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言物语话东平之十五」东平路官印:那时风云激荡

句子大全 2022-11-24 07:25:01
相关推荐

文物小档案

名称:东平路青铜官印

年代:中统五年(1264年)

形制:橛纽,长方形印面,通高5.4cm,长7cm、宽4cm、纽高4.5cm,重379.9克

材质:青铜

馆藏:东平县博物馆

元代中统五年东平路官印

金元之际,山东地区往来征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1220年,割据势力严实归顺蒙古,次年进驻东平,劝农桑、兴府学,父子两人励精图治近半个世纪,成为乱世中的一方绿洲。

东平博物馆的元代东平路官印,也许就是那个乱世的印证。该印由新中国成立初原清衙役上缴,印文“东平路中统五年十二月分印记”,长方形印面,橛纽,通高5.4cm,长7cm、宽4cm、纽高4.5cm,重379.9克。

元代官印形制

古代官印的形制,主要是方形或长方形,绝大多数为方形。1955年,国务院颁发文件,规定国家机关公章改为圆形。其实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章,才是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目前,方形官印只有两个,一个是印在人民币背面的篆文“行长之章”钤印,另一个是驾驶证上的某某交警队的印章。

印章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战国时,纵横家苏秦佩戴六国相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元朝建立之际,各项制度初创,官印也处于变化当中。一是汉文官印与八思巴文官印并存,八思巴字颁行之前,官印文字沿袭宋金时的汉字九叠篆,方形、橛纽;二是早期(中统年间)官印铸造机构为行中书省,到至元元年时改为中书礼部。

1973年,聊城东阿曾出土“东平路宣抚司奏差黄字号印”,边侧刻“中统元年七月日造”,方形,非常规整,于东平博物馆的元代东平路官印处于同一时期。

东平路宣抚司奏差黄字号印(网络图)

东平博物馆的元代东平路官印,铸造于“中统五年”(1264年),早于八思巴字颁行(1269年),但该印不是汉字九叠篆,也不是方形,且刻有“分印记”,工艺不精。因此,该印应为当时东平行省铸造的,用于东平路关隘、盐铁等处的分印。

东平路印印文

东平路的历史沿革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京东路拆分为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东西路治郓州(今东平县),后徙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

金朝,改宋朝的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治所是东平府(今东平县),这是山东作为政区之名的开始。

蒙古占领山东后,在今山东范围内,先后设置了东平行省(1220年—1234年)、济南行省、益都行省等,这是沿袭了金朝的行尚书省制度,是中央政府派驻在外的临时机构。后来由于战争等因素,行省逐渐变成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1220年,严实率彰德、大名等州三十万户归降蒙古,蒙古以严实为“东平行省”兵马总管,治所在东平府。

1230年,改东平府为东平路,严实为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死后,1241年,其子严忠济袭东平路行军万户,管民长官,一如其父,当时领五十四州县,相当于现在省级区域。

1264年,因势力太盛,东平路析分为三路七州。元朝的路都带有总管府的名字,称为某某路总管府,实际上是路。

1272年,改为下路总管府,辖须城、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六县。元朝的路,除都城所在的路以外,分为上下两等,规定十万户以上的路为上路,不及十万户的为下路。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东平路为东平府。

严实父子治东平

严实(1181~1240),字武叔,金末泰安长清人。金末,初为百夫长,后任长清令。1220年投降蒙古,行尚书省事,始治东平,1240年卒。1261年,追封为鲁国公,谥“武惠”。

1213年,蒙古第三次南下攻金,山东成为蒙古、金朝、南宋、红袄军等混战之地。蒙军攻掠山东后北归,金朝招募兵勇,严实为百夫长,次年,击败红袄军张汝辑,任长清县尉,后任长清县令。1218年,南宋军队攻陷长清,严实旋而收复。金朝东平行台蒙古纲怀疑严实与宋有勾结,兵围长清,严实降宋,任济南治中,趁机四处掠地,扩大地盘。后感到宋朝兵力孱弱,不足凭恃。

1220年秋,木华黎诱胁严实以所属八州、三十万户降附,任命为山东西路行尚书省事。次年,攻下山东西路治所东平,建立东平行省机构。

严实一生,仕金、投宋、降蒙,皆视三方实力而变化反复,目的为保存割据利益。虽然投降蒙古,但却尽其所能阻止蒙军屠戮百姓,救人无数。

金元混战,中原板荡,百姓失所,文化遭到浩劫。严实治理东平后,开荒辟野、轻徭薄赋、兴办府学,给乱世中挣扎的文人名士不啻提供了避难所而纷纷来奔,如徐世隆、商挺、王构、王恽、康晔、宋子贞、杜仁杰、孟祺、阎复、李谦、徐琰等,一代文宗元好问曾八次到东平,前后寓居七年之久。

大量文人的到来,为教育复苏创造了条件。严实重建府学,派学者杨奂等专程到曲阜祭拜孔子,并将失爵北归的衍圣公孔元措迎至东平,先后迎请元好问、王磐、李昶等名儒为师。

严实死后,其子严忠济承袭职位,也大力资助府学,“闳丽甲于齐鲁”。《山东古代史》评价“元代,东平是山东的文化中心”。

这些文人名士或为进入幕府、或传道授业,许多生员成为元朝重臣。由于较早地恢复了儒学教育,元初,“今内外要职之人才,半出于东平府学之生徒”。他们出仕后,以尊崇儒家思想为己任,对蒙古统治者的影响卓有成效。元仁宗曾言:“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可见,东平府学对蒙古政权的文化走向影响巨大。(撰稿:陈淑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