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语文语法和英语语法轻松学:“结构+词性”轻松助你学用句子成分

句子大全 2022-11-18 04:57:01
相关推荐

一直以来,语法都是众多语文和英语学习者感到吃力之所在。不少学习者不但课堂上听了老师讲解并做了对应练习,课后还翻阅了语法相关的书籍,但是在需要应用时却总是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帮到大家,本人采用独创的“结构+词类”法让大家轻松掌握语法中关键的句法的核心内容——句子成分的灵活判断运用及现代汉语的自然语序,同时对应的介绍英语语法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

这部分内容一直以来大都被当作知识来学习对待,事实上,这部分内容是否灵活掌握,涉及很多方面,非常重要。

这部分内容至少涉及以下运用:

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尤其是其中的倒装句。现代汉语句子分析鉴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相互翻译。汉语与英语的相互翻译。文中的语言理解。英语语法中的倒装句、复合句的判断与运用。英语语法中人称代词的掌握运用。英语考试中一些题型(或某些题型中的语法题目)的快速解法。英语语法中主谓一致中的语法一致。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的沟通与理解。……

比如说理解。我们不少人学习或与人沟通时感觉理解对方的话或所需学习的内容很有难度,其中一个很重要但是一直被忽略的原因就是对他人所说的话或所学习的内容无法把握关键,并且理解往往有误,根源就在于无法准确把握对方话语或所学习内容的句子的主干。而句子如果主干寻找错误就代表句子已经被误解了,已经丢失了原意。所以学习也好、与人交流沟通也罢,首要的就是准确快速的把握句子的主干,不仅如此英汉互译中首要的也是主干的准确把握并且优先翻译的就应该是主干。

我们不少学习者在学习系统性的理论书籍时,往往理解不了,并且有的甚至听了讲解,也感觉难度很大,除了熟悉所学内容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忽略了对句子主干的把握。而主干一旦准确快速的找准就为理解定下来基调,然后以此进行的理解就是对修饰语的把握过程。

下面举例说明。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

看到这句话,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呢?

是直接把这句话背诵下来或原封不动的说出来就是理解吗?

显然不是。

第一步:找主干。一旦主干错误,这句话就不用谈理解了,因为已经是误解了。

主干:理想是向往和追求。

第二步:理解的过程就是把握修饰语的过程。

这一步就是确定主干后,准确判断并解读主干修饰语的过程。从汉语的角度来说,整体上就是把握定语、状语、补语的过程。

本句话中,只有宾语“向往和追求”有修饰语,也就是定语。并且有三个。因此这三个分别从三个方面对“向往和追求”加以限制和说明。

第一个定语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这个定语指出了“向往和追求”源自人们自身的实践。没有人们的具体实践,就不会有对应的“向往和追求”。这不恰好说明“理想源自实践”吗?源自实践就说明理想有其产生的现实土壤。如果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点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第二个定语“有实现可能的”,也就是这个“向往和追求”是有实现可能的。这不就指出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吗?因为理想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个定语“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这个定语里面又涉及两个方面(此处忽略)。这个定语指出“向往和追求”不是眼前的,而是“未来的”,并且是对未来的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及未来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这不恰表明理想是面向未来的吗?

理想具有现实的土壤,也就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并且现实与未来之间是有联系的(这在实现可能性中体现),因此才给了人动力、支持和力量,也是人之奋斗之源。

这句话不仅是个定义,而且这句话本身也表达了下定义之人对理想的认识,同时通过修饰语也可以看出表达者对理想的把握本身。也就是强调了其认为的理想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等。

通过上例可以看出,理解的过程就是把握修饰语的过程。因为作者与表达者就是通过修饰语阐释其观点的,所以找准修饰语后,下面就是作者或表达者为何这样修饰,这就是理解之所在了。

通过上面举例,可以看出准确判断句子成分,掌握其结构,按照先把握主干,然后再由主干到枝叶(修饰语)的把握过程,这就构成了理解的过程,也是学习消化的过程。

如果没有灵活掌握运用句子成分,那么一切都无从进行。理解也就无法进行,只能是死记硬背了。不是吗?

