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怎样写好考试体作文

句子大全 2011-05-17 21:56:54
相关推荐

《高考写作十二讲》----怎样写好考试体作文

阅读摘要

前言

一直对“考场作文”理解不深,这次看到这本专门论述“考试体作文”的书,如获至宝。细细读来,有三点感受:

一是“考试体作文”的技巧值得仔细研究,如同古人研究八股文一样。

二是要写好“考试体作文”,光掌握技巧仍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磨练真实的基本功。对于自家初一的孩子来说,目前能做的事情还不多,需要去做的是多读、多背中国的源头经典。

三是阅卷老师都紧盯“宿构”和“套作”,所以任何“取巧”和“捷径”可能都是有害的。

一、什么是考试体作文

是指在工业化时代,国家大规模地通过书面测试选拔人才的考试中,考生根据特定要求撰写的、适合阅卷者快速浏览且合理给分的作文。

关键词:大规模以前指科举考,目前指中考、高考、公务员考。

特定要求:考试体作文逐渐朝论述类发展,并符合考试要求。

适合阅卷者快速浏览:指一篇高考作文的阅卷时间就两三分钟。

二、高考作文是如何打分的

(一)201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四类13条)

一类文,切题(三个关键词写全了。注:此处的作文题专指201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浙江省其他年份或其他省市的作文题可能有不同数量的关键词。):

1、内容与表达很有特色,57-60分;

2、内容与表达都较好,无明显不足,54-56分;

3、内容与表达都较好,但有明显不足,50-53分;

二类文,扣题(写了两个关键词):

4、虽写齐了三个关键词,但有内容空泛、语言稚嫩、思维杂乱等严重不足,从一类文降档,47-49分;

5、写了三个关键词中的两个,语言与结构较好,44-46分;

6、写了三个关键词中的两个,语言与章法一般,42-43分;

三类文,偏题(只写一个关键词):

7、只写了一个关键词,但文章总体尚可,39-41分;

8、只写了一个关键词,语言、结构有明显不足,36-38分;

四类文,离题(未写到关键词):

9、仅在行文中点到关键词,但内容不符合题意,30-35分;

10、 基本上套作或宿构明显,20-29分;

11、 内容与表达都很差,9-19分;

12、 抄袭(指默写别人的作品),7-8分;

13、 抄袭试题等奇葩答卷,6分以下。

(二)阅卷老师阅卷流程

1、先看“写什么”。即内容是否切题。

2、再看“写得怎样”,是否展开恰当的描述(是否隐含了“为什么”的问题),是否表达了见解(包含“怎么办”一类的意思与内容)。即表达的语言形式。

3、判别“宿构”与“套作”。判断标准:严重偏离题意,文章只在首尾写到题目材料中的关键词,主体部分与考试题目没有关系,但文句比较通顺,一般就是套作,归入四类,在下档打分。

(三)套话作文判定标准

1、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

2、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

3、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也就是说,作文材料烂熟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

三、写好考试体作文的“三M法”

所谓的“三M法“,就是三个“么”(me):“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即从应试作文特定的场合、时间、读者对象(的浏览时间)出发,开篇在100字左右,一定要把看法“是什么”揭示出来,决不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般也不宜峰回路转,而应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以收“观点鲜明”之效,先生夺人,给特殊的读者(阅卷老师)以良好的印象。当然,在保证特殊的读者不“费解”的前提下,也可略微表达得“含蓄”些,“艺术”些。

接下来的文章主体,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为什么”。考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上述看法,脑子里要仿佛有一个人在反驳似的,把道理讲透彻,旁征博引少不了,摆事实讲道理为根本,层次清楚是正道。“为什么”的道理讲透了,笔下的作文已经攀上了二类文档次。

后一部分,应当着重说清“怎么办”。也就是在写好上述“为什么”的内容的基础上,乘势破竹,讲清楚怎么样使文章开头提出的看法“发扬光大”;如果是具有一定操作性的看法,则要痛痛快快告诉读者----最好应当“怎么办”。这一部分论述清楚了,所写的文章就达到一类文了!

