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古代的通缉令真的能抓到人吗 捕快:仔细看看最后那句话(跑不了)

句子大全 2022-11-24 05:48:01
相关推荐

春秋名将伍子胥,为了躲避楚平王的抓捕,一夜白头,这才过了韶关,躲过了漫天的海捕文书。而这一故事也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通缉令,然而电视上的通缉令,画像都与本人相差甚远,古代的绘画技术更是以写意为主,甚至很多画师都没见过犯人本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代的通缉令如何能抓到人?

通缉令是官方为了追查抓捕犯人而发布的文书,为的就是发挥群众的力量,在一定区域帮助捉拿犯人。但是通缉令上的犯人画像往往和犯人本人相差甚远,因为画师往往都是经过他人的口述,然后结合自己的猜想创作,仅能体现犯人的主要特征,因此凭借画像抓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南宋末年就发生过一件趣事,一位叫林附祖的福建秀才在去无锡的路上被蒙古兵拦住,硬说他是南宋丞相文天祥。林附祖百般辩解,直到蒙古人拿出画像时,他才惊呆了。原来自己和画像上的人物一模一样,就这样他被带到了京口。京口有不少见过文天祥的人,一眼就看出林附祖不是文天祥,于是就将他放走,林附祖后来还找到文天祥和他说了此事。

原来并不是林附祖和文天祥长得像,而是画文天祥画像的画师能力不足,在别人的描述下将文天祥画成了林附祖的模样。虽然这件事充满了巧合,但是也真实地说明,在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完全不靠谱。那么除了画像,官府又靠什么捉拿犯人?其实关键还在通缉令上最后那句话。

官府发布的通缉令,除了画像和介绍犯人生平特征的文字外,一般在结尾都会附上抓获犯人的赏金数量。根据犯人的罪行,从几十两到上千两白银不等。要知道古代百姓一家三口每年的花销几乎不到10两,几百两够一个三口之家花一辈子。这样诱人的奖励,自然让许多百姓趋之若鹜。但是又有人会发问,抓犯人又不是抓鸡,怎么会那么好抓。

其实这就涉及到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中国历来就是农耕文明,重视落叶归根和安土重迁。因此人口流动并不大,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故乡生活。而为了巩固统治,每一个朝代基本都会有自己的户籍制度,到了晚上还会宵禁,对人口进出管理非常严格。

古代的百姓也不像现在一样邻里之间互不认识,古人经常走街串巷,周围的邻居都是数十年的交情,一旦有外人出现都会非常警惕。而且每个村子都有“保甲”“地保”,负责当地的安全事宜,他们是捉拿通缉犯的主力军。但凡遇到可疑人物,他们有权利直接拿下押送官府,然后由官府验明正身。

严格的户籍制度,让犯人无处可藏,没有户籍的不是黑户就是逃犯,因此很多犯人都死在户籍制度上。而官府高额的赏金更调动起百姓抓逃犯的积极性,抓一个逃犯一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好事谁能放过?因此,即使是在画像失真的古代,也少有逃犯可以瞒天过海逍遥法外。究其原因,还是户籍制度的严格管理和百姓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