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2001年张学良逝世 将亿万家产捐赠给美国(临终前一句话道出原因)

句子大全 2022-11-23 05:00:02
相关推荐

晚年张学良

前言

2001年,张学良逝世,享年100岁。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争议不断。曾把东北三省拱手让给日本人;曾冒死囚禁蒋介石,逼迫其抗日;曾失去自由54年,种种的遭遇让他的人生众说纷纭,难以盖棺定论。

而张学良临终前的一项决定,更是令人骇然,那就是将亿万家产捐赠给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不愁吃,不愁穿,追求精神财富

1928年6月17日夜里,几个衣衫褴褛的伙夫坐在一辆火车上,准备前往奉天。他们的身上携带着锅碗瓢盆,军装上油腻腻的。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光头小伙坐在靠窗的位置,一直望着窗外,眼里满是忧伤。一路上,这个光头小伙受到了其他人的细心照料。

一会接到一碗热水,一会接到一块干粮,但他一直不理会旁人的关照,只是静静坐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青年张学良

这个光头小伙不是普通人,正是名声大噪的“东北王”张作霖的公子张学良,他之所以悲伤是因为接到消息:父亲张作霖被日军炸死,躺在棺材里,而张学良此行的目的正是去奔丧。

父亲临死前,给他留下遗言:要杀日本鬼子,替父报仇,这些话一直在张学良的脑海中久久回荡。

这一天,还是张学良的生日,早些时候,他正在北平庆生,突然接到这一噩耗,心急火燎的登上开往奉天的火车。

当火车路过张作霖被炸死的小站,皇姑屯,张学良神色惨淡,一言不发。一夜之间,他成为整个东北地区的领头人,而他还没有做好准备。

张作霖

在其后三年中,张学良主政东北地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实施“不抵抗政策”,以至于东北三省沦陷。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学良备受东北人民唾弃,人生陷入深渊。

很多人开始纳闷,张作霖是威猛无比的“东北王”,因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才牺牲了性命,是名副其实的血性将军。而与他血脉相连的儿子,在面对日本人的侵略时,为何这般软弱?

张作霖死后,奉军的将领把年轻的张学良推上东北保安总司令的宝座,不单单因为他是张学良的儿子,而是因为,张学良的赫赫军功使得他们无法忽视这一位年轻人的存在。

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奉军遭受严重挫败,只有张学良带领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在他的治理下,奉军逐渐从旧式军阀改变成一支新式军队。

然而,奉军将领产生了巨大的误会,其实张学良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不仅仅是他的功劳,而是因为背后有一位好靠山:郭松龄。

郭松龄

郭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两人常常同吃同睡,几乎形影不离。张学良把军队中的所有事宜全部交给郭松龄,对他极其信任。而自己,却当起了甩手掌柜。

张学良后来回忆道:

我本来是不想当军人的,我是一个想自由职业者,画画画呀,我当医生,我随随便便想干什么,我想自自由由的。我在奉天处理处时,只不过是一个旅长,可结果,父亲却任命我为总参谋长。当时我还年轻,什么都不知道,迎面飞来的权力,我只是双手接住而已。

面对父亲给的权力,年轻的张学良不知所措,总是一副没有准备好的样子。他内心渴望自由,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对父亲的“江山”丝毫不敢兴趣,期盼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张学良

这时候,张学良偷偷买了一张去美国的船票,打算去美国学医,他隐瞒父亲要去美国学军事。准备到了美国,再转专业。

在临走前,父亲一番话敲醒了他,断了去美国的念头:“不行,我看你是想让我丢人现眼,就算你从美国回来,也只是能学一点不上不下,半吊子的事情。”

张学良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因为他敬佩父亲,尊重父亲,害怕父亲。美国是去不成了,张学良只能在张作霖的眼皮子底下做事。

可是,张作霖不幸逝世,张学良只得独当一面,被迫承担起保护东北的责任,那个自由的世界离他越来越远。

选蒋介石当“靠山”,成为东北“罪人”

张作霖死后,日本人还在暗中监视张学良的一举一动。他们认为炸死了张作霖,就能让张学良束手就擒,尽快成为他们的傀儡。

东北面临重大的选择,要么服从日本人,要么成为日本人的敌人。整个东北人的眼睛都盯着27岁的张学良,想看他会做出何种选择。

面对艰难的抉择,张学良又想寻找一位靠山,不仅能保护自己,更要保护整个东北,他挑中的人正是蒋介石。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告全国,宣布“东北易帜”,从此青天白日旗飘荡在东北大大小小的角落。

张学良和蒋介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蒋介石的军队正忙着对红军进行反革命围剿,长期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整个东北孤立无援。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北人民苦不堪言,这片土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外来袭击,而此时手握20万重兵的张学良却按兵不动,奉行了不抵抗政策。这片生他养他的黑土地,就此沦陷。

