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明经讲堂|丁和根:简介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两种常用方法:话语分析和框架分析

句子大全 2022-11-26 05:17:01
相关推荐

主讲教授:丁和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理论、媒介经济与管理、传播符号学等。

4月7日,明经讲堂第十一讲邀请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和根教授,他主讲的题目是《简介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两种常用方法:话语分析和框架分析》

讲座伊始,丁和根老师谈到自己对学术兴趣的看法。以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为例,引入了关于研究方法的介绍。话语分析主要是阐释性研究,不是实证研究。但是用框架分析去做研究的时候,既可以用实证的定量或定性的方法,也可以加入阐释的方法。

接着丁和根老师介绍了一些开展话语分析研究的背景知识。

话语分析的背景

丁老师指出,话语分析概念于上个世纪中叶西方开始出现;在中国,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才有人把话语分析介绍到国内来。一开始是从事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人感兴趣,后来慢慢被其他的学科所借鉴,其中也包括新闻传播学领域。丁老师是国内最早将话语分析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他在本世纪初建议,可以发展出一门名叫“传播符号学”的传播学与符号学交叉融合的分支学科,这门新兴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就是话语分析

传统传播学的局限

丁老师说,他在上世纪末开始接触传播学,发现当时国内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介绍西方的传播学理论和知识为主。西方的传播学理论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也有一些不容易发现的弊端。它突出的优点是很多理论都建立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严谨规范的特征,这对当时很多只是习惯做阐释性研究的中国学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传播学经验学派按照拉斯韦尔的五个W,把与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有关系的所有知识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也就是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而不是将传播过程和传播行动看成是一种有机融合的综合性现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存在一定弊端的。

他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有很大影响,与控制研究和效果研究都有密切关系。它主要是研究谁在进行传播,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达到传播者所想达到的效果。但它实际上并不太关心传播的具体内容,乃至于对内容的表达形式(文本和话语)、传播的时间、空间和背景(语境)等,都不太深究,这就使得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到最后的实际效果之间缺少了很多的连接,至少这个“中间地带”是比较模糊的。

丁老师认为,传统传播学以经验学派为主体,理论虽然能自圆其说,但对问题的分析并不是那么深刻,也并不是那么丰富。他认为传统传播学的知识系统,典型地体现了美国人的思维,代表了西方人的实用主义价值倾向

传播符号学的提出

其实,所有的传播都离不开一样东西——符号,可是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却很少看见符号的身影。人类的传播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最主要的符号系统,当然也离不开非语言符号的辅助。丁老师相信,把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引入到传播研究中去,将有助于把分散的、割裂的研究融合统一起来。因为要真正弄清任何一个传播现象,都需要研究“是谁用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样的方式打动了谁”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而贯穿这一问题始终的要素就是符号。丁老师认为,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可以把上面所说的传播学的五个大类的知识,甚至超出五大类之外的知识,都有机地串联融合起来,形成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认知和系统性探究。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之所以会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一方面是因为新闻话语本身的特殊性,它既具有比较鲜明的专业特征,又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话语分析在其中所能发挥的特殊作用。传统新闻学和传播学对新闻的研究,大多将新闻看成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直接的反映,在这种认识论框架中,新闻话语本身的建构力量以及新闻生产者与接受者的主体认知行为都被大大简化,甚至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正是在对新闻进行话语分析的过程中,新闻的生产与接受主体复活了,新闻话语不仅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它更是一种建构性的力量,是社会生活特别是意识形态的有机组织部分。

框架分析

“框架”这个词,广泛运用于工业制造、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分析之中,它一般是指分析过程中所考虑的各种结构因素及其关系。这里所说的框架分析,特指发端于心理学后来逐步延伸到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其“框架”是有特定含义的。

一般认为,框架分析中所说的“框架”(frame),最早源自兼跨人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诸领域的贝特森,是他在1955年发表的《关于戏剧与幻想的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后来,戈夫曼《框架分析》一书中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并逐渐引起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关注。戈夫曼之后,西方又出现了不少进行框架分析的名家,如恩特曼、吉特林等。他们认为,对于文本生产者而言,框架主要有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他们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进行特别处理,加以意义解释、归因推论,并提供道德评估以及处理建议等;而在文本接受者那里,框架除了上述意思外又增加了一层含义,即受众的认知图式,这两种框架会同时发生作用,影响受众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和接受;框架也可以理解成是话语生产者选择和呈现事实的原则,是新闻记者认知结构的对应物。

国内最早运用框架理论来分析新闻传播问题的论文始于上世纪末,与话语分析差不多同时被运用。对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旨趣进行观察,会发现我国研究者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框架分析研究,其主题大致可分为新闻生产机制、媒体内容呈现、受众接受效果三个主要的分支。

话语分析与框架分析的关系

丁老师认为,框架分析与话语分析有很多相通之外,而两者的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说框架是新闻话语建构时必须使用的一种表达策略,话语也是框架呈现无法不借助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研究过程中话语分析和框架分析就必然有或多或少的交集。这种交集的基础在于:首先,文本都是二者关注的重点,话语分析的主要对象就是文本,而文本也至少是框架分析的重心之一。其次,两者在解释文本生产者或接受者的认知时,都会涉及认知框架问题。再次,两者都重视对文本关联语境的分析

但两者在理论渊源、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有较多的差异性。关于这种差异,丁老师说他在《新闻传播研究中话语分析与框架分析之比较》(发表于《当代传播》2019年第11期)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讨论,请有兴趣的同学自行阅读参考。

文字整理|张弛

图片|范宏瑞

美编|魏铱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