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申家沟走出的文学青年——马东旭|中原作家

句子大全 2011-02-02 16:27:28
相关推荐

马东旭,宁陵县黄岗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商丘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诗刊》《青年文学》《文学报》《星星》《诗歌月刊》《时代文学》等百余种国内文学报刊,入选《当代散文诗百家精品赏读》《新世纪十年散文诗选》《散文诗百年经典》等百余种文学选本。受邀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第五届河南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获得中国散文诗人金奖、第八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第三届中国大河主编诗歌奖、扬子江年度青年散文诗人奖、河南省散文诗学会首届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是宁陵县拔尖人才。出版诗集《父亲的黄岗镇》。

生活实苦 但有诗和远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东旭出生在宁陵县黄岗镇申家沟边的单庄村,在这里度过了他贫穷的少年时代。单庄,一个小自然村,全村只有700余人。马东旭的曾祖父当年从荥阳逃荒至此落户,由于是单门独户,要与大家和谐共生并扎根生长,马东旭敏感的内心经常承受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压力和负担,不论是来自自己还是环境。因为生活在农村,和其他农家孩子一样,播种、除草、施肥、收割、喂羊、喂牛,他样样都会干,早早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望着湛蓝的天空、充满生机的原野和抽穗拔节的庄稼,他身体里常有隐隐意念,驱使着他去亲手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个夏天的傍晚,马东旭陪父母在家中的院里乘凉。他仰望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和远处黑黑的树梢,想想脚下的这片黄土地和屋顶,有一种想用文字把家乡的一草一木表现出来的愿望。他对父亲说:“我想写点东西,写写咱庄,写写身边的庄稼,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知子莫若父。父亲对东旭说:“你就先写写咱庄西边的西沟吧,西沟又叫申家沟……”父亲的一席话,拨亮了马东旭心中的明灯。从此,申家沟就成为他写作的地理坐标,成为家乡的代名词。

马东旭从上大学时开始写诗,当别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时,他却孤灯黄卷读书作诗。毕业后到偃师市一个模具厂打工,枯燥的工厂流水线工作很累。他就把白天交给工厂,而夜里,留给诗歌。诗是他感受生活和世界的一种情绪宣泄,每天晚上,他都有一种冲动,让他拿起笔,记录下心中的感触。就是这种感触让他暂时忘记了劳累、忧愁,让他持续燃烧着对生活的向往,也抚慰了他那颗孤独漂泊的心。

马东旭一直认为诗是内心的独白,是一种心与心的交往。打工期间他写了近200篇(首)散文和诗歌,在国内外140多种期刊上发表。可是,在他工作的地方,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诗人。耿林莽对马东旭的散文诗《故乡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这种感情,是在许多人描写或歌颂乡村、故土的诗篇中所罕见的。他将自己对于家乡和土地的爱,达到了震人心灵的深度,其语言节奏中的音乐感,也异常强烈,手法之高超和自然,令人叹服。

后来,马东旭又应聘到湖州一家杂志社工作,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其他世界的大门,以致后来他的散文诗里常常充满了禅意。正如评论家崔国发所评价那样:马东旭散文诗写作的出色之处,也许就在于回应现实又超逸现实的神性写作,他的神性书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宗教般的情感体验,时而又超越人性,而注入自己独特的灵异体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博大、旷远、澄明、无瑕的自然与神秘的文化精神,以及充满神性魅力的通灵世界。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开垦荒芜的生活,他又远赴新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的和田市洛浦县杭桂乡托格拉艾日克村,种植枣树,在沙漠边缘开启了另一种艰难的人生苦旅。枣园里手机都没有信号,他就白天照顾枣园,晚上在月光下就着孤寂写诗。

而在他的家乡,他的母亲每个星期都要收到从各地寄来的期刊,还有稿费。在马东旭曾务工的地方,没有人知道这个勤奋干活的小伙子是个诗人,甚至在马东旭的老家,乡亲们也只知道“这孩子在外面打工”,不知道他还能“写东西”。只有经常给马东旭家送稿费通知单的邮递员,知道“单庄有个写家子”。