这时候,张学良30岁。面对战争,面对杀父仇人,他退缩了,晚年他说:“抗战后,杀害父亲的凶手土肥原贤二等人以战犯论处,是他心中最快慰的事。”不难看出,张学良始终牢记日本人的杀父之仇,抗日之心昭昭。

父亲在世时,张学良没有做好当军人的准备;父亲死后,张学良还是没有准备好,可是这一次的毫无准备,却让整个东北生灵涂炭。

东北沦陷后,张学良率领东北军撤出东北。从此,东北进入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很多人纷纷谴责张学良,指责他丢掉东北,张学良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个“祸国殃民”的纨绔子弟。

当时,张学良屡屡登上报,报纸指责他,人民痛恨他,这一切都让张学良难以招架,只能自暴自弃。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张学良茫然无措,只能乖乖听从蒋介石的号令。而这一次,蒋介石命令他剿共。

1935年9月,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到达陕西剿共。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东北军消耗了三个师的兵力,损失惨重。

战败之时,张学良逐渐清醒,他迅速意识到,这仗大的不值得,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呢?他想起了父亲临终的遗言:打日本鬼子,报仇,而自己却背道而驰,当起了“败家子”。

迷途知返

更让张学良痛心的是,日本人在中国的领土上肆意杀掠,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对华北的土地蠢蠢欲动。

张学良作为中国人本应该保家卫国,却开始自相残杀。这一刻,张学良不想再打了,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有人给他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1936年1月的一天,一位红军秘密使者来到东北军洛川军部,指名要见张学良,他就是高福源。

高福源曾是东北军的一名团长,在红军的军营里,被共产党的抗日热情鼓舞,自告奋勇前来劝说张学良联共抗日。

高福源

而早在这之前,张学良已经有了这个打算。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了“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

张学良十分赞同这一做法,可是此时的他被全国人民痛骂为“卖国贼”,想与这支积极抗日的队伍交朋友,生怕被拒绝。

这一次,高福源的到来让张学良放下了顾虑,决定与共产党合作。1936年4月9日黄昏,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在张学良多次与共产党进行密探后,他与周恩来见面了。

初次见面,两个人一见如故。谈到日军的暴行,周恩来心痛地哭了。四年来,背负着国仇家恨,不抵抗骂名的张学良也哭了。

席间,周恩来说:“我们都是爱国者,我们一定要打败日本,挽救中国。”

周恩来

周恩来的话让张学良感动了很久,曾几何时,张学良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的父亲是因为中国而死,而他,却变成世人眼中的“卖国贼”,四年来,一直苟活于世。

张学良意识到,这一次,作为中华儿女,不能再当缩头乌龟了。虽然走上这条路,张学良是被迫的,但是这一刻,他不能推卸掉本应该肩负的重任,不能再当父亲口中的“败家子”,不能再任由日本人横行霸道,必须把日本人赶出中国,让父亲含笑九泉。

随后,张学良多次劝说蒋介石一致对外,可是这个他一直以来极其信任的“靠山”却置家国大义于不顾。

于是,1936年12月12日凌晨5时,张学良做了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不可挽回的决定: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

而这个决定,让他遭受了长达54年的囚禁,彻底失去了自由,这一年,张学良只有36岁。“西安事变”震惊了世界,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加快了整个中国抗日步伐。

36岁的张学良用半生的自由改变了整个20世纪,他后来回忆说:“我的人生就到36岁。”

是惋惜,还是坦然,无论如何,在作出决定的那一刻,张学良不再是父亲口中“丢人现眼”的败家子,不再是同胞眼中的“卖国贼”。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挽回了自身的名誉。

被囚禁54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顾杨虎城和周恩来的反对,亲自护送蒋介石到达了南京。没想到,张学良一下飞机,就被蒋介石抓了起来。

蒋介石每当回忆起西安事变时,都心有余悸。张学良这位坐拥20万东北军的少帅,竟然一呼百应,把委员长给扣了,可见他的威信有多大。

想到这里,蒋介石不免担心,这位不服管束的少帅,一旦获得自由之后,说不定还会怎样。

性格多疑的蒋介石开始盘算如何对付这个不听话的张学良,他能想到的只有一个字:关。1936年12月31日,蒋介石以“对上暴行胁迫”的罪名在南京军法会审。当天,张学良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第二天,蒋介石向政府请求特赦。1月4日的特赦令,将十年有期徒刑改为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理,仍就意味着张学良没有自由。

囚禁中的张学良

对于蒋介石的作为,张学良默默接受,他认为发动西安事变是自己对委员长的以下犯上,不怪任何人。

这一年的中秋节,张学良看着天空中的月亮,心生哀伤。全国都在积极抗日,自己作为将军,却不能上阵杀敌,为国效力,何其窝囊。

当晚,张学良多喝了几杯酒,悲愤地对身边的特务说:“走,我带你们去打日本人”,这些话自然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随后,张学良几经搬家,离战场越来越远。

