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写“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将军啥结局(钱钟书说句实话 太损)

句子大全 2022-11-21 07:01:01
相关推荐

《诗经》的时代离我们有点遥远,如果还有人背诵的出其中的诗句,大抵会是《关雎》的那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能读到这,也算是舔破《诗经》的窗户纸,通过一孔,窥见了二千多年前,那条长满荇菜的河边,一个美丽的采摘女,还有对美女垂涎三尺的“君子”,电光火石的最美瞬间……

雎鸠

一、独爱《邶风击鼓》,绝命诗?

可是之于我,独爱《邶风击鼓》,它可能是一位卫国将领的生命绝唱,其中那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是传唱千古。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仙剑奇侠传三》,徐长卿与紫萱的爱恨纠葛,皆因执迷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夙愿,却始终爱而不得,追寻三生三世,却生生世世饮恨别离,不禁让人感喟唏嘘。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了,一部手机可以让每个人每时每刻的时光,不再寂寞,似乎人们对于爱恋的渴求,也变得淡了。不在相信什么“生死与共”“天长地久”,似乎相看两不厌,互相不打扰,反倒是最好的状态。

什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什么让人羡慕的!?古时候,在这点上,兴许要比现在好,时光很慢,人生很长,有个人,陪着一起看星星,看月亮。

岁月流逝,看儿孙长大,一起数着彼此的皱纹、白发,慢慢变老?你唠叨,我不嫌你吵;不计较贫穷,有柴米油盐就好。

那时,似乎情更真,心更暖,爱更久。

相伴到老

二、掰开《击鼓》全诗细讲

《击鼓》全篇80字,字字珠玑。

《邶风击鼓》全文

开篇四句,战鼓擂响,士兵操练,在漕邑加固城池备战,短短十六个字,就把浓浓的临战紧张气氛渲染出来,

(一)漕邑

漕邑是卫国的城池,当年卫国被北边的夷狄入侵,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起赶走外敌,帮卫国在漕邑重新建立都城,复国。

卫国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地,最早在朝歌建立都城,姓姬。卫国是个出君子的国度,孔子出游列国,在卫国呆得最长。

从春秋到战国,卫国国祚绵长,秦始皇灭六国,独独留下一个卫国。卫国是在秦二世,即公元前209年,才被灭,是周王室封国里最长寿的一个。

(二)作者

史料没有记者《击鼓》的作者是谁?

《诗经》三百篇,可以考证作者的也就几篇,可惜这位铁骨柔情的将军,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成为“无名氏。

《击鼓》是一首从个人视角写战争题材的诗,从诗中描述推测作者应该是孙子仲的副将或参谋,也可能是军队的实际统帅,孙子仲,是公室后裔。

我们姑且称作者为“卫副将”,他应该是卫国的贵族,至少也是社会的“武士”阶层,有身份,有地位,但也必须为了国家的荣誉去征战,那是他的责任,也是荣耀,因为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参战。

卫副将追随孙子仲一起出征,邀请宋国与陈国,据史书记载,还有蔡国,联合打郑国!

(三)主旨

《诗经》里的诗短而意味深长,历代都有潜心研究的学者,对其诗歌背景、艺术成就做评述。

《毛诗序》是最早的一部诠释《诗经》的著作,相传它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著,子夏者何人?就是《论语》里孔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那位。据《史记》记载,这位其貌不扬的子夏,在魏国西河讲学时,很受欢迎。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大义灭亲是一则与州吁相关的典故

(四)故事背景

州吁是个人名。这事从头捋起来,会是一部精彩的宫斗剧。

州吁的父亲卫庄公从齐国娶了一位美女,这位美女是正牌公主,还是东宫太子的亲妹妹,长得特别漂亮。《诗经卫风硕人》中那位“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姑娘,写的就是她,史书里称她为“庄姜”。

庄姜嫁到卫国后,《史记》记载她“好而无子”,也就是庄姜不会生育,他领养了后宫一位姬妾的儿子——完,作为嫡子。

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国的一对姐妹,生子州吁。卫庄公特别宠溺州吁,让这位庶子带兵,掌握兵权。

卫庄公死后,嫡子完继位,为卫桓公。手握兵权的州吁袭杀了兄长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周朝统治下的各个封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州吁夺权篡位的行为大逆不道,为国人所不容,为了稳固自己的国君地位,他跟郑国同样是庶子身份,同样有野心的公叔段结盟,可共叔段被兄长郑庄公给灭了。