故乡淳美 为她诗颂歌唱

宁陵是中国葛天文化之乡,盛产酥梨和张弓美酒,马东旭常常被家乡的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启悟,写出了《宁陵酥梨》《陈两河》《黄河故道》《葛天笔记》等篇章,《鹿苑》《金顶阁》等散文诗作品还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向全国推广。他说,他将一如既往地去歌颂家乡,赞美家乡,写家乡的人和事,写家乡的一草一木,用心讲述基层群众的现状和内心世界。2020年6月,马东旭出版作品《父亲的黄岗镇》,受到读者的好评。该书被河南省作家协会列为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薛梅在《文学报》发表评论说:马东旭是地域写作的成功者,他的“申家沟”已成为河南文化地理的一张名片,他以散点式笔法推进,将热爱土地的灵魂缓缓升起,宛若夜空中高悬的明月,清冷中有明媚的恩慈。由于马东旭笔下的“申家沟”真挚深透,诗思浓郁幽远,如一条古韵河道流淌在现代都市之中,吸引多名诗人慕名到“申家沟”游玩。

河南散文诗学会会长王幅明在《湖州晚报》发表评论说:申家沟是真实的,又是虚构的,有着神秘的魅力。它既是一个地理性的文学坐标,更是一个精神密码。作为真实的申家沟,它是作者故乡附近的一条水沟,可作为作者故乡的代称;作为虚构的申家沟,它是一个意象,承载了乡土的豫东的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神性的特殊内涵,是诗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马东旭的语言简洁、干练、飘逸,极富诗性和美感,极言家乡之美。写出了豫东特有的民风民情,也写出了深受儒释道浸润的民族性格,痛并快乐着的看似矛盾的生活本质。

马东旭对家乡的热爱似乎不需要理由,因为家乡涵盖了诗人童真与青春的体温、深挚的亲情、豫东平原的鸟鸣和与神圣。近日,他正编辑整理近两年来写的新作,取名为《宁陵录》,有赞美扶贫干部的,有歌颂宁陵自然风光的,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和探寻。其作品表达了他心灵的“激情”和“梦幻”,干净如泉,没有半点杂质。

坚守梦想 不惧道阻且长

2010年年9月,河南散文诗首届年会在驻马店召开。“中国散文诗终身艺术成就奖”获得者、中国散文诗协会副主席、时年85岁高龄的我国散文诗界泰斗耿林莽在给年会发来贺词的同时,一再询问河南新崛起的一位散文诗新秀——马东旭。耿林莽在《散文诗》上发表文章《读马东旭的诗》,对马东旭的作品大加推崇,并称马东旭是“近几年来诗界最受瞩目的优秀青年诗人之一”。北京一位读者王飞在《沉淀的忧郁》里,这样写道:读他的诗总有一种欲与其谋面、喝酒、彻夜长谈的冲动。在马东旭的新浪博客里,笔者读了很多他的作品,也知道他“低调”的原因——“让时间慢下来,安静地写作,让我拒绝喧嚣”。

目前,马东旭在《诗刊》《青年文学》《文学报》《星星》《诗歌月刊》《扬子江》《时代文学》等国内百余种文学期刊发表了500余篇散文诗,出版了诗集《父亲的黄岗镇》。

因散文诗成绩创作突出,马东旭曾受邀参加第三届南太湖诗会、第五届河南省青年作家创作会、第十四届全国散文诗笔会、河南省基层作家培训会等活动。文学创作情况受到《工人时报》《大河报》《东方今报》《商丘日报》等媒体的报道。著名作家、评论家耿林莽、霍俊明、周庆荣、灵焚、王幅明、单占生、黄恩鹏、蒋登科、范恪劼、喻子涵、崔国发、王慧骐等为马东旭的诗歌撰写了多篇评论文章。2020年初,马东旭获得宁陵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宁陵县“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在鹤壁举行的河南第九届散文诗年会上,马东旭获得了河南散文诗学会首届优秀成果奖。颁奖词中这样写道:我们在其散文诗中窥到了真实的纯粹的文人世界,存在主义与浪漫主义熔冶于一炉,率性而为,时而低调平和给人清净的自然状态,时而恣肆汪洋给人向上攀援的力量,又力图为我们寻找一个对抗孤独生命的法门。他写父亲的黄岗镇,写母亲的青岗寺,写天上星辰的散尽,写静虚之心,于多维空间中铸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言说方式和审美品格,在时下纷杂的诗坛中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和创新性,一系列的作品道出了世间冷暖、颤抖的“良心的惊厥”,以及对尘世的期盼。

在马东旭的笔下,能够看到底层人物的我们自己或家人的影子,能够从数行散文诗中获得关于一块土地上的信仰、人情、风物和命运的概念,更能看到作者生活中对善良、坚持、禅意和尘世的热爱。世界繁杂,社会多元,期待东旭能坚持本真、守卫自我、保持特质,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惧风雨,辛勤笔耕,多结硕果。

(文/郭国华)

来源:梨乡宁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