一心想抗战的张学良没有彻底死心,多次写信给蒋介石,请求抗日,并强调不在乎职务。遗憾的是,这些信统统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此时的张学良知道,抗日、杀敌、报国对他来说如同天方夜谭,他只能寄希望于十年管束早日到期,这样,蒋介石就再没有理由关着他了。

然而,当十年的期限到来之际,张学良却被蒋介石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到了台湾。因为,蒋介石发现,张学良不能放。

1945年8月15日,抗战终于胜利了,释放张学良的呼声越来越高。各方人士纷纷呼吁,释放张学良。

蒋介石没有想到,销声匿迹十年的张学良仍然有这么大的威望。他时刻担心,一旦获释,张学良会煽动东北军背叛自己,甚至投靠共产党。

所以,蒋介石一不做二不休,将张学良秘密送往台湾,继续软禁。1957年,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老刘,由台北返,晚饭过后,特来余书房告诉我,蒋总统曾于13日单特召见他,面告他二事,不准我收听中共的广播,不许我同警卫员接近。”

败退台湾八年后,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戒心没有消退。他害怕张学良偷听共产党的广播,影响了身边的警卫员。

在台湾,张学良逐渐意识到自由是一种奢侈,也许永远不会再属于自己。此后的很多年里,张学良只能用看地图的方式表达对大陆的思念。

张学良看中国地图

也许是太渴望自由,也许是年纪大了,没什么脾气,张学良开始“讨好”蒋介石。1957年左右,张学良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写回忆录,还多次请求和蒋介石见面。他想让蒋介石知道:我已经在按照你的方式忏悔了,应该还给我自由了吧。

1958年,张学良如愿见到蒋介石。当两个人四目相对时,也只剩下相互之间的调侃。张学良说:“你老了。”蒋介石说:“你秃头了。”

这一天,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谈话当中,还是会提到西安事变。听了蒋介石的话,张学良黯然神伤,不解释,不辨驳,长期的囚禁岁月,磨平了他的棱角。

蒋介石对西安事变的耿耿于怀,也向张学良传达了一个信息:他到死都不会忘记西安事变,更不会还给张学良一个真正的自由。但蒋介石也知道,已经年近60岁的张学良,再也翻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了。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时间转到1990年6月1日,在台北圆山大饭店,张学良的老友张群给他举办了一个隆重的生日会,这是他囚禁半生以来第一次公开庆生。

席间,张学良点名要听一首名为《思乡曲》的小提琴曲。当音乐响起,张学良先是闭目沉思,然后用手遮面,瞬间潸然泪下。

这份泪水里有多少的委屈,多少对家国故土的思念,多少无助和彷徨,在这一刻,统统倾泻而出,在场所有的人都知道其中的深意。

1990年,张学良迎来了解禁的日子,长达54年的幽禁画上了句点。恢复自由后,张学良原本打算返回大陆,却遭到台湾当局的反对,只好和赵四小姐前往美国,看望儿子一家,并定居夏威夷。

到达美国后,张学良没有放弃返回大陆的机会,一直与台湾当局斡旋,可惜都没有得到准许。那片故土,那片生他养他的地方,终究成为他回不去的故乡。

遗产悉数赠送给美国

在美国,这片异乡异土上,张学良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年。2001年,张学良逝世,在他的遗嘱中,决定将全部的积累赠送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作为第二代东北王,张学良家底丰厚,据他晚年自述,张家收藏的文物、土地、工厂等等加起来超过了2.5亿元。

离开台湾之前,张学良将自己的所有收藏拍卖,换来13289万新台币。张学良的前妻于凤至出生于富商家族,后又通过炒股和投资房地产,成为鼎鼎有名的女富翁。

于凤至去世后,将毕生积累都交给张学良。所以,哪怕被囚禁54年,张学良依然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这些,全部赠送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其中的原因,在他临终前的话语中可以窥见一二,他曾说:“我无颜面对东北的父老乡亲,是我害了他们。”

张学良

正如他所说,对于大陆,张学良有款款深情,也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歉疚。哪怕时过境迁,历史的伤痕慢慢抚平,他仍然忘不掉自己曾经犯下的罪孽,对那片土地造成的巨大伤害始终让他无法自我原谅。

作为一名有争议的人物,如果将全部的家产送回国内,又会引起多少不必要的争端和争论,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让一切回归平静,对于走过了近百年风风雨雨的张学良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安排。

张学良逝世后,安葬在夏威夷。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可是他终究没能回到祖国。根据他的遗愿,其墓碑面向东北方,是祖国的方向,是家的方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