为何有些人很郁闷:明明对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自己按照对方所说的意识去做,对方不但不开心,反而很生气,甚至说“自己根本不是这个意思”。问题出在哪呢?就出在没有把握对方所说话的主干,换句话说自己把主干找错了!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恰好是误解了。

同时一个人能否用恰当的话语表述自己的内心,也与此有关。如果词不达意或者所说非内心所想,那么会对自己的沟通有什么不良影响呢,自己能想象的到吧?

英语中简单句如果主干都无法确定,也就是无法理解了。尤其是复合句,更容易找错主干,而从理解、交流的角度看,一旦找错主干,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其义,无论学习、交流,效果一定不好,也就是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收获。

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句子成分的学习,因为它真地很重要。

既然它这么重要,我们就认真对待。可是,这些内容,之前也都学习了,却依然效果不佳,该怎么办呢?

那是因为学习接受的方式不当所致。

要想做到“所学即所用”,也就是学习接受的过程也是后面运用的过程,必须从“思维”入手,而不是从“知识入手”。

简言之就是从“结构”和“词类”入手。

“结构”就是位置。由于我们如今文字的书写是一行行进行,并且是由左到右进行,所以位置指的就是左右关系或者说前后关系(左对应前,右对应后)。一旦有了这种左右或前后关系,也就有了“结构”。

另一点就是“词类”,即词性。也就是结构中不同位置上分别是什么词。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何词在何词的左边或右边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而从句子成分(句子的构成部分)从句子的本身来看可以分为主干部分和枝叶部分,也就是句子的核心与句子的修饰部分。

主干定下了句子的基调,确定了理解句子的方向和目标;修饰定下了句子理解的范围和途径。两者结合就是对句子的把握与理解。当然具体词的意思如果不清楚就不是语法的范畴了,那需要查相关工具书解决了。

再比如“他打”和“打他”,同样是两个字“他”和“打”,如果去查字典,意思完全一致,因为是同一个字呀。但是两者的意思却完全不同。那么导致两者意思不同的原因何在呢?不在字的意思上,而在两个字的不同结构上,而正是两字组成的不同结构(或者说两个字的不同位置)才是导致两者意思迥异的根源。这就是语法结构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何仅仅知道一句话组成是所有字词的意思也不一定读懂该话的原因。这也是为何现在很多英语语法学习中从单词意思入手学习者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因为方向错了。学习语法,不能从字词的意思入手,而应从结构入手。

再类比下。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的组织架构,不同的岗位在不同的位置。假如有一处是总经理室,如果你知道该室是总经理室,即使你不认识在该处上班者,你见了他,直接称呼他为总经理,一定是没有错误的。让你能够正确称呼的原因不在你是否认识、了解该室里上班的具体的人,而是该室是总经理室,只有总经理才能在此室上班,此室也只有总经理才能在里面办公。反之,加入你认识一个人,但是由于不知总经理室,你可能就无法正确称呼了,不是吗?这就是学语法是否从结构入手的差别。

我们应该如何从结构入手学习掌握“句子成分”呢?

方法:一分为二。

因为要从结构入手,就必须要有结构,而要有结构,就必须至少有两个位置,因此就需要通过一分为二而产生不同的位置,这样结构就产生了。

词性:不同位置分别是何词占据。

也就是什么词才能在该位置。

关系:不同位置之间是何关系,分别充当何种句子成分。

为了化繁为简,一切都从最简单入手,并且结构也都采取一分为二法,这样每个层次都是只有两个位置,更容易学习与掌握。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学习掌握的过程,也是具体运用时所需的。

一、主谓宾

①你高。

狗叫。

上面这两句话,为了体现简单入手,每句都只有两个字,这样进行“一分为二”产生结构时也就容易了。

如表格,步骤1时一分为二之后进入步骤2,也就是把分出来的两位置中各位置内的词的词性给标出来。

步骤3就是判断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你和高这两个部分,如果需要删除一部分,会选择哪个呢?