至于结尾,是“轻流直下三千尺”后的景象,或水花飞溅刀枪鸣,或间关莺语花底滑,不做硬性规定,篇篇顺其自然。

四、怎样写好考试体作文

1、一要内容切合题意,不要舍本求末,把大量精力花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分“内容”与“表达”(形式)各25分,但实际操作中,总是将“切合题意”作文一类作文的首要标准。因为突出了“切题”的要求,才能有效避免“抄袭”(指在考场上照搬或袭用别人的作品)与“套作”,以利于“一本”院校选拔到真正优秀的苗子。“写什么”比“怎样写”更重要。

2、二要练好考试体文章,不要偏爱叙事类文体,更不要掠剧本、产品说明书、新闻发布会一类文体之奇。古代科举考试的策论与八股文,虽然的确不符合平时工作的需要,但对考查考生的阐述与分析的文字能力很有效。2000年后兴起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试,就吸收了策论的优点。申论即申述论证,考查考生对给定的一组材料的概括、提炼、论述,测查其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它要求考生针对给定的材料或特定的话题引申开来,展开议论。近年高考中新兴的“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已经吸取了“申论”的有点。这种题型往往提供一组材料,要求考生综合理解后,确定立意,写出“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文章。

3、三要题目明白晓畅,不要叫人百思不解。题好一半文。

4、四要多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不要搬用大话套话。近几十年来,套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感与腹诽。套话束缚思想,摧毁创新精神,使人越来越麻木愚蠢。得到高分的考场作文,除了内容切题,就是语言有自己的特点,跟别人的不一样。独特的语言确实需要经过长期的独特思考与训练。训练语言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尽管掌握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但不滥用。高考阅卷,一人一天要看数百篇作文,如果老是看到陈词滥调,心里怎能不厌烦?

5、五要正确立论,不要反弹琵琶。以前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题意往往比较宽泛,甚至是不确定的,只要考生能自圆其说,一般都允许。现在吸取申论优点的新材料作文或曰命意作文,题意是有确定性的。

五、怎样的作文受阅卷者青睐

1、内容切题。根据题意,正确恰当地立意、取材、构思与写作。

2、标题醒目。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努力将题目拟得鲜明、生动。

3、思路清晰。开篇简洁写明文章要说的是什么意思,主体部分要体现出论述或记叙的过程,最后应当有小结(议论文要有结论,记叙文应有所记事情的结局)。要显示好行文的思路,下笔前编写提纲很重要。编提纲有利于理清思路,编提纲之后写成的文章,阅卷者也能很容易概括楚思路。

4、体验独特。包含考生对生活的深切体验的独特事例,特别是考生自己的事例,真切地反映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的成长,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一般都会令阅卷者耳目一新。

5、常例新用。应考时一般面对的是前所未见的题目,有时考生难以挖掘出自己经历过与体验过的材料,需要援引他人他事,这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常例必须新用。即经过自己的独特思考之后,将“常例”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要而言之,行为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独立思考,千万不用常见的现成的套话形式来写。

6、结构得体。要写得便于阅卷者快速阅读。历年来作文阅卷速度较快是普遍显示,一般每篇作文要求有二三分钟的评阅时间。阅卷者打开作文页面,一眼扫过标题,看了前一二段,就想知道考生想要写的内容“是什么”,迅速做出是否“切题”的判断;阅读主体内容时,尽快判定“写得怎样”,即是否写清了(考生)“为什么”有那样的观念与看法;读到文末,判定该文是否含有“怎么办”的内容;议论文要看结论是否明确;记叙文要看事情的结局写得如何,文章中是否包括了作者认为这类事情应该“怎么办”的想法。

六,如何提高文笔水平

1、接受经典的陶冶。如反复朗读《诗经》、《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等人的作品。特别是《诗经》、《左传》、《史记》中的纪传体作文,这是中华优秀语言的源头,更需反复阅读,深入揣摩。

2、向鲁迅、老舍等语言大师学习。说鲁迅与老舍等是“语言大师”,是因为他们的文笔非常精美。鲁迅有着非常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十分优秀的思想素养,所以他的文笔才那么精练,意境那么精美,思想那么精深。

3、不要接触庸俗的当代书报刊与滥网站。中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读书就要读经典,精读的图书尤其要精选。

4、模仿经典学写作。经典胜似富矿,而且是挖掘不尽的富矿。古代格律诗词,有着固定的形式,古人写那种诗词,从形式上看,也是一种“仿写”。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模仿苏联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写出来的。

七、高中生的目标

1、高中三年要有计划地训练好作文能力,学会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写作的思维习惯。写出的文章要对路,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再讲究文采与文学性,向一类文目标迈进。所谓有计划,即高一要学写有一定复杂性的记叙文,高二要学写好夹叙夹议的文章,高三要写出有独到见地、有论证之美的结构完整的、符合高考要求的议论文。

