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展开自主逻辑(建构中国文化话语)

句子大全 2022-11-30 05:51:01
相关推荐

在全球形势不断复杂化的境遇下,中国文化话语建构面临着如何在西方各强势文化话语的影响和挑战下,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建构的问题。而如何让日常生活世界的连续性按照中国文化自身的逻辑展开,而不是被强行纳入以西方文明为主流的话语和价值体系中去,实际上是争取中国文化自主性,积极主动争取文化话语权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只是一个生产力发展壮大的过程,也包含着继承、弘扬、汲取、创造史无前例的中华文明过程。为此,如何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经过系统的理论化和批判性反思,提炼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的自我理解,固定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的依据,从而准确应对西方现代文化普遍主义的价值宣扬,成为建构当代中国文化话语的主要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知。

确证中国文化发展面向世界的出发点

伴随着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国文化(或称为中华文化)因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对待各类文化秉持开放接纳、兼容并包的态度,并在长期文化实践中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价值观。由此可知,中国作为以天下为担当的文明大国,对待世界其他文化和文明的态度并非拘于泥沼,而始终海纳百川。

一些西方人认为,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和其他文明,总是把宇宙和人类社会视为“造物主”的产物,总需要一个外在的主宰,上帝或“逻各斯”。而中华文明将宇宙和人类社会历史,理解为在相互矛盾中“本然自生”的有机体运动。中国的这种宇宙观和社会观,赋予了中国内在的追求和谐有序、和平发展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精神。作为世界上曾经最发达的文明国家,中国远在唐朝、近在明清两朝都以“差序包容”的文化观念,展开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市场活动,并以友好、和善的态度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国家间的和谐发展空间格局,为后来的学者们所定义的“文化圈”概念提供了事实依据。由此可知,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面向世界的同时,可以依据自身的文化禀赋,去推动形成与过往由西方文化观主导的所不同的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

中国文化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或“和而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诉求的实现,不但不会被排斥和被“他者化”,而且也可以实现其他文化理想和价值诉求的并行不悖。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联系是如此紧密,居于自身特色属性的中国文化发展路向必定是面向世界开放和包容的。

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表述及主张

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出发可知,在提出我们的文化主张的同时,要对西方所宣称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文化表述进行质疑和批判,并揭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生长出的所谓普遍意义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局限性。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趋复杂化,一些西方学者鼓吹的“中西”文化竞争现象,被不知不觉地引入了其他领域,在深层次上阻碍了中西文化正常的交往交流进程。中国维护和捍卫自己文化存在的权利和文化价值的斗争局面将更为艰巨。

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从自身的历史境遇出发,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和价值主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特殊性,也要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意义,同时还要从自身的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把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历史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维度上进行建构和确立,进而建构起适用于自身立场和自我需要的文化主体性和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各个国家有权选择基于自己政治文化传统和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实践升华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追寻的基本价值诉求,也具有人类社会文化认知的普遍性意义。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力,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及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为旨归的思想先进性,也源于它所主张的真正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普遍性意义。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告诉我们,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中国文化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确守中国文化话语的价值旨归

中国文化话语的建构,离不开捍卫价值主张的主体和承担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的价值主张,“我们要担负起凝聚共识的责任,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由此,在具体实践上,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民众进行广泛的文化认同教育,对民众进行价值观和政治意识的教育,提升民众整体文化素质,使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追求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我们要克服和超越诸如现代消费文化所导致的消费主义人格。只有通过加强民众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建设,才能培养出人们的高尚品格,进而才能培养出有能力、有责任、有勇气、有远见、有理想的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主力军。

总之,无论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性,还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实践均可证明,中国文化话语的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文化话语建构既沿着文化的自我逻辑展开,也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化。中国文化话语建构要确证自己的文化定位、确守自己的文化旨归、确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就必须从其他文化类型中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并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时刻,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中国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话语场域中确立主体性地位,进而为世界文明与发展贡献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冲突与中国文化整合机制探讨”(16BZX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6日第2238期 作者:姜华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