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杭州文艺中青年们都来了(吸引他们的是一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句子大全 2007-11-15 06:07:09
相关推荐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陆芳

杭州的影院好久没那么热闹了。

10月21日晚7时半,杭州的文艺青年、文艺中年们,一起熙熙攘攘地聚集在杭州百美汇影城大厅。相互好久不见的他们满脸兴奋的神情,聊的最多的就是三个字“叶嘉莹”。

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号迦陵,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这个名字,在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全国艺联加盟影院专线上映之前,只是在古典文学专业人士、古典诗歌爱好者中有比较高的知名度,普通大众对她并不熟悉。

随着该片在院线上映,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开始了解这位古典诗词大家,被她的才情横溢、性情淡泊、美丽优雅吸引,并为其坎坷一生仍执著于古诗词的创作和传承感动。

据悉,这部由陈传兴执导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也是陈导演“诗的三部曲”的最终章。

《掬水月在手》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2分,成为近期评分最高影片。

10月21日晚,《掬水月在手》来到杭州路演。陈传兴导演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畅谈电影、艺术以及叶先生传奇的一生,该片出品人廖美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和制片人沈祎也出席了映后活动。

《掬水月在手》通过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诗词和生命,回溯中国诗词的源头——诗的本质,以及“诗如何作为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

叶嘉莹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弱德之美”,在逆境之中,仍然秉持着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坚守。

杭州路演活动上,出品人廖美立表示叶先生让她体会到作为女性、作为学者的人格魅力,令人仰望。制片人沈祎也在现场说到:“所有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是点亮黑夜的闪耀繁星,让主创有信心继续前行,并希望这部电影能够点亮更多人的人生”。

《春江水暖》的导演顾晓刚也来到该场放映,看完影片的他深受震撼:“电影让我感受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种向上的力量。”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作为长久陪伴叶嘉莹先生的助理,在谈及叶先生和中国诗词文化时称:“她内心中因为有古典诗词作为支撑,所以历经磨难依然能够活出来。到了晚年,还能够想到用曾经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古典诗词反哺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成为整个华人世界的一道光彩。这部电影虽是女性传记,更应该引发大家关于生存观的思考”。

提及片名含义时,陈传兴导演表示,电影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叶先生,是水中的幻影,就像《金刚经》说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叶先生以诗词为己身,投下非常大的毅力、艰辛和努力,(用)诗词里美妙吟诵的声音来渡人。”

关于影片的结构,则与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充满联系,陈传兴导演如此阐释:“我们的记忆就像宫殿一样,院落一层层开展,我们跟着叶先生一层层回溯过往。另外,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诗是存在的居所。最后一章为什么是空?就像武则天的无字碑,是空。雪泥鸿爪也是空。黄河在波光粼粼下,生命超脱所有艰苦苦难。”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辗转十个地区、采访43位受访者、采访稿近百万字、历时近两年才完成拍摄制作。

陈传兴导演在开拍前做了大量关于诗词的案头工作,意图探讨“叶先生跟中国诗词史、中国诗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呼应”。

电影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为结构概念,由外而内,追寻叶嘉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的交织。主创团队采访了叶嘉莹本人和她的学生白先勇、席慕蓉、汉学泰斗宇文所安等名家。

众人关于叶先生的所有记忆,在如诗如歌的影像里将这位诗词大家苦难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来。

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多艰,曾历经战乱,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

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

叶嘉莹先生调侃自己“好为人师”,因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诗词里的好处告诉别人,她著述丰富,桃李满天下,为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她晚年更是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继续弘扬中华诗教。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