回望的落点是这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复杂地带。张惠雯的回望,捕捉着那种难以确切描摹却又时刻萦绕的微妙情绪,温情的、矛盾的、摇曳不定的、怅然若失的……她的叙述无疑是内敛的、沉静的,构建了中国县城的生存图景。回乡是中国小说自现代以来的一个重要主题,某种程度上延续的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慨叹,但在现代甚至后现代社会景观急速嬗变的当下,这个主题必然有着新的课题。在张惠雯这里,或许可以期待另一种解答。

《脱缰之马》

朱岳 / 著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似乎察觉了他理想中的作家形象:长着“六耳”敏锐于生活日常,却乐意做一个海浪记数员的职业。

郑周明

几年前看朱岳《说部之乱》时的新鲜感还未消退,新书继续延续了他那脱缰野马般的想象力。应该说,想象力有许多种,朱岳是属于善于进行角色设定的那种,之前一个短篇里他设定了架空世界的刀客,普通刀客只看过两本好小说《刀锋》《洛丽塔》,而武艺高超的刀客则读过《荷马史诗》《尤里西斯》或是托翁、陀翁的作品,要想对付一个看完《芬尼根守灵夜》的刀客,另一位大约必须读完《追忆似水年华》。有时候也会怀疑,一个好作家是否可以放任自己沉迷于这些有趣的设定。

好在新短篇集的阅读感受呈现了丰富性,短篇《游泳课》里叙述的语调让人想起卡佛笔下的夏日小镇,日常景象充满饱和度、对比度高的情绪,总有一个瞬间会爆发出来。其中几篇读下来,似乎察觉了他理想中的作家形象:长着“六耳”敏锐于生活日常,却乐意做一个海浪记数员的职业。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

[日]小川糸 / 著

廖雯雯 / 译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以一种平静而温暖的笔法,努力传达着“好好活着”的人生态度。

袁欢

第一次知道小川糸,是因为《蜗牛食堂》,而这本小说,和作者之前的作品一样,延续了日系治愈的主题。女主在33岁的美好年龄,被按下了人生的暂停键,她来到了一家位于濑户内海,名为“狮子之家”的临终关怀所走完最后的旅程。作者以一种平静而温暖的笔法,写下了女主对于生死、对于人生的认知转变,努力传达着“好好活着”的人生态度:“无论何时,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活在当下。好好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周遭的事物,用眼睛去看、去体会,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品尝。”另一个看点是“狮子之家”每周的点心日,由病人写下想吃的点心,再抽选决定,每一个点心牵引出的又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

非虚构

《群星灿烂的年代》

[俄] 伊·伊·巴纳耶夫 / 著

刘敦健 / 译

后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巴纳耶夫在当时就认真讨论了文学偶像、浅尝辄止的文学家与真正文学家的不同现象。

郑周明

许多文学经典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幸运地被记录背后创作出版故事。这个遗憾,却不怎么包括俄罗斯文学。这实在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有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别林斯基等等群星交汇,同时还有许多旁观者做下了同步记录,来自巴纳耶夫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餐厅遇见普希金,在朋友家里听果戈里朗读《死魂灵》,他还见证了别林斯基如何发现天才青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作品,以及他在当时就认真讨论了文学偶像、浅尝辄止的文学家与真正文学家的不同现象。读到这里,甚至忍不住会心生另一层遗憾,他是否悄悄筛选了现场记忆遗漏了更多细节?

《真想做一个晴耕雨读的地主》

王祥夫 / 著

哈尔滨出版社

何晶

这本集子里,是王祥夫或者说也是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渴望。

王祥夫的散文,多数读到的是他的短章,也大多是写生活中的寻常物事,菖蒲、荷花、梅瓶、砚田、樱桃、角黍、豆腐、萝卜干……诸如此类。很难精确概括这些文章,但大约可以与一些语词相连:闲雅、情致、风俗与世道、学识和趣味,这也是他生活和文章的底色。这本集子依然如此,咏物怀人、记游赏玩,但书名中的“晴耕雨读”透出一点别的意味——土地、植物、乡村生活,耕读……或许还有陶渊明。“我的土地不要那么多,我只要一两亩,一两亩就足够了”,这本集子里,是王祥夫或者说也是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渴望,“可以让我晴耕雨读,可以让我在我的生活里保留那么一点古风,足矣!”

