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阳地秧歌

句子大全 2022-12-02 06:30:01
相关推荐

汾阳市流传着一种独具地方风韵的民间舞蹈,她吸收了当地民间传统艺术精华,融汇汾阳人刚而不猛、柔而不软、刚中有柔、柔中藏刚的人文个性,化武术套路为舞蹈动作,寓和谐理念于跳挪腾跃,数百年来在汾阳及其周边传承不息,并于2008年1月19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那便是——汾阳地秧歌。

据考证,汾阳地秧歌起源于唐朝时期。初时的地秧歌,人们只是围成圆圈敲打锣鼓,叫做“捣秧歌”,之后,逐渐增加一些舞蹈动作和场面,在宽阔的地带边打边舞,称之为“掏场子”。随着地秧歌逐步成熟,有的地方就把唱曲儿的装扮成一男一女两个丑角,或头上插朵小花,或翻穿皮袄,也有的拿把扇子作为歌手的标记,不管走到谁家门口,都要停下来唱几句“四六句子”,这叫做“打过街板”,而把这些唱丑角儿的歌手俗称为“蠢厮儿”、“蠢女子”。由于唱的都是些恭贺喜庆、滑稽诙谐的词句,家家户户为图吉利,都要厚备烟茶糖酒来酬谢,人们习惯地称此为“排街”。

随着社会的发展,“四六句子”这种简单的唱法,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于是,运用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和传奇故事编成的秧歌小戏就应运而生了。

相传,地秧歌是从汾阳庆成王府流传出来的,敲锣的女性就是模仿宫女,敲鼓的模仿太监,还有一种说法,敲锣的是潘金莲,敲鼓的是西门庆,所以在表演过程中,有些动作中就带上了男女之间互相调情的动作和表情。

汾阳地秧歌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唱腔为主的“文场地秧歌”。现在人们所说的地秧歌指的就是“武场地秧歌”,不仅能在街头、广场和舞台演出,也能走村串户深入宅院演出,是当地集会集社、迎送庆祝等活动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

汾阳地秧歌队一般由十二名舞蹈者组成,分执四副“花棒”、四个“小锣”和四个“腰鼓”,称作“十二角身子”,其中女旦角色由男性反串(现在演出队伍多为十二的倍数,有三十六人队,七十二人队,最大者一百零八人队)。除了场内打小锣的女角之外,凡是参加捣秧歌的,大多都会几招拳脚功夫。

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一招一式都属武术套路,一身的英雄气慨。打腰鼓的是丑角形象,时时处处表露出一种不安分的调情举动。

筛锣的是少女形象,总以爱慕之心去接近武士,却受到丑角的挑逗与阻拦。

汾阳地秧歌的跳舞蹈动作很有特点,她的势法与流传于当地的武术动作的架势相似且招数繁多,比如:打花棒的基本动作有“狮子大开口”、“叫棒”、“虎势”、“丁字七星步”、“金鸡独立”、“杆子势”等;小锣手的基本动作有“怀中抱月”、“天女散花”、“筛锣”等;腰鼓手的基本动作有“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串花”、“硬翻身”、“朝天一柱香”等。

汾阳地秧歌的乐器配制和运用很有特色,其中花棒、小锣、腰鼓既是乐器,又有舞蹈者的道具,鼓乐敲打起来后,圈外再加—个马锣、一个大锣、一副大镲,击节有声、节拍有致、热闹有趣。

汾阳地秧歌表演套路极其丰富,有“一条龙单引”、“两条龙双引”、“二龙出水”、“单勾心"、“剪子股”等多种。表演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不重复套路可表演长达三、四个小时,有分有合,粗旷明快,特色鲜明。掏开场子后,各种歌唱、表演、杂耍都能参加进来。

汾阳当地几乎村村都有秧歌器具,大人、小孩都会敲打两下,年轻的大部分会“掏”几个场子,人人也都能唱上几句。平时人们在田间劳作或者赶着牡口走在路上,也会经常情不自禁的哼着秧歌鼓点来一嗓子。闹秧歌时,许多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参与性,这一点是其最大的特征。

村里人在祈雨求神或因重大事件许愿还愿时,也常常是“捣着秧歌”到寺庙里,让唱腔儿的歌手们演唱一些求神敬神、企盼神灵保佑的段子。如:“进的庙来打一供,诸位神灵在上听。保佑的我们发了财,重修庙宇挂金牌。”

汾阳有句老话说,过年过节“锣鼓不能不响响”,所以节日时地秧歌活动表演较为集中,有时村与村之前产生矛盾了,也通过跳秧歌来化解矛盾。

当前,汾阳地秧歌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舞蹈,已载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对于研究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探究当地民俗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

2010年12月21日,汾阳选送冯家庄村地秧歌代表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前往江苏南京参加第二届IOV(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世界青年大会开幕式的展演,汾阳市人民政府组委会荣获最高荣誉大奖,汾阳地秧歌同时被评为第二届IOV世界青年大会最佳文化传承奖,向全世界展现了汾阳地秧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风格。

近年来,汾阳市连续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继续挖掘汾阳地秧歌艺术价值:为健在的秧歌老艺人进行录音录像,力求原汁原味地保存汾阳地秧歌的精华;汾阳市戏曲学校还开设了地秧歌课程,对重点秧歌队进行系统培养;每年组织一次地秧歌大赛,以赛事推动汾阳地秧歌的发展。

时下,土生土长的汾阳地秧歌正推陈出新,弘扬精华,愈来愈显露出其动人风采。汾阳地秧歌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着天南海北的各路观众,为汾阳民间传统文化散发出姹紫嫣红的光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汾阳”是汾阳市新闻中心倾力打造的微信公众平台!为您介绍汾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汾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汾阳的历史、文化等情况。欢迎关注!

地址:汾阳市永和西大街9号

E-mail:fysxwb@163.com

电话:0358-7333277

原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阳地秧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