可以删除的就没有要保留下来的重要了。

比如“高”,如果删除“你”,直接表达“高”,任何人都会不知所云,为何?因为“高”是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的。如果没有对应的人或事物,“高”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两者比较“你”比“高”更重要。

也就是一句话中,左边位置比右边位置更加重要。左边就相当是句子的“主人”,其他离不开它。

我们就把左边在句子中相当于“主人”地位的句子成分,称为“主语”。

强调一下,在句子成分中,“主语”中的“语”就可以当作“句子成分”理解。“主语”就是句子成分中主要的部分或者主要的句子成分。因为其他句子成分都离不开它。

既然“你”所在的位置是主语位置,那么对应的“高”所在的位置怎么称呼呢?

“你”是“主人”,那么“主人”的“安排”不就是描述“主人”怎么做或主人的性质的了吗?所以我们把对主语的描述称之为“谓语”。

古汉语中“谓”就是“告诉”的意思。

所以“谓语”就是“主语”告诉或是主人安排。

现在从“结构”和“词性”角度来给“主语”和“谓语”下定义吧。

在看下面内容之前,不妨自己先尝试下定义吧。

“结构+词性”下定义是操作性定义,不仅利于掌握更是方便具体应用。所以这与语法书上所介绍的完全不同。

“主语”就是动词或形容词左边(或前边)的名词或代词。也就是说名词/代词在动词/形容词前作主语。

“谓语”就是名词/代词右边的动词/形容词。也就是说动词/形容词在名词/代词右边作谓语。

判断“八仙过海”的结构。

步骤1.一分为二:八仙 过海

步骤2.词性标示:名词 动词

步骤3.句子成分 名词在动词的左边,所以是主语。动词在名词的右边,所以是谓语。因此“八仙过海”是主谓结构的成语。

②男孩跑。

男孩读书。

上面表格是①的内容。这个判断出来后,我们发现在谓语部分又有两种情况。一种类似于“跑”,一种类似于“读书”。前一种无需考虑,那后一种呢?

根据①我们已经知道动词作谓语,那么“书”是什么句子成分呢?

大家还记得吗?

“主语”是“主人”,谓语是“主人”安排,那么主人安排谁呢?

类比来说,家里有人来访。主人是否安排来访者呢?来访者我们一般称为宾客。

所以“书”的位置类似于宾客的位置,因此我们称之为“宾语”。

按照“结构+词性”来给宾语下定义吧。

宾语就是动词右边的名词/代词。

名词/代词在动词的右边作宾语。

二、偏正结构

③黑发

高墙

如上表格。

在步骤2词性标示之后要区别两部分的重要性。比如“黑”与“发”,类似于前面主谓的比较,这里“黑”是对“发”颜色的描述,因此两者相比较,自然先有“发”,后有发的颜色。所以“发”比“黑”重要。

这里由于“主谓”或“主谓宾”是句子的主干,所以其他的都是修饰语。因此这里开始重要的部分就用“中心语”表示,次要的部分就用“修饰语”来表示。

那么这里的“修饰语”具体是什么句子成分呢?

从“发”到“黑发”,我们很容易发现“发”的范围缩小了,被限定在黑的颜色这一范围。由此可见,这修饰语可以限定被修饰的词的范围,所以就命名为“定语”。

按照“结构+词性”如何给“定语”下定义呢?

定语就是名词左边的修饰成分。也可更具体地说定语就是名词左边的形容词。

形容词在名词的左边作定语。

判断“一望无际的田野”的结构。

步骤1. 一望无际的 田野

步骤2. 形容词 名词

步骤3. 定语 中心语

结构判断:“定语+中心语”结构,也就是定中结构构成的偏正结构。

如果大家不理解何为偏正结构,那就看“偏”与“正”。

正是核心的,偏是围绕正的。所以“偏正”就说明这个结构一定是重要的在后面(就是正所指),修饰的在其前面(就是左边)。

④很高

快吃

这里的修饰语在句子中具体是充当何种句子成分呢?

比如从“高”到“很高”有什么变化呢?“高”加上“很”这个修饰语,大家脑海中是否形状更加清晰明显呢?也就是说修饰语让后面的中心语想象更加的具体生动,所以我们称之为状语。

按照“结构+词性”给状语下定义吧。

状语就是动词/形容词左边的副词。也就是说副词在动词/形容词左边是状语。

三、谓补结构

⑤ 升出

打扫干净

我们在偏正结构中出现了“修饰语+中心语”,这里出现的是“中心语+修饰语”,两者就是位置不同。但是就是由于位置不同,因此句子成分也就不同了。

这里的中心语是动词,修饰语在动词前的是状语,那修饰语在动词后的呢?

