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父母要主动和孩子交流 语言的表达“思想”(才能逐渐清晰)

句子大全 2022-11-29 05:39:01
相关推荐

不用“儿语”同孩子交流,增强孩子完整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星期日到朋友家去玩,一开门,朋友领着近两岁的女儿就迎了上来。孩子的爸爸把我让进屋里,他的小女儿非常有礼貌地叫我“坐板板”,“坐板板”是什么意思?我愣在那里。

朋友笑着对我说:“她让你坐在板凳上!”这时,我才知道“板板”就是“板凳”。当我“顺从”地坐下后,只听朋友对女儿说:“让爸爸坐板板不?”

噢!我全明白了,“板板”是爸爸与女儿之间的“暗语”,我好奇地问朋友:“你怎么不教给孩子说‘板凳’,而说"板板"?”朋友说:“‘板板’,是孩子自己‘发明’的,我们就顺水推舟叫下来了,她懂,我们也懂。”

所谓“儿语”是婴幼儿不完整、不准确的语言,它受婴幼儿身心发育状况所制约。它是婴幼儿表达其简单思想的工具。

为了促进婴幼儿思维的发展,增强他们正确、完整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需要以规范的语言影响孩子,不断使其掌握完整、准确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两、三岁,甚至四、五岁的孩子把猫叫作“咪咪”,把花生米叫“豆豆",把袜子叫“袜袜”,把汽车叫“笛笛”,甚至说些只有父母才听得懂的“暗语”。

虽然许多孩子的亲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孩子的话很有趣。实际上,这决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孩子能否正确掌握和使用祖国语言的大事。

仅从语言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工具的意义上讲,孩子总是要走上社会的,从两、三岁起,就要进入幼儿园,同小朋友交流思想感情,再大一些,进入学校,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作为交往的语言则具有重要作用。

这时候,“豆豆""咪咪”之类的儿语或家庭中的“暗语”就会成为交往的障碍,对孩子自身的心理发展将产生极不利的影响。

从教孩子说“爸爸、妈妈”开始,就应用完整、规范的语句同他们交流。

当孩子缠着亲人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切不可敷衍塞责,应选择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特别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的读本,认真、耐心地讲给孩子听,并逐步让孩子复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名称,以锻炼孩子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事物。

当孩子向大人叫嚷"我要"什么东西时,不要顺手递给孩子,而要让孩子说“我要桃子”“我要玩具”“我要喝水”等完整的话。在同孩子交流思想、感情时,孩子说不完整,不准确的话是正常的,特别是两岁左右的孩子。

亲人不可因孩子的话不完整、不准确而斥责孩子,而应鼓励他们再重说一遍,同时,亲人要轻轻地示范地说几遍,以强化正确、完整的话语。

对一些词汇、字眼,孩子一时吐不清,说不准,更需要反复地说给孩子听,耐心地让孩子逐步掌握正确地发音方法。

从孩子两岁起,父母、爷爷奶奶要教给孩子一些动听的儿歌或诗歌,多给他们背诵的机会。由于孩子不懂得诗歌的含义,开始背诵会遇到困难,可由亲人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边讲解、边示范地朗诵,还可选择与诗歌内容相近的图册让孩子们边看、边听。

这样坚持训练,孩子定会逐步掌握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的话语,并能形成流利地说话的能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对语言作出反应是从胎儿期就开始了。所以当婴儿出生后,周围人的一言一语自然成为她生命初期的语言启蒙“教材”。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从小生命诞生(严格说是孕育)那天起,就要求以一个启蒙教师的角色,用规范、艺术的语言对其施教,这将对孩子的一生发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