共叔段就是《左传》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那位“段”。

郑国一度是春秋早期的“小霸主”,也曾经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欺负周天子,跑到周天子封邑抢割麦子,周天子也不敢吭声。

想树立威严的州吁联合陈、宋、蔡三国,想去摸摸郑国的“老虎屁股”,为盟友共叔段出气,为周天子行正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了《击鼓》里描述的这场战争。

“卫副将”

三、细嚼全诗,打开一扇窥视的窗

如果按字面意思平铺直叙地翻译《击鼓》这首诗,就是卫副将随军出征,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营扎寨,突然马跑了,他去找马,在一颗树下找到了,他就想起当初跟自己的爱人有过承诺,要牵着她的手,一起慢慢变老,只怕现在做不到了,要失信于爱人了。

从开篇浓浓的火药味,到后面甜蜜又苦涩的相思味。

说好的,军旅题材片,一下子变成偶像剧苦情片,缘何画风变得有些清奇呢!?

因此,对于《击鼓》主旨到底要表达什么,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击鼓写的生死与共的战友情。

有人甚至主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写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一首颂扬同性恋的古诗。

不然怎么解释,明明出征打战,一路安营扎寨,走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起了答应要跟爱人,好好过日子,却办不到了。

卫副将好歹是个军队的高级将领,大战在即,他应该想的不是怎么打赢战争吗?怎会突然陷入儿女情长呢?

这太不符合逻辑了!

再说了,军队里走丢了一匹马,打发人去找就是,用的着他亲去寻觅吗?

因此,这首诗一定不是按字面的意思那样解读的。

笔者认为这首诗,它一直在描写战争,只是卫副将作为贵族,他有他的高贵、矜持,他弱化了战争的残酷,故意突出了人文情怀。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不应该翻译为“不让我回去,我感到忧烦愁闷”。而是追随孙子仲的征战时,战事焦灼,而且情势对联军不好,他预感自己可能回不去了,心里感到特别愁闷。

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打战,打车战。战车上,一人驾车,左右两个人击杀。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描写的是当时军队经过一轮激战,卫副将被冲散,不知道该上哪里找溃散的人马?该到哪里找其跑掉的马。

流沙河解释“于林之下”的“林”,可能是这支部队的野战医院所在地。

厮杀的战场

等卫副将杀出重围,在树林里找到一颗树下歇息时,经过惨烈的厮杀,卫副将可能已经受了重伤,当时医疗条件差,他估计自己将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惦念起爱人,想起当初自己对她的承诺,今生将无法实现,心里头百感交集,遗憾、难过……

我想象这位卫副将,是用自己的血,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绝命诗。

这首诗被幸存的战友带回了卫国,因为这段悲壮的故事,这首诗成为大街小巷传唱的“风”(就是那时的流行歌曲),被采风的人记录、流传了下来。

卫国的民众因此更加怨愤州吁无道,不该让无辜将士冒矢疆场,马革裹尸,与《毛诗序》解读的“怨州吁也”,就能衔接得上了。

爱别离

四、我的“冒失”想法得到印证

当年,我吟诵这首诗时,脑子里突然蹦出,这可能是作者的绝命书时,心里有一瞬间特别难受。

随即我去查阅了很多书籍,试图来推翻我“冒失”的想法。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但的确印证了我的想法,这位卫副将,最终的结局,可能真是悲壮的马革裹尸。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嗟兮!我可能没法活着回去见你了,我可能没法信守与你白首的承诺了。这是深沉而绝望的叹息!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批驳了郑玄所作《〈毛诗传〉笺》,以及《诗经正义》对《击鼓》歌颂战友情的说法,指出:

盖征人别室妇之词,恐战死而不能归,故次章曰:“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死生”此章溯成婚之时,同室同穴,盟言在耳。然而生离死别,道远年深,行者不保归其家,居者未必安于室,盟誓旦旦,或且如镂空画水。

钱钟书对《击鼓》的解读,也是倾向于作者写的是对战死不能归的哀叹,想起当初新婚之时,对爱人的信誓旦旦,现在都落空了。

钱钟书评述的一段话,最损的要数这句:“行者不保归其家,居者未必安于室。”

翻译过来就是,出征的人八成是回不来了,在家的人也未必都能好好在屋里呆着。几个意思?!大家自己品。

生离死别,所谓的“山盟海誓”,也就成了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