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学习党史」王文:深谙历史规律的黄炎培

句子大全 2007-12-29 13:53:31
相关推荐

王文:深谙历史规律的黄炎培

学习党史

★★★★★

黄炎培, 字任之,1878年生于江苏川沙(后属上海市)一个私塾教师之家。1902年中举人,因诋毁清廷遭缉捕而逃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参与策划江苏起义,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曾参加讨袁运动。1915年赴美考察。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张“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一二八事变”中,发起组织上海市民支援十九路军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员。1941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7月访问延安,回渝后写出《延安归来》,宣传解放区的成就。同年末,联合工商界人士发起建立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949年初由上海经香港赴解放区。新中国成立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后任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65年12月病逝。

■ 从清末举人转为革命志士。因当面聆听了孙中山“知难行易”的教诲,坚定了追求真理的决心。

■ 最早在浦东兴办新学。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拓荒者,一改读书只为做官的旧习,他开办的职业学校强调学以致用。

黄炎培14岁丧母,17岁失父,家境贫困激励他发愤攻读,25岁时乡试中举。1907年,黄炎培在家乡川沙(后改为上海浦东)创办浦东中学并任校长,这所学校以强调学以致用及聘请名师而著称。当时国内评价中学质量时,有“北南开,南浦东”之称。他自己虽没什么产业,却联络实业界人士投资浦东修路办厂,虽因社会条件所制约而成就有限,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通过接触新学和兴办教育,黄炎培痛感清王朝腐朽,倡言变革,因此遭官府通缉被迫亡命日本。过去的老师蔡元培在深夜找到他,询问是否愿参加反清革命,黄炎培郑重地宣誓参加同盟会。后来,他带密码回上海,担任同盟会干事,一面办学,一面联络同志。

辛亥革命后的一天,黄炎培在上海登门拜访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已卸职,他拿出自己写成的《孙文学说》书稿,虚心地请黄炎培对书稿提意见,并对“知”与“行”的关系发表了一番议论。对于这次会面,黄炎培终生难忘,并以此激励自己毕生不懈地追求真理。

在辛亥革命后,黄炎培曾担任江苏省署教育司长三年。任期内,他在省内兴办的教育事业为全国各省之冠。1917年后,他曾赴美国、日本考察,深感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而优则仕”,导致所学的东西与经济和生产实际相脱离。回国后,他不再入官场而是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国内知名人士蔡元培、严修、张元济等都在成立宣言上签名。1918年,黄炎培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提出“劳工神圣”和“敬业乐群”的口号,以“双手万能”为校徽,倡导手脑并用的精神,培养的人才深受实业界欢迎。当时,职业教育成为社会新风尚,黄炎培也在全国教育界声名鹊起。

■ 蒋介石曾对黄炎培通缉追捕,又几次拉他当官。黄炎培均拒绝,表示“不能自毁人格”。

■ 发起成立民盟和民主建国会,在争取民主的斗争运动中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结下了友谊。

黄炎培兴办教育时,因支持学生员工的进步活动,被江浙买办财团的一些人骂为赞同“赤化”。1927年,蒋介石以“学阀”之名对他进行通缉。黄炎培去苏联未成,流亡至当时的日租界——大连。回沪后,黄炎培闭门三年以卖文为生。这时,蒋介石又派黄的同学邵力子来封官许愿,黄炎培拒不任职,只是将从日本购得的鼓吹侵华的书当面送给蒋介石。黄炎培说完对时局危机的预感,蒋一声不吭,外交部长王正廷则在旁边挖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黄炎培赶赴外交部质问王正廷为何不抵抗,谈话间示威学生涌入,将王正廷痛打一顿,黄炎培当即表示“应该!应该!”

抗战期间,黄炎培任咨询性质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却不肯当官,并反对国民党打内战。1941年3月,他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其他民主党派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中国民主同盟),试图立于国共两党之间争取民主。抗战胜利后,黄炎培与胡厥文等工商界、教育界人士发起成立民主建国会。当时,周恩来经常与黄炎培保持联系,在政协会议上配合行动。1946 年7月,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李公朴、闻一多,蒋介石随之又施以威胁利诱,拉黄炎培脱离民盟参加伪“国大”,并许以高官。黄炎培则坚决表示“不能自毁人格”。1947年10月,国民党宣布民盟“非法”,并派军警包围民盟总部强令其解散。黄炎培赴南京与当局紧急交涉无功而返,惨痛的事实使他认识到“中间道路”走不通,便决心到解放区去。

1949年2月,黄炎培和夫人佯作赴上海永安公司购物,将尾随的特务甩在商店门口,从后门上了中共地下党安排的汽车赴码头,经香港到达北平。他走后,留沪的次子被保密局抓捕,因坚贞不屈被打断了腿,在解放军进入上海前夕又遭惨杀。

■ 在延安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两人关于“周期率”的对话,尤令后人深思。

■ 在旧中国坚拒做官,不入污泥,袁世凯曾说他“与官不做,遇事生风”,1949年以后却欣然出任人民政府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1945年7月初,黄炎培与褚辅成、冷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5名国民参政员从重庆飞往延安访问了五天。行前蒋介石曾约见他们,煽惑这些中间人士,想以此让他们对共产党产生恶感,结果这五天却成为黄炎培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在延安期间,黄炎培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的施政政策和解放区的成就,有机会认识了许多中共领导人,特别是有机会和毛泽东多次促膝长谈。他还参观了延安大学、鲁艺、医院、木器厂等,看到街上人们气色红润,精神振作。印象最深的是街上有意见箱,每个延安人可以投书,上书建议直至毛泽东。这一切令他深感新鲜和美好,几十年苦苦追求,在这里似乎找到答案。黄炎培说:“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结束访问以后,黄炎培写成《延安归来》小册子,而且打破国民党送审的规定自行出版,在大后方很快被抢购一空。书中宣传了解放区人人努力工作等新面貌,还特别记载了一段他与毛泽东的对话。

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问黄炎培的观感,黄炎培直言相答:

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于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黄炎培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打破“周期率”,他说: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回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的回答令黄炎培大为折服,认为“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是有效的。这段著名的窑洞对话,已为今天的人们耳熟能详。黄炎培提出历史周期率,并非仅仅描述了一种历史现象,而是深层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这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相一致的。正因为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深刻而普遍,所以引起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热情参与各项工作。在旧中国,他曾多次拒绝高官厚禄,北洋政府曾两次发表任命他为教育总长的通告,但黄炎培均不就职。毛泽东曾问他为什么不去,黄炎培回答说:“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登门请他出任政府公职,黄炎培以年已72岁推辞,周恩来则说:“现在是人民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黄炎培终于愿意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后来,他回答儿子的疑问时严肃地说:“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 自称“我是历史的见证人”,经历几度兴废认识到强国真理,最终找到光明之路。

黄炎培的一生,经历了腐败透顶的清王朝,军阀割据的民国,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直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晚年时常说:“我是历史的见证人”。亲身感受着旧中国的内忧外患,亲眼目睹着人民的水深火热,黄炎培用毕生的心血苦苦探索着通向光明的道路。他追随过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参加过倒袁运动,实践过教育救国,探索过“中间道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泯灭他追求真理的意志,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使他擦亮了眼睛,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投入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洪流中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炎培的一生,代表着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振兴而不懈求索的曲折历程,也真正实践了他所信奉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王文: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一级巡视员】

长安街直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郭鑫;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