《重新发现日本:500件日本怀旧器物图鉴》

[日]岩井宏实 中林启治 / 著

沈于晨 / 译

未读·四川文艺出版社

李凌俊

珍惜那些被频繁使用却又经常被忽略的日常器物,借由它们抵达前人的生活样式和价值观,从而构建属于当下个人生活和记忆的路径。

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曾经把人和器物之间的关系形容为始终相互依存,“没有器物的相助,人就无法生活。”翻看这本书时,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随着作者与绘者的双重叙述,读者进入几十年前一户普通日本人的家庭,就像观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大到建筑样式,小到厨房里一件小工具,作者把它的形制、使用方法、演变过程讲述得清晰明了。纤毫毕现的手绘插图在准确还原物品形状和质地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温暖的如同老电影般的氛围,让人顿起“惜物”之心。

如果说,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不可避免,难以逆转,那么,保留前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秩序的方法之一,或许就是珍惜那些被频繁使用却又经常被忽略的日常器物,借由它们抵达前人的生活样式和价值观,从而构建属于当下个人生活和记忆的路径。

《忧虑》

[英]弗朗西斯·奥戈尔曼 / 著

张雪莹 / 译,董子云 /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滢莹

解读了忧虑何以成为作家们的一种重要精神状态的原因,探寻这一种情绪是如何为文学、艺术、绘画乃至音乐等领域提供灵感的。

开篇作者就说,这是一本文学“无助书”。与对于抑郁症的关注相比,我们对情绪上的亚健康有很多破碎的描述,而忧虑通常是和其他所有日常事物一起同步循环在脑海的。作品以大量篇幅探究了文学作品中忧虑这一种情绪的种种样貌,解读了它何以成为作家们的一种重要精神状态的原因,并试图从经验转向分析,探寻这一种情绪是如何为文学、艺术、绘画乃至音乐等领域提供灵感的。虽然看完也没能为自己的忧虑情绪找个出口,但作者无疑缓释了我因为忧虑所产生的忧虑:这本就是我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与之相处,而不是以病症的态度对待它。

《凶年》

大卫·西蒙 / 著

徐展雄 /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正是凭借这份特有的随性与肆意,西蒙得以如其中一位见证者所说“准确地捕捉了每个城市凶案组里都存在的、有节制的混乱氛围。”

傅小平

好的非虚构作品不少,但好之外还特别好看的非虚构作品却是不多,这是其中一部。何况这本书的序言也是写得好,而且好看。想来有了把《凶年》改编成电视剧《火线》的经验,作者的这位同行真是把这本书吃透了。他说:“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战争故事,也是一出引人入胜的戏剧。”又说:“西蒙深爱着他所见证的一切,他怀揣着一种信念,即无论他眼前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那便是一个世界的‘真理’。”诸如此类的表达,很是契合我的阅读感受。而这本书能给人这样的阅读体验,或许部分得益于其迥异于寻常非虚构作品的叙述腔调,正是凭借这份特有的随性与肆意,西蒙得以如其中一位见证者所说“准确地捕捉了每个城市凶案组里都存在的、有节制的混乱氛围。”浸淫于这样生动的烟火日常,我们不仅能获得阅读的快感,还会得到富有教益的启示。

《街角食界:全球街头小吃文化特别影像集》

[法]让-弗朗索瓦·马莱 / 著

高晨翔 /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我们喜欢街头小吃,也许正是因为贪恋这人间烟火气和一份朴素的平凡的享受。

袁欢

美食作家、美食摄影师让-弗朗索瓦·马莱曾在多家大型餐厅担任主厨,与很多世界级名厨并肩工作过,但他对于街头美食有独特的宠爱,他反对精致的摆拍,也反对口味均一。这本书记录了他过去15年里走遍世界品尝过的街头小吃。比如筑地鱼市的金枪鱼汤底荞麦面、曼谷街边的最强炒饭、北京王府井夜市上的奇特食物(如炸蝎子、炸海马、炸蚕蛹)……除了美味诱人的食物本身,这些照片里的街景和人更让人感动。你能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普通人的日常,在那一刻,食物是他们的共同抚慰。我们喜欢街头小吃,也许正是因为贪恋这人间烟火气和一份朴素的平凡的享受。“干饭人”决不能错过的一本影像集,最后:不建议晚上打开这本书。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出版书影、摄图网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本文来源:文学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