2、考试体作文的语言要精心练习,由繁复到简约,乃至精练,精彩,精警。

3、要练好几套不同的语言形式。

1)从平时口语中提炼出一些幽默睿智的语言,丰富自己的口语。

(2)积极地参与论辩与演讲。通过上述语言形式,训练即兴性、现场性的,机智灵活地表达的语言特点。

3)在日记、周记、随笔本上写一些煽情的辞藻华丽大肆铺陈的语言,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4)课堂作文要练习精炼、生动、活泼的语言,篇幅就限于800-1000字,重点在思想内容与语言、结构上下功夫。内容上要力避常识性、政治性方面的硬伤,也要避免修辞方面的错误等。

八、改卷老师的心里话

1、力避口语中的幼稚化。尽量避免“刘翔哥哥”、“袁隆平爷爷”、“冰心奶奶”等称说,如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就极其不宜,因为不符合年龄段。

2、不要无端地编故事、写小说。一是编不好,二是有这个能力,还不如写篇作文。

3、不要写愤世嫉俗的文章。有考生痛斥身上种种丑恶现象,不应写在考卷上,一是看得人少,二是白白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与青春。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作文,就更是用自己的前途当作鸡蛋,硬要去碰石头。

4、不要写违背建立公民社会的落后观念。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总体感觉是,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越来越呼唤公民精神。公民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重视自身价值,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有的考生写要做和谐社会的螺丝钉,这样的比喻与公民社会建设的理念相去甚远。

5、不要套作。考前训练要重点练怎样根据题意现场作文,而不要急于在脑海里搜索作文类型。现场构思的与考前准备的类型,一看就能区别出来。凡是套作的作文,再狡猾也就二三类,得三四十分。

6、不要简单化。所谓考场作文的模式,最好是篇幅简约,思路清晰,凤头猪肚豹尾,详略得当。如果叙述几件事,思想线索应一以贯之。议论性的文章,5-7段为宜,开篇尽快切入正题,谈你对本文中心论点的真切看法,说明你产生这一看法的缘由、道理等。举例时,除非该例子是本文议论的重心或靶心,一般就尽量简约。大家熟知的事例点到为止。叙述之后一定要分析、论证,说出该事例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亦即你为什么要将该事例写在这里。如果堆砌事例,像贴膏药一样贴在文中,就会被视作“套话作文”,落入不及格的档次。以叙述为主的作文,一定数量的描写性语句是应该有的,但也不要做无关宏旨的描写,一面喧宾夺主。

7、口号式结尾惹人笑。比如最后写:“喊一句‘加油!’”、“我要高喊,我的时间我作主”,不仅于文无补,反而会令阅卷老师嗤之以鼻,很有可能会少给一二分。

8、不要字数不够,无聊话凑。有考生在文末写道:“不想写了。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也有考生写道:“现在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就写上结尾吧!”在应试作文结尾写上诸如此类的话,给人印象很不好,印象分自然下降。所以考生打腹稿时,要仔细深入思考,想明白其道理究竟是怎样的;行文最后,脑子里应回顾整篇文章的内容。虽是小结,也尽量写出些新鲜的内容,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9、不要舍本求末乱创新。创新应注重于思想内容,不要在形式上搞花里胡哨,走歪门邪道。

10、不要想入非非,弄巧成拙。题目中有“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的字样,有考生就把“我”比作一台复印件。

11、要整体把握题目意思,不要一叶障目。

12、套作题给最低分。

13、改题目与忘写题目都要扣分。比如“我的时间”这个命意作文题,命题者在“为标题”的“标题”二字上加了着重号,意为作文题目也已经为考生拟好,不能另写题目。但仍有考生画蛇添足,自己另起题目,被扣2分。也有考生忘了在答卷上抄写题目,被扣2分。

九、发达国家高考作文举例

1、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新加坡)

2、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新加坡)

3、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新加坡)

4、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年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

5、背景:很多人为了钱而从事他们不喜欢的工作。有的人认为,理想的工作应该是能带来创造力,能带来自我满足,能感到愉快。任务:你认为一个人应该为令人感到愉快的职业而工作呢,还是应该为一个能提供高工资但令人痛恨的职位而工作?自己拟定题目写一篇文章。(美国)

6、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美国)

7、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美国)

8、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做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做的?(美国)

9、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法国)

10、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法国)

11、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法国)

12、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法国)

13、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法国)

14、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法国)

15、从交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法国)

十、未来中国高考作文的题型走向

1、以新材料作文为主。这种文题是迄今为止最有效地防止“宿构”与“套作”的样式。规定“三自”和“五不”。所谓“三自”,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五不”指不离材料、不限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三关”,即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发展与成长。

3、重思辨(要求思维有一定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重论述。突出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4、审题不难,但容易审偏。

5、突出语文价值,着重考查感悟能力。所谓“感”,就是对写作素材进行联想与加工的能力;所谓“悟”,就是分析、思考与提炼主体的能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