既然在后面,只能是补充说明了。因此我们用“补语”来称呼它。

这样,动词作为中心语,它的修饰语可以用“前状后补”来形象理解了。

用“结构+词性”来给“补语”下定义吧。

补语就是动词后面的修饰语/成分。具体可以说在动词后面做修饰的形容词/动词就是补语。

⑥漂亮万分

丑陋极了

这个用⑤一样判断即可,只不过⑤中的动词这里变为形容词而已。同样这里的修饰语在形容词后,一样是补语。

因为补语就是在中心语后面的修饰成分。

用“结构+词性”给补语下定义:补语就是形容词后面的修饰成分。

综合⑤⑥,补语就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修饰成分。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形容词的句子成分就是补语。

由于在句子中,动词/形容词一般作谓语,所以谓补结构就包含“动补”和“形补”两种。

在我们现代汉语中,这六种句子成分都有规定的符号来标示的。主语用〓(双横线)表示,谓语用▁(单横线)表示,宾语用~(波浪线)表示,定语用( )表示,状语用[ ]表示,补语用< >表示。

提示:由于代词就是用来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也就是说代词就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所以在学习掌握时,可以把名词和代词归为同一组看待。名词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可以选择的位置,代词同样可以。

动词形容词在作谓语方面两者可以归为一组,如果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也就是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那么它和形容词可以归为一组。但是当后面有宾语时,只有及物动词才可以。

从结构方面掌握:主语+动词 和主语+动词+宾语 这两个结构中的动词是有区别的。其中“主语+动词”中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而后者为及物动词。

句子成分与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同样一般的简单句中不同的句子成分对应不同的词性。这一点也是需要熟练掌握的。

名词/代词 主语/宾语

动词 谓语

形容词 谓语/定语/补语

副词 状语/补语

反之,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是动词/形容词充当;宾语是名词/代词充当;定语是形容词充当;状语是副词充当;补语是形容词/副词/动词充当。

如果着眼于位置的话,就不必拘泥于具体词性。因为只要处于主语位置的,不论是否是名词/代词都是充当主语,这不过这样的句子复杂一些而已。这也是为何要从结构入手的原因。

我们从最简单的入手,并且把成分与词性对应是为了便于切入。一旦切入后就要淡化词性,从结构入手,这样分析复杂的句子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还会为词性所束缚。

四、结构助词

汉语中有三个结构助词的用法常常被忽略,以致很多文章中都存在用错的情况。

根据前面我们知道偏正结构和谓补结构,并且偏正结构中具体分为“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

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为了区别这些结构,可以借助对应的结构助词。

“的”:结构助词“的”用于“定语+中心语”结构,也就是在定语后“+的”,然后再加名词或代词,具体就是“定语+的+名词/代词”。比如“漂亮的红衣少女”,这里的“的”就是结构助词,表明是“定中”结构。

“地”:结构助词“地”用于“状语+中心语”结构,具体也就是“状语+地+动词/形容词”。比如“飞快地跑”。

“得”:结构助词“得”用于“谓语+补语”结构,具体有两种,一种是“动词+得+补语”,另一种是“形容词+得+补语”。比如“飞得高”、“漂亮得不可接受”。

如果掌握了这三个结构助词,在判断句子成分时,也多了一种判断的方法,就是通过结构助词来确定句子成分。

在文言文中,类似于结构助词“的”的是“之”。

在写作时,如果要想正确地运用结构助词,先要准确地判断出结构,否则是无法正确使用的。

自然语序

现代汉语中,标准的句子结构也就是一句话完整的句子结构,可以根据上面不同成分间的位置关系而总结出来。

自然语序:(定语)+主语(中心语)+[状语]+谓语(中心语)+<补语>+(定语)+宾语(中心语)

说明:自然语序中“(中心语)”这种情况指的是其前(或其后)如果有修饰语时他它们对应的也就是中心语。因为修饰语(如定语、状语、补语)是相对中心语而言的。(从结构上看,这样便于理)

如何根据句子成分的结构写出句子语序呢?

