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不曾到长安 死前恨不见中原(陆游为何有诗句:长安市上醉春风)

句子大全 2019-11-28 08:19:55
相关推荐

今天我们欣赏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更多精彩,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经历坎坷。在他两岁那年,北宋灭亡,包括京都汴梁和古城洛阳、长安等地均被金国占领,出生于京城汴梁的陆游随着家人南迁到浙江东阳定居,之后无论是宦海生涯,还是献策北伐,陆游的一生始终与长安城无缘。

陆游的一生作诗九千余首,与长安有关的作品是一首七言律诗《观长安城图》,当时陆游已近五旬,在蜀州任代理知州时,遥望长安南山,他望眼欲穿,左等右盼,始终没能看到北伐大军开出大散关,当时的长安被金军占领。

长安城和洛阳、汴梁等地同处中原,直到诗人陆游临死那一年,他也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八十五岁的陆游在弥留之际,他含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诗《示儿》,表达了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憾和悲愤,临死之前也没能游览梦中的长安城。

翻看陆游的诗作,意外发现他的《一壶歌》组诗中提到了长安,原文为:“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诗中写到作者提着酒壶走在长安街面上,与长安没有交集的陆游为何有此诗句?

我们先欣赏陆游的这首七言绝句诗《一壶歌》,这是一首哲理诗,首句点明地点,作者已经喝醉了酒,他提着酒壶醉眼欣赏长安城的春景,当时的长安城既有酒楼和茶肆,也有烟花柳巷,作者一路花香,一路行吟,神态优雅。

诗的第三句发出感慨,人间兴衰如过眼烟云,富贵和贫穷都是名利,作者对人生已经大彻大悟,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放下呢?虽然醉得神志不清,但对世间看得很透彻。但作者在诗中为何将地点选在长安城呢?细细揣摩应有三层意思。

01长安城泛指京都。陆游所在的南宋,京城偏安于浙江杭州。如果将诗中的长安理解为泛指京都,这就很容易解释了,毕竟陆游一生从未到过长安,而长安因为大唐盛世,那里是无数文人墨客的一个梦,是求取功名的一个梦。

这种表达手法也有不少先例,如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他的《蝶恋花·送潘大临》中有“回首长安佳丽地”的佳句,这里的长安就是泛指京城。元代散曲家陈草庵在他的散曲《山坡羊·晨鸡初叫》中,也有“功名尽在长安道”的相同表达。

02长安城寄托情怀。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醉酒的地点是长安城,而此地在南宋时期早就被金人占领,作者自然不能随意游览长安城,所以这首诗不是写实之作,而是臆想之作。作者的一生力主抗金复国,诗中饱含了无限的期待。

类似的表达手法也不乏其人,比如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他就曾经写过一首《春日》,其中有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泗水位于山东济宁,当时也被金军占领,但是作者却在这里游春观景,和陆游的这首诗一样,也是臆想之作。

03长安城有心自保。这首诗明写长安,实写杭州。当时杭州城达官贵人寻欢作乐、纵情声色,诗中的“春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见惯了苟且偷安者的丑态,作者无可奈何,只能饮酒自醉。

作者不能明写杭州,只能暗喻为长安。当时虽然举国上下不堪忍受靖康之耻,但因陆游喜论恢复,主和派则群起攻之,弹劾陆游不合时宜,朝廷最终将其削职罢官。在写这首诗时,作者早已激愤难平,但又不能明说,为避祸只能借古讽今。

阅读古代诗词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否则很容易把诗意读浅了。就像这首陆游的诗,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首大彻大悟的哲理诗,面对着长安的无限春色,作者看尽人间兴衰,早已淡了名利,然而作者真的彻底放弃了吗?

这首诗的“长安”二字饱含了作者所有的情感。他不曾到过长安,死前恨不见中原,却描绘了长安城的春日景色,其中或是泛指,或是为了自保,或是寄托情怀,作者一生念念不忘的是抗金大业,诗中蕴涵的情感深厚而又强烈。

陆游的一生令人感慨,请点赞、转发、留言,鼎力支持青青诗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