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我读《论语》—《论语》的基本思想(之一)

句子大全 2012-06-22 00:19:45
相关推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日常言行的辑录。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断断续续记录下来,又不断地整理而成的。其成书的时间前后跨度有几十年。根据康有为的意见,《论语》一书最后应该是成书于曾子一派的弟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片断言行,被分成二十篇,约五百则。篇章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逻辑顺序,也缺乏系统性。但若是整体读下来,可以发现还是能归纳出几个主题的。古往今来,做这个归纳总结工作的学者很多,前人的意见不再详述,笔者在这里只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论语》二十篇,大体上围绕着三个主题:即为人、为学、为政。

先说“为人”。所谓“为人”,也就是讲如何做人。

《论语》讲“为人”,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人从一降生开始,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人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满足饮食、男女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但这只是人动物性的一面。如果由着人动物性的一方面任意妄为,整个社会势必陷于互相侵夺之中,最后人类社会就会在相互侵夺中走向毁灭,人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所以,为了人类社会能够正常运转,从而让人类能够正常的生存繁衍,就必须制定一套大家都必须遵守的社会秩序,这套秩序必须能够限制人的动物性的一面野蛮发展,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之下,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在这样一套秩序的控制下长久的存在下去,以满足人类总体的最大利益。孔子所制定的这种秩序,被称为“人伦”。伦者,条理、秩序也。人伦,就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所必须遵守的条理和秩序。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由家庭这样一个基本的社会细胞组成的。人的生存首先是在家庭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国家,这便构成了当时人生存的基本社会环境。所以,讲到“为人”,便是讲如何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做人;讲到“人伦”,便是讲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所应遵守的基本条理和秩序是什么。

那么,这样的“人伦”具体是什么呢?在《论语●颜渊》篇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说,君、臣、父、子,以至于每一个社会角色,其行为都要符合与这个角色相应的一套行为规则。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那他们各自的“样子”是什么呢?那就是君正,臣忠,父慈,子孝。这就是君、臣、父、子这四个社会角色分别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后来孟子进一步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孔子进一步认为,这一套“人伦”、秩序,并非是外在强加到个人身上的,而是人性自然生发的结果。其内在的出发点就是“仁”。仁者,爱人也。父秉“仁心”爱其子,故有父慈;子秉“仁心”爱其父,故有子孝。君秉“仁心”爱其臣,故有君正;臣秉“仁心”爱其君,故有臣忠。如果君不正,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人将不成其为人,就和动物没有区别。人类社会也将陷于混乱,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孔子讲“为人”,便是教人遵守基本的“人伦”。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人伦”,便是道德的;否则,便是不道德的。

”人伦“的外在表现,便是”礼“。”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礼记·仲尼燕居》。这就是说,“礼”就是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与标准。这套规范所体现的内容,就是“人伦“,即人的长幼、尊卑的社会秩序。因此,“仁“与“礼“,都统一在“如何为人”这一基本主题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