1.先列出句子中一分为二核心的两部分:主语+谓语。然后在主语位置注明词性名词/代词,在谓语位置注明词性动词/形容词。

2.名词/代词除了在动词/形容词左边作主语外,还可以在其后作宾语,因此列出宾语,同样注明词性。

3.根据句子主干的词性添加修饰语。

由于句子主干的词性只有两大类:名词/代词和动词/形容词。所以这时把他们分别当作中心语,然后添加对应修饰语即可。

名词/代词作为中心语,其修饰语只有一个位置,就是在其左边的定语。因此主语和宾语左边可以添加修饰语定语。

动词/形容词作为中心语,其修饰语前后都有,也就是“前状后补”。然后按照修饰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关系直接在对应位置添加修饰语状语和补语。

这样完整的句子语序就出来了。

展示如下:

1.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 谓语

2.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代词

主语 谓语 宾语

3.1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名词/代词

(定语) 主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3.2形容词+名词/代词+副词+动词/形容词+< > +形容词+名词/代词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通过“结构+词性”掌握句子成分,并根据句子成分掌握现代汉语一句话的标准自然语序,这是很重要的。不仅是对汉语,同时对英语,包括汉英互译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大家一定按照要求进行练习掌握,不能把其当作知识去记忆了事。

下面仅聊举几例,让大家初步了解这个内容的诸多应用。

1.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

步骤1.一分为二:沛公 军霸上。

步骤2.词性标示:名词 名词 名词

这句话沛公、军、霸上三词都是名词。

步骤3.句子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根据前面内容,大家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出来:名词在句首,一定是主语(因为其修饰语只在其前,后面没有);名词在句末一定是宾语(因其修饰语只在其前,后面没有。)根据沛公在句首为主语,霸上这个地名为宾语在句末,这样就需要谓语是个及物动词,以便构成“主谓宾”结构,组成主谓句。否则此句就不通。

但是军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名词,而名词是不可以充当谓语的,更不用说及物动词了。所以这里军处在谓语并且是及物动词的位置,就需要改变自己的词性以适应此句话对该位置的要求:让自己变成及物动词。

由此“军”就产生了词类活用:由原本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并且由于后面有宾语,可以进一步确定“军”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2.汉译英。

我骑自行车去上学。

汉译英需要先找出句子主干,也就是先翻译主干,然后再添加修饰语翻译。这样才不会结构错误,并且意思也不会偏离。

这里不再重复句子成分划分,因为此处介绍翻译的步骤。

步骤1.确定句子主干。

我去上学。

I go to school.

(由于没有时间状语什么的,就按照现在进行时翻译。)

步骤2.添加修饰语。

骑自行车是状语,而英语中在主干环节已经有了谓语动词,所以这里的“骑”不可能在用动词;再根据是状语,而“自行车”是骑的宾语,可以想到用“介词短语”翻译,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骑自行车可以用“by bike”翻译。

汉语中的状语位置在主谓之间,不过英语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句末。因此添加修饰语后翻译如下:

I go to school by bike.

此句翻译,如果主干找错,很有可能会把“骑”当作谓语动词,那样就错得离奇了。

3.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

古之人不余欺也。

步骤1.一分为二: 古之人 不余欺也。

步骤2.词性标示: 名词 动词

步骤3.句子成分: 定语 主语 状语 宾语 谓语

判断结果:本句为宾语前置句。

根据步骤2,知道名词“人”,是主语,所以“古”为定语。(还有一个方式就是结构助词“之”,知道之左边是定语,右边是主语)。欺是动词,是谓语。不是否定副词,修饰欺的,是状语。但是“余”呢?

一方面否定副词是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中间不可能间隔个“余”的;另方面“欺”作为及物动词,需要有宾语的,但是欺后没有名词/代词,因此没有宾语,这样也不合理。

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也就能解决了。因为“余”作为文言文中第一人代词“我”,可以充当“欺”的宾语,这样也更能体现“不”作为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特点了。

但是“余”这个代词本来作为宾语应该在动词后的,这里却放在谓语前,这不就是宾语前置吗?(置是放置的意思,前置就是放在前面)

其他各方面的应用这里就不再举例了。大家可以灵活采用这个知识运用